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之魂