中國“文革”結束、恢複高考後的前三屆大學生即77、78、79級通常被統一看做一個群體,那三屆集聚了“文革”十年被耽誤的人才,那三屆以平均不足5%的超低錄取率成為中國當代史上難以複製的一代。2013年恰逢77、78、79級大學生畢業30周年。30年前,80萬大學生完成學業,應社會百廢待舉之亟需走上工作崗位。從此,掀開了個體生命開始新的旅程,並深刻影響中國當代曆史發展軌跡的一頁。30年後,在政、商、學諸領域,他們中的大多數成為了當代中國社會的精英分子和中堅力量。
在曆史的長河裏,個體與時代是相遇的關係,或擦肩而過,或無意邂逅,或正逢其時--77、78、79級的遭遇似乎顯得格外奇妙。作為1977級大學生、那三屆畢業生中的一員,我以為,曆史上鮮有哪個群體,像那三屆一樣,個體經驗與國家時代命運如此高度重合,看其中某些人的個案便能勾勒出一部中國當代史;也鮮有哪個群體,能有機會如此深刻地影響一個國家,集體重塑社會的重要方麵。那三屆的人多因從屬於此群體而自豪,記得1977級畢業生、現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履職後首次答記者問中,深情回憶自己當年在田間地頭聽到恢複高考的消息,以及隨後考上大學的經曆,言談間屬於那三屆的振奮與豪邁依舊寫在臉上。
如今,對77、78、79級中許多人來說,個體的夢想已經基本實現,而集體的、國家的夢在哪裏?需要如何進一步實現?反思、追問、探索,是應有的曆史態度。於是早在2012年6月30日,我在歐美同學會與北大陳平原、美國康奈爾大學顏海平兩位教授發起並組織了“中國夢:回顧與展望--77、78級畢業三十周年”研討會。我們最早選擇了“中國夢”為主題,邀請不同領域的百餘名77、78、79級優秀代表,就“新時期的轉型升級與中國教育發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和大國崛起”、“中國走向世界和國際認同”、“人才強國和中國夢”等專題展開討論,共同回顧了伴隨我們成長和發展的中國改革變遷30年審視當前的社會發展。研討會得到了各方很不錯的反響,很多人鼓勵我,要為屬於這個群體的朋友編輯一本紀念畢業30年的紀念文集。於是,在大家的幫助和支持下有了這本《那三屆--77、78、79級大學生的中國記憶》文集的呈現。書中集結了38位77、78、79級代表的回憶與追述文字,讓這些知命之年的“過來人”親自講述關於個人的、中國的、那三屆的記憶,用曆史映照個體的生命經驗,用個體建構曆史的發展軌跡,無論對於我們的下一代,還是對於中國當代史都是有意義的事情。
書中77、78、79級學人在畢業30年之際回憶過往、反思自我、重整理想,從這些字裏行間,我們更能感受到這批人之所以能被劃歸為一個特殊群體,不僅因為那三屆聚合了曆經文革十年被壓抑、被耽誤的一代人,更由於那三屆擁有諸多共同而特有的精神氣質。
77、78、79級普遍經曆豐富、視野寬廣、包容性強。他們大多數人上大學前在農村、廠礦、部隊經受過磨煉,曆經了社會大學的風雨,擁有豐富的中國各階層經驗。同時,他們的成長跨越十年“文化大革命”,沐浴數十載改革開放的春風,全程參與了當代中國的眾多大事件,是經風雨見世麵的一代人。倒置的成長經曆和特殊的生活經驗增加了他們理解事物的多樣視角和包容性;他們多注重實踐,善於把握社會生活整體情況。其中很多人後來功成名就卻依然為人隨和、能屈能伸,即使做學問者也較少有迂腐氣而多沉穩練達。那三屆既經曆過“文革”前後理想的幻滅與反思,也有基層現實生活的曆練,這代人既葆有理想主義情懷又不忘積極入世,既超越又世俗。
