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ne with the wind

隨心而飄, 隨意而寫。 我自流連隨風笑,凡人癡夢各不同。
個人資料
心雨煙塵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上海女人與旗袍

(2014-04-23 10:30:20) 下一個
                              上海女人與旗袍

                                       程乃珊




     要說上海女人的經典形象,十有八九總仍脫離不了斜襟上插著一束麻紗絹頭、手執檀香扇的旗袍女士。近百年來,不論在戰火的硝煙之中,還是黑白顛倒的亂世,直到百花齊放的今天,上海女人就是這樣,在曆史板塊的碰撞下,在傳統與現代間,東方與西方間,約束與開放間、規範與出位間,一身承載著曆史的滄桑和現代的亮點,婉轉而行,迂回展步……那婀娜的旗袍身影,彌漫著濃鬱的上海百年風情,成為注入西方元素的東方文化最感性的寫照,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最溫柔的注釋!  






      遺憾的是,作為上海女人經典形象的旗袍女士,在現實中,卻是少之又少。都講上海人什麽都敢穿,時下吊帶裙露臍裝內衣外穿,還有熱褲超短裙……偏就是滿街罕見旗袍身影!  

      上海女人天生是應該穿旗袍的!上海女人白皙細膩的皮膚,相對高頭大馬的洋婦要嬌小玲瓏,凹凸有致的身形,天生就是應該穿旗袍的!旗袍看似密實,其實最是性感,含蓄之中,流閃著幾絲隻有在線裝小說繡像插圖中的仕女才有的清幽,因而連帶旗袍的性感,都是一種恬泰的靚麗!  





     上海近代旗袍如上海的石庫門,其實根本已是西洋化的了,唯有在領口在門襟在工藝保留有中國傳統女裝的精華。旗袍在未傳入上海前,隻是一件肥大的沒有腰身的與男裝無異的褂子。進入上海後,上海師傅將西方時裝的元素如打襇、收腰、裝墊肩等注入進去,一如將歐洲的百葉窗和窗飾及門楣紋飾注入建築設計而形成上海特色的石庫門房子一樣的道理,令上海旗袍走出傳統女裝不注重人體線條美的迂腐陳章,從此進入時裝的行列。  

    需知並不是所有的上海旗袍都具備時裝特色的。  

   旗袍師傅如考鋼琴等級一般,大有講究。一種是從前叫到家裏來做的女裁縫,一種就是正式吃過蘿卜幹飯的男裁縫,他們也做駐家裁縫。通常女裁縫都沒有什麽專業水準,隻會一張嘴巴滿口生花,做“生活”倒在其次,給當時少社交的老式上海主婦聊天解厭氣是真的。她們做的旗袍,直筒式沒有樣子,這種旗袍不是今天意義上的旗袍。





     一般男裁縫一定是拜過師傅的,也有做駐家的。做的活大多是夾的棉的男女中裝,旗袍也做的,但他們接觸的時髦女人少,故而做出的旗袍也是樣子土土的,沒有創意,也不肯改革。  

     一等的旗袍師傅是不做駐家的,他們大都自己有一隻鋪麵開在舊租界地的小馬路上,他們不僅做旗袍,一定也做大衣,而且單一色做女裝不做男裝。他們通常都是在“鴻翔”、“朋街”做過師傅。中國人都寧為雞頭不做牛尾,做了幾年有了固定的客戶群,有了一定口碑,有了一點資金,就辭了工出來自己做。通常他們自己親自出來接生活,量體裁剪試樣等重要環節由他們親自把關,其他就交由小學徒做。他們既是老板又是設計師還是公關經理,走出來也是登登樣樣的注重儀表,穿得“山清水秀”的,是上海先生中一簇頗有特色的男性。  




      這批人後來不少在1949年後南下香港,香港的“上海師傅”品牌,就是他們打出來的,很是發了一發。當年筆者祖母的一個相熟旗袍師傅叫“小毛師傅”的,筆者在港再見他時,已是開“寶馬”在九龍尖沙咀某五星級酒店內,租有兩隻門麵的專接來料加工的時裝店老板。一部香港電影《花樣年華》,令他生意應接不暇,當然今天他已不用親自操刀了。  


      留在上海的這批旗袍人才日子也挺好過,過往的老客戶都是拿定息的或領高薪的資產階級太太。旗袍在上海,直到文革前的1965年,仍在小圈子內流行,那時逢喜宴生日宴,女賓仍穿旗袍。穿褲裝出席,中年上海太太會覺得不夠莊重。她們自然不會去國營店做的,工錢又貴衣裳又不知最後轉批到哪裏去做,還是叫回跟了自己幾十年的老師傅工餘去接生活。當時一件旗袍做工約四、五元,那些老師傅每個月的工資才隻有六、七十元,是一筆很可觀的“外快”呢。文革開始割資本主義尾巴,把他們的外快也割掉了。待到鄧小平複出後,時局相對穩定了,他們又出來了,找回自己的老主戶。所以講,上海女人和她們的相熟的理發師、裁縫師的關係,堅貞不移,是一種一輩子的追隨。

(由心雨煙塵編輯,圖片來自於網絡) 
 





 

                         心雨喜愛的一襲紫旗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