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ne with the wind

隨心而飄, 隨意而寫。 我自流連隨風笑,凡人癡夢各不同。
個人資料
心雨煙塵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美國病房】要自殺你有資本嗎?

(2014-02-17 23:48:57) 下一個
 

 

The Beautiful Life

       
     入秋了,時光送走了春的明媚渡過了夏的熱烈,秋天帶著落葉的憂傷來了。都說秋天不會張揚,它把濃重的絢爛涼爽在衰黃了的葉片裏,幾分陰鬱,幾分惆悵,於是被月亮燭成銀灰色的秋夜,澄清縹緲,柔和薄暮。詩人王維在《秋夜曲》裏的吟誦,怨情躍然眼前:
  
                   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 
                   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
 
  
     秋夜裏的靈魂就是這樣的不安,病房裏來了個OD(drug overdose)病人。
  
    兩小時前她吞服了800片325mg Tylenol 和45片Zoloft(抗抑鬱藥)因著難受,自身排異,不斷的嘔吐,她自己打了911被送到了醫院。 十分鍾後他英俊瀟灑的先生趕來,這個碩大的男人一手抱著一歲半的兒子,一手攙著四歲的女兒,一臉茫然,呆若木雞在床邊。 
 
     38歲Wendy 是一個marketing行銷主管,患嚴重抑鬱症三年,她一縷金發飄逸,靚藍眼睛如怨不會與人contact, 姣好的臉龐一直仰視著天花板更突現出她的孤傲冷豔,還有那份焦慮。病例中記錄著,她因不堪抑鬱纏繞,幻聽幻覺,痛苦著(懷疑)丈夫有外遇,隻想了結此身。  
 
    這當兒,Wendy 血液中Acetaminophen Level迅速升高>2000 mcg/mL, 這意味著她的肝髒功能急劇受損。接下來的日日夜夜Wendy就是在NS Bolus(大劑量的生理鹽水補液)和每四個小時Acetylcysteine中和解毒下昏昏沉沉中渡過。當然,這時心理谘詢醫師和社會工作學家出現在病床邊對患者不斷進行精神關懷和心理輔導。 
 
    臨床上遇到OD最多的病人就是吞食Tylenol,也許是因為over counter medication 容易到手,也許是因著便宜。但是Suicide你知道嗎,臨床經驗告訴我們:吃了Tylenol不會死,但會使你生不如死:肝髒衰竭。接著而來的並發症和後遺症是嚴重黃疸,大量腹水, 全身浮腫,多發身體出血以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待的唯一命運隻有肝髒移植。試想,腎移植都這麽困難,人類生命泌尿代謝功能一個腎髒足以完成,上帝給人類創造了對稱器官是多麽的仁慈而又吝嗇,肝髒卻隻有一個。且每個人的基因是這樣的unique難以配對, 等待的過程也就是痛苦的折磨,悲泣的死亡。要自殺,你有資本嗎?  
 
   在床邊,我看見Wendy先生緊緊拽著愛妻的手一刻也沒分開過,也許這是高智商的IT男人這時唯一能做的,讓我絕對相信這是一個世上好男人;一雙漂亮寶貝兒女不停地呼喚著“Mommy,Mommy”,他們是這樣的幼小,不會懂得生活中正在裂變的一切。
  
    看著眼前這一幕我不禁悲從心來,壓抑難擔,心痛不己:
 
    Wendy若是你走了,你的一雙兒女會永遠失去母愛你曾想過嗎? 
    Wendy若是你走了,你的丈夫這個憨厚的男人心裏承受得起嗎? 
    Wendy若是你走了,你的父母將會失去明珠般的女兒你忍心嗎? 
    Wendy若是你走了,你的親朋好友同事會怎樣的苟語你知道嗎?
    
   自殺是一種絕對極端行為,是私利膨脹,是不理智的表現。諸如婚姻失和,抑鬱難當,情感挫損,學業不順,生意失敗等,有些人就會選擇吞藥輕身。 
 
  在感性上,我非常理解Suicide的人,沒有什麽比他們更勇敢瀟灑地不顧一切結束自己的生命,揮別世態涼炎,全然解脫,一了百了。但理性上,他們是生活的儒夫經不起現實的挑戰;是生命的弱者在激流中選擇消失;是自私的邪念把痛苦永遠留給愛你的活著的人們。要自殺,你有資格嗎?   
 
  淒風苦雨, 秋蟬哀鳴。我們曾為生命的脆弱而唏噓,為疾病而憂心,為死亡而驚懼,為世事的無常而慨歎,為人生的坎坷而憤懣,為事業的失敗而頹喪。我們可曾想過:正是因為短促而不可知的生命旅途中有太多的煩悶與不平,所剩那少許的愉悅方可顯得彌足珍貴。在秋天厚重迷霧的陰霾裏用心地去經營生命之花,使它開出春夏芬芳的花蕾,迎接臘梅鬥雪禦寒的嚴冬。  
 
   一位哲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年輕人,記住我一句話吧:這個世界上,除了死亡,沒有什麽是大事。隻要你活著,就是幸運的。好好地過好每一天吧。隻有你自己才是你最好的醫生,別的人對你都無能為力。”  
 
 生命隻有一次,活著就是堅強,活著就是幸福,隻要好好活著,一切都會擁有。
 
                                                                              
                           二零一四年二月於美國洛杉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