77、78、79級們比較勤奮、堅韌和執著。回憶起當年在大學海綿吸水般如饑似渴的學習狀態,半夜集體在路燈下看書學習的情形,他們自身多有萬千感慨。“文革”後,77、78、79級以平均不足5%的曆史最低錄取率獲得上大學的機會,精英意識從被錄取的那一刻便被社會和自我設定。在全民期待的目光和高度的自我期許中,那三屆加倍找回“被耽誤的十年”。重獲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從社會最底層瞬間成為天之驕子,經曆過大起大伏、生活磨難的人更易生發一種生命的緊迫感,並始終伴隨這個群體。於是,在大學學習的時候如饑似渴、爭分奪秒,事業中堅韌執著、全力以赴把握機會。特殊的經曆鍛造出了一種百折不撓的毅力與韌勁,鑄就了一種勇於追求、不甘沉淪的精神氣質。隻要時代給予一個機會或碰上新的機遇,就會馬上迸發出特殊的能量。
我認為77、78、79級學人最應該始終珍惜的集體精神氣質當是獨立思考、反思精神和批判意識。“文革”中,獨立人格和自由思想受到全麵打壓,但很多77、78、79級卻通過博覽群書在時代縫隙中尋找到思考的樂土。因為教育係統幾乎癱瘓,沒有標準答案、固定教材和應試考試,僥幸沒有遭遇後輩所受應試教育的束縛。“逮到什麽書讀什麽書”,因為博覽群書,封閉的時代卻造就了獨立思考的一代人,如今想來,無意間成就了類似於通識教育和素質教育的自學成果。越是獨立思考者越具有反思和批判的勇氣。“文革”剛結束,社會意識形態劇變,全民籠罩在反思的大氛圍中,身處社會劇變風頭浪尖的 77、78、79級身上帶有濃烈的傷痕印記和反思動力。這代人本就得益於一個時代的被否定和另一個時代的重新開啟,敢於否定曾經的“真理”、反思精神以及批判意識天然地從屬於這代人的精神基因。
77、78、79級身上還富有強烈的曆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這些來自於全民共識的投射加上自我期許的共同催化。從當年入學開始,這代人身上即承載和被投射了太多國家民族的時代使命。人們希望,一批既有豐富的中國生活經驗,又經曆過高等教育的77、78、79級,能夠為“文革”後的中國貢獻大政治家、大思想家、大科學家,能夠引領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從恢複高考到改革開放,畢業後的30年裏,因為個體發展總與國家命運高度重合,這批人生發出強烈的曆史整體意識,曆史使命感油然而生。無論從事何種行業或身處世界哪個角落,這個群體普遍熱衷於關注中國社會宏觀的國計民生、人文精神建設,渴望參與社會的整體發展,擁有超出專業範圍以外的終極關懷精神。
77、78、79級的人生軌跡恰處在中國社會從“文革”到改革開放,從封閉走向世界的曆史拐點,這批人普遍思想解放,不少人擁有國際化視野。77、78、79級直接受益於“文革”終結以及參與了思想解放運動,他們多警惕極端意識形態,傾向追尋、探討人類發展的普遍規律,也熱切推動全社會的思想解放和改革開放。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全麵展開,中國開始大規模地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之中,譯介海外思潮經典的《走向未來叢書》曾是這批人中最流行的讀物,中外思想的碰撞和現實的差距也最早被他們體察。銜接“文革”與改革開放兩個曆史時段,77、78、79級最早感知和曆經了中國重新全麵走向世界的過程。他們中的很多人在大學畢業後成為改革開放後首批選派的留學生,接受了西方教育。對部分77、78、79級而言,“中國是世界的中國,國際是我們舞台”,他們活躍在世界各地,成為中國為世界貢獻的國際化精英。正如書中有77、78、79級提及“空前的曆史機遇,使得這一代人在成長過程中無意間上了三所大學--社會大學、校園大學和國際大學”。“國際大學”在這裏不僅是實際的留學海外,還有開眼看世界後獲得的國際化理念和人類發展普遍規律的知識。因為有過最基層最現實的中國體驗,又敞開視野比較過西方社會,這批人多思想開放、具有國際化視野,往往是改革開放最堅定的捍衛者,是中國國際化重要的推動力量。
