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凝

不管你的人生過的充實與否,我們都隻是擁有一張單程票的過客,匆忙中是否留意過擦身而過的風景?曾經生命裏珍惜過的人,他們現在又在那裏?
正文

母親的愛代代相傳

(2014-05-20 18:48:27) 下一個

 

這幾天讀到母親於今年清明前夕寫的一篇祭文,表達了古稀之年的母親對外公外婆的濃濃思念之情,感受字裏行間親情,我的淚水幾次奪眶而出,讀罷,掩卷唏噓良久,想想自己異國他鄉十年漂泊,與母親萬裏之遙 相望,感覺心被重重揪了一下。

 以下是母親的文章全文。


菊花紙鶴寄哀思

 

清明節到了,這個日子總是充滿憂鬱傷感的色彩。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杜牧的千古絕唱,寥寥數語,便把人們在清明之際,那種意亂情迷的情緒表達的淋漓盡致。

 

清明之際,我放飛思念的翅膀,翱翔在曆史的雲煙之中。回想起來,三十二年前父親度過了他人生七十七個春秋,無疾而終,安然謝世。誰也想不到他老人家白天還帶孫子去看電影,半夜裏就不省人事了,沒來得急給家人留下隻言片語就走了,讓人感到莫大的遺憾。

 

在那十年之後的早春二月,母親在倍受病痛的折磨之後,走完了她八十年的人生之旅,駕鶴西去。他們先後離開了生命的蔓藤,撲向寬厚的大地,奔向生命的另一種永恒。

 

我的父母雖然仙逝多年,可是每逢想起他們,那質樸的音容笑貌總能清晰地浮想在我的眼前,仿佛老人家又在向兒女們叮囑著什麽。是啊,父母永遠活在兒女們的心中。我常想父母的在天之靈也一直安詳慈愛的注視著他們的兒女吧。

 

流年似水,幾十年過去了,回憶起父母的一生,他們雖然是普普通通的平頭百姓,在人類的曆史上找不到他們的豐功偉業,但在我們作兒女的心目中,他們是舉案齊眉,和睦相伴,生兒育女,同甘共苦的好夫妻。他們通情達理,吃苦耐勞。縱觀父母的所作所為,言談話語,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等種種方麵,幾乎詮釋了中華民族的所有美德,父母親雖逝猶在,永遠是我們心目中的楷模。

 

閑暇時,翻看老相冊,望著端莊的母親和英俊瀟灑的父親,端詳著他們和藹可親的容貌讓我陷入沉思,常常懷念起二老在世時的點點滴滴。歲月中的過往的一切,不全是過眼煙雲,有很多生活中的細節,像數碼相機中的影像似的定格在那裏,讓人刻骨銘心,久久不忘。

 

母親,沒進過學堂,鬥大的字不識幾升,但人品極好,她可能屬於舊社會最後一撥纏足的婦女吧,天性勤勞的她,雖然是三寸金蓮,但一天到晚忙來忙去的不拾閑,脾氣又溫順,未曾開口先笑,是典型的賢妻良母。有道是:孩子的生日是母親的苦難日,母親以她纖弱之軀,先後托起了七個幼小的生命,她含辛茹苦,把我們姐妹兄弟七個撫養成人,談何容易!

 

母親,是一種無薪水的工作,那份勞碌辛苦,那份繁雜,而又永無止境的工作,我的母親做的細致,作的純粹,頭發作白了,眼睛作花了,她毫無怨言。

 

我還記得小時候,夜裏一覺醒來,朦朧睡眼看見母親在昏黃的煤油燈下,做針線活,納鞋底兒,針針線線地縫補著生活。為全家人的衣著忙個不停,但她自己很節儉,我沒見到她穿過一件夠檔次的衣裳。可是,到了過新年的時候,她會把幾個兒女倒飾得幹幹淨淨,整整齊齊,一個個像模像樣。母親的辛勞地把十幾口人之家的後勤工作做得井然有序,協助父親解決了很多後顧之憂。

 

