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佛教和基督教

(2006-07-13 20:43:23) 下一個

淺談佛教和基督教
/晴雨(筆名)

一位新加坡的基督教徒朋友曾經畫了這樣一幅示意圖,來說明基督教之於人類的地位和職能:天堂和人間之間隔著一條深不見底的鴻溝,而這條鴻溝代表著阻礙人類進入天堂的地獄,而基督教正是連接天堂人間的唯一一座橋。也就是說,是不是完全地相信耶穌,決定著人是否可能籍著這座橋跨越地獄到達天堂。

這是我對基督教認識的開始,它讓我帶著尊重的心情來接觸耶穌及基督教。但隨著越來越多的認識,我卻深深地發現,基督教並不適合我這種對任何事都傾向於深入省思的推理者,因為難以接受其任何的解釋都來自於是否相信耶穌相信上帝的這種狀態:信則成立,不信則無從談起。這種尷尬一直持續著,直到我偶然看到台灣地區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僧淺解佛教的錄像,直到我如獲至寶地發現了放在街邊的佛教讀本、翻看到先行者的體驗與真知,才真實地開始領悟了佛教的真諦:佛教即“佛陀的教育”,而非局限於日常所見的通常流於形式的燒香拜菩薩之類。同為教人向善,佛陀希望你自己去探索發現與感悟,耶和華的信徒們似乎有些太強調跟從與讚頌;同樣是在人類心靈種下獲得真實快樂的種子,佛陀給你的是世事無常的真理和得解脫的光明,耶穌給你的是直接的無條件的愛。

10cf5eaee4b.jpg

印度哲學家奧修有過這樣的描述:佛教走的是智慧之路,最終的目標是“空”;基督教走的是情感之路,最終的目標是“愛”。但對於個人,最終目標可以說都是尋找自己個性意識中的感性與理性的最佳平衡。所以,佛教也許更適合於個性意識中傾向於理性的人,因佛陀無邊的智與徹底的空;而個性意識中傾向於感性的人可能更願意跟隨耶穌,因耶穌偉大的愛。瑞士裔美國深層心理學家埃裏克•弗洛姆也對佛教分支之一的禪宗推崇有加,他認為佛教禪宗的思想比任何西方的宗教都更符合人類的理性。人的不快樂,大多源於對社會強加在其心智內的非理性欲望的執著;所以佛陀教育我們要消除這種非理性欲望,其根本在於用理性來訓練我們的意識(即消除非理性的貪嗔癡慢的過程),使其達到與個人無意識(即人的本性空)的融合,從而逐漸擴充理性意識以獲得對自己本性的洞察,達到自由、幸福和愛的狀態。

所以,我個人的感覺,每一個偉大的宗教都是連接天堂與人間的一座橋。所不同的是,並不是每座橋都適合所有的人,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所有的橋。正如那位來自台灣地區的老僧所講的,“所有宗教都是第一”,宗教之間並無高低優劣之分,關鍵是尋找到最符合你的個性意識的探索真理之路。而這個尋找的過程,也許正是你追求最終真理和快樂的最初級的修煉。從理性的角度來說,體驗、理解不同的宗教,隻會更有益於自己擴充個人理性意識和更好地領悟聖賢尊者的真諦。

(如轉載,請事先得到作者允許並注明作者筆名,本文版權歸晴雨所有©2005)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