30年彈指一揮間,作為一個77級的畢業生,在總結自己這一代精神特質時未免有自吹自擂的嫌疑,然而作為77、78、79級的一員,過了知天命的年紀,總需要明白自己這一代在曆史和現實中的位置,才算真正知曉了天命。不能否認,77、78、79級今日的成績既有自身的努力,更得益於時代和社會機遇的特殊眷顧。既然反思精神、批判意識是77、78、79級集體精神特質中最重要的一點,就免不了自我反思與批判。因為時代局限,77、78、79級大多基礎知識不夠紮實、外語基礎不好,與後來的大學生們無法比擬;也因為經曆“文革”的思想洗禮,我們中很多人依然殘存了特定時代的思想底色,並在各種思想論爭中暴露出來。
畢業30年後盤點,77、78、79級的“成功者”們集合起來是一份華麗而閃亮的名單;如果反思和批判是這代人最應葆有的精神品質,那麽在曆史麵前,我們究竟能交出怎樣的答卷?到底我們還有怎樣的承擔?也許人們會認為,既然77、78、79級是時代的受益者和成功者,那麽今天中國社會成功的、不成功的,似乎都與我們這30年的作為密切相關。77、78、79級曾麵對史無前例的曆史機遇與責任,如今是否真正履現了同學少年時候的理想?我們做過什麽,還能更好地推動什麽?這些值得我們在紀念的節點上反複自我追問。
在中國當前麵臨新的曆史轉折關口,在77、78、79級畢業30周年之際,本書既是一種集體的追憶與紀念,也力圖喚醒當年的夢想、激情和社會責任感,總結和反思我們30年的成就與不足,並展望未來的路徑,探討新的趨勢與選擇。紀念的目的在於重整出發,從這個角度上說,本書的出 版意義非凡。
77、78、79級的子女們也都到了我們當年讀大學和畢業後的階段,聽父輩講述屬於那三屆的高考和人生經曆,是一件有意思也有意義的事情。有意思的是那三屆的故事如此特別而豐富,有意義的是在娓娓道來之間,融入了諸多的感觸和反思,撫今追昔之際有彰往察來之效。對於今日之高考、大學擴招、高等教育的變革、教育體製和人才培養機製乃至於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也是可資借鑒的好素材。
總結是為了更好地重新出發,希望我們77、78、79級切勿自滿與懈怠,葆有獨立思想、反思精神和批判意識,進一步成為改革開放、思想解放的重
要推動力量。忝為77級畢業生的一員,我願與所有77、78、79級一起共勉,繼續前行!
本文摘自《那三屆——77、78、79級大學生的中國記憶》一書,主編王輝耀,對外翻譯出版有限公司出版,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作為該書的智庫支持。
問好君子!
心雨緊跟君子的後麵一屆,君子的博文“同學”拜讀了:夢回當年,情真意切。
數當年風華正茂,看今朝指點江山!我們這一輩出生在國家的困難之時,生長在母親動蕩的懷抱,肩扛著父輩沉重的枷鎖,用大半輩子的艱辛重塑了曆史的精彩,踩出了屬於我們自己生命的腳步,值得自豪!值得驕傲!
崢嶸歲月多豪情,浩蕩乾坤闊四海。嚴重同意君子的我們曾是學校最好的學生,現在正挑著各個領域的大樑,因著我們是《那三屆》。
多謝君子讀字留言,分享博文。
握手同路人—君子!
我是77屆的,文中所說的我深有體會。
我在我的博客”同學“一文中也說了一些這些事。
這三屆確實是特殊的三屆,各方麵既不同於文革前的大學生,更不同於這以後的大學生。這三屆,尤其是前兩屆,由於文革耽擱了10年知道學習機會來之不易,不僅有極強的求知欲和學習動力,也有豐富的社會經驗,為人處事的方法,在校深得老師的喜愛,工作後也獲得同事和領導的好評和信任。記得我們畢業多年後,當年給我們上過課和帶我們實習過的老師還動情地說,77,78兩屆是我們遇到過的最好的學生。
現在,這三屆的畢業生正在各個領域挑著大梁。
問好心雨!謝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