我記憶中的父親,將近一米八的身材,白白淨淨的膚色,一表人才。他是我們家庭經濟來源的頂梁柱。他整天忙於打理他的照相館,張羅著修理玻璃房的事情,照相用的布景需要更新了,要父親出麵去請畫師,林林總總,總之,門臉上的大事小情都需要他去定奪取舍。忙活一天,到晚上還得靜靜地端坐在那裏,給底板進行深加工的修正工作,那叫“修版”,是件挺費視力的技術活兒。父親,常年如一日的操勞著,尤其解放以後,國民經濟恢複時期,政府鼓勵發展民族工業,父親如魚得水,夜以繼日的忙碌著,當時,他40歲左右,正是風華正茂,事業有成的年紀。生活上,他不太講究,早上起來,衝個雞蛋,放幾滴香油,加點白糖,就是他的早飯。也許白水煮幾塊豆腐,加點醬油和香油也算一餐。母親心痛勞累的父親,隔三差五的打發我到十字口東的飯店去,給父親買份兒小燉肉,算是加點小灶吧,他也太累了,適當的享受點“特權”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母親幾乎是一輩子也沒下過館子。

 

每天晚飯後,在屋裏來回踱步,走來走去的,那是他唯一的鍛煉身體的活動方式。父親沉靜儒雅,在世時的唯一愛好是書法,他的書法功力源於廣博的藝術內蘊和知識的日積月累,再加上勤學苦練。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練就了一手漂亮的毛筆字,在青州古城,也算小有名氣了。逢年過節,找父親寫對子的人很多,商家開業掛個扁之類的也都請父親幫忙書寫。

 

記得大概是1980年暑假,聯聯和紅紅回青州探親,他們崇尚姥爺的書法,有一天孫輩們鋪紙研墨,請姥爺給寫幾個字,老人家欣然命筆,大筆一揮,洋洋灑灑的寫下了:“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首膾炙人口的李白名篇。龍飛鳳舞,躍然紙上,字裏行間充滿激情和活力,筆鋒勁道,力透紙背。可謂書若漢魏標風骨,文以唐宋留詩篇。當年父親七十五歲高齡。彈指一揮間三十多年過去了,我至今保留著這份獨一無二的墨寶留作紀念。年頭越久遠,越覺得彌足珍貴,遺憾的是父親的墨寶留下來的太少了。

 

在我的記憶中,父母永遠是微笑的,無論多麽艱難的歲月。尤其是母親,給兒女們的表情永遠是微笑。在那些困難的日子裏,也許背過身去,她會愁容滿麵,也許在微笑的時候,淚水正在心裏流淌。她的微笑對兒女們像是嚴冬裏的一縷春光,是他們克服困難的精神力量。後來,當我自己成年以後,我慢慢體會到,有種微笑,是一種堅強,是應對痛苦和苦難的一張王牌。母親的微笑,讓我懷念到如今。

 

 

在我的記憶中,經常見到或聽說街坊鄰居的小孩挨打受罵,我真替他們擔經受怕,同時,也慶幸,我的父母對我們兄弟姐妹從來都沒動過一手指頭。父母的口頭禪常說的是:“上等人用眼(神)教,中等人用話教,下等人用棍教。”總教我們說要知情知理,別讓大人動武的。。。。。。。他們對子女,親朋,鄰居們都很友善,可親,一輩子沒見他們跟誰吵過架,鬥過嘴。“樂道人之善”是母親的一大特點,在她嘴裏,從來沒聽說過誰的不是,似乎她對誰都懷著感恩的心情,這使她能天天有個好心態,天天知足,笑口常開。尤其,對她生命中的傑作---七個孩子,是真愛,也是真疼。但在該管的時候也真管教,生活中的規矩,待人接物的禮節,既多又嚴格,比如以下幾條:

 

  • 父母告誡我們,要懂禮貌,要尊重長輩,大人說話時,小孩子不得隨便插嘴,更不準和大人強嘴;
  • 兄弟姐妹之間要和睦相處,不許吵鬧,不許打架,不許口吐髒字,罵人;
  • 飯桌上夾菜,要夾離自己最近的部位,不許巴拉來去,挑肥撿瘦,吃飯不許吧嗒嘴;
  • 食不厭,睡不語,謹言慎行,遇事要冷靜,三思而後行;
  • 不許學結巴,不許找人借錢,借物;
  • 站要有站相,坐有坐相,不許女性站在大門旁東張西望;
  • 不許到街上的店鋪欠錢,賒東西;
  • 不許當這外人的麵,向父母要錢。。。。

 

等等等等,林林總總,不勝枚舉的家規多了去了,幾乎三天兩頭會受教一條。為使十幾口人之家不因瑣事而不愉快,母親承擔著大部分的督導工作,提醒著家裏的每個成員。

 

