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何坐火車時愛吃東西?
丁啟陣
一位來自亞美尼亞共和國的留學生,向我提出這麽一個問題:“為什麽中國人坐火車的時候很喜歡吃東西呢?”她有一次北京至上海乘坐普快火車的經曆,十五六個小時裏,看到總有乘客在吃東西。
國人乘坐火車時愛吃東西,的確是一個普遍現象。實際上,不惟乘坐火車,乘坐輪船、汽車作長途旅行,也有這種現象。
我認為,這是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值得好好回答。
稍加梳理,我解答如下:
首先,中國人懂得欣賞美食。曆史悠久的華夏之邦,飲食文化亦源遠流長。以神農氏、孔子、蘇東坡等為代表的曆代聖賢,遍嚐百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日啖 荔支三百顆”,身體力行,為弘揚我中華美食文化,建立了博大精深的理論體係,提出了“食色性也”、“民以食為天”、“人生在世吃穿二字”、“人是鐵飯是鋼 一頓不吃餓得慌”、“吃飯不積極思想有問題”等一係列著名口號。吃好飯,身體倍兒棒,幹嘛嘛成 我國人民最懂個中道理。
其次,中國是美食之國。喜歡吃東西,當然跟東西好吃有關係。如果東西不好吃,單調乏味,或者難以下咽,人們自然也就不會吃它了。我國的情況是,各地美食,爭 奇鬥豔,花色繁多。坐火車旅行,隨著停靠車站的變換,各地美食,次第登場;或香酥爽脆,或鮮甜順滑,風味各異,口感不同 強大的誘惑,令人無法抗拒。比如說,乘火車自北京至上海,天津的麻花、狗不理包子、蹦豆,山東德州的扒雞,濟南的煎餅、高粱飴,安徽符離的燒雞,都是赫赫 有名的地方吃食,不品嚐一下,實在有些可惜。
再次,中國人有曠達的心胸、隨遇而安的精神。在動蕩搖晃、嘈雜喧囂、臭氣熏天的火車車廂裏,麵對著眾多萍水相逢、素昧平生的旅客,手撕齒齧,大快朵頤,不是一般心胸狹窄、常懷戚戚之心者所能做得到的事情,隻有隨遇而安的坦蕩君子可以做到。
最後,中國是一個大國。乘車船旅行,途中是否需要吃東西,取決於旅程長度。這個道理,兩千多年前的莊子已經說得很明白,“適莽蒼者,三餐飡反,腹猶果然;適 百裏者,宿舂糧;適千裏者,三月聚糧。”我認可如下解讀:去趟郊區,吃三碗飯,走個來回,肚子還是飽飽的;去趟百裏之外,需要提前一晚舂糧準備(幹糧); 去趟千裏之外,需要提前三個月儲備糧食。兩三個小時以內的旅程,出發前吃飽即可,不必途中再吃東西,也吃不進去。比如國土麵積不到30000平 方公裏(不到北京市的四分之一)的亞美尼亞,最遠的地方,坐火車大概也不會超過三個小時,好比乘公交車南北或東西穿過北京城(不堵車的情況下),是不需要 吃東西充饑的。在中國坐火車旅行,超過半天,超過十個小時的比比皆是,長的可以達到幾十個小時,不吃東西,是會餓死人的。因此,我國人民早已養成了在顛簸 的車船上進食的習慣與能力。
哈哈,最佳答案
美國人更愛吃,看電影吃、開車吃、上班吃,所以,胖子多。
我公司一同事,出差亞美尼亞,說是個窮國,吃的也貴,那位來自該國的留學生,沒見過這麽多吃喝,大驚小怪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