在母親的心目中,她的兒女,永遠是沒長大的孩子,不管走到哪裏,她都常常牽掛著兒女的饑飽冷暖。我十四歲離開青州,到濟南去讀書,之後又遠赴天津參加工作,總以為這樣可以讓她少為我操點心。實際上,雖然遠隔千裏,隻要我生活中有了難處,第一個向我伸出援助之手的還是慈祥的母親。每個年假十幾天,我都帶孩子回青州度過,臨回天津時,母親總是細心的幫我收拾行李,然後依依不舍的把我送到大門外,我望著母親微風中白發,我一步三回頭,依依不舍慢慢走開。

 

1990年底,嚴寒的冬天,我到煙台出差,回津順路到青州看望母親,就在那個冬天,我接受了一個事實,她衰老了!衰老的對世事冷漠,大家議論任何事,她隻聽著,不發表任何看法,我回家住不了幾天,很想和她交流,逗她說說話,但她很少說話。沒那末大精氣神了,大腦還是清晰的。轉年的秋天,我專程請假又到青州去看望她,近年,她經曆了一次小中風,又經曆了右手腕部骨折,腳上的小瘡手術,她已經經受了太多的病痛,健康狀況每況愈下,所以,有人說;衰老對一個人,有時是瞬間的事情,千真萬確!父母在,不遠遊,這句話是到了一定年齡,才能體會到的,在此之前,總覺得父母親永遠是那個頂天立地的樣子,為兒女撐起一片天。

 

我從青州回津時,母親讓我給大姐捎個口信,說讓大姐回青州看看來。當時,大姐在忙著辦理去美國的手續。我對母親說:“你的七個孩子,在身邊六個了,還不滿意?”母親說:“十指連心,咬咬那個手指都會疼得,而且那個也替不了那個。。。。。。”當時,我還年輕,體會不到那末多。這些年,當我也慢慢變老之後,子女們長大成人,一個個翅膀硬了,都遠走高飛了,我終於理解了母親的心思。是啊,對於子女來說,母親隻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但對於一個一年比一年更衰老的母親來說,子女是她生活的全部,是心思惦念的全部內容。

 

時光,在慢條斯理的不停流淌著,人慢慢變老了,回想走過的歲月,那些年,在極左思潮的影響下,人們普遍的信念,就是革命工作擺在第一位,人們吃飯,睡覺,求學,生兒育女。。。。。。其他的人生目的是幹革命!什麽親情,友情,愛情,全屬小資範疇的概念,統統應該舍棄掉! 年輕人個個辛勞奔波,精疲力竭,對於親情的眷顧成了心中渴盼的奢望。當時,覺得隻有拚命的追求上進,用業績證明自己的能力,顯示自己存在的價值,似乎隻有那樣做才是對革命事業的貢獻。這就是那時社會大環境的思想特征。可惜那一代人很少有對曆史存疑,對當下存疑的勇氣。隻有到了老年才能慢慢意識到這一點。

 

縱觀我們的上一代人,他們從青絲熬到白發,付出了畢生的心血,除去操勞之外,他們何曾清閑悠靜的享受過生活?長年累月,哪天是他們歇班休假的日子?沒有!更沒聽說過他們曾到哪裏去旅遊。在單調,幾近清貧的日子裏,度過了他們平凡的一生。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如今人們的生活幸福多了,我也常常想,要是老人家們能多活幾年,享享清福多好啊!

 

哪個做兒女的不想孝敬他的父母?很多人都會在心底許下“孝”的宏願,相信來日方長,相信必有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可以盼著有了寬敞的住房,把父母接到身邊好好盡盡孝道。。。。。。我年輕時也覺得,青山常在,綠水長流,過了今年還有明年,好像父母永遠會在那裏,像小時候一樣,為我們擋風遮雨。

 

可惜,人們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苦短,也忘了人的生命本身不堪一擊的脆弱。19923月初,我回到青州,陪伴母親走過她生命的最後幾個日日夜夜,我淚眼目睹了她生命的燭火即將熄滅時的蒼涼。有些事情在年輕時沒法懂得。當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輕。有一種痛,象一把匕首插在兒女心頭,一碰就流血,那就是“子欲養,而親不待”那失去了的,是再也無法彌補的遺憾,這種無法彌補的時空造成的無奈,使人追悔莫及。走筆至此,我已淚流滿麵。

 

離離寸草頌春恩,千言萬語詠母親,父母恩情似海深,情同日月共長存。

 

 

重溫陳年往事,再現父母風采,謹以此文獻給

 

我的母親100周年冥壽。                                                   

                                                                                    曼溪    2014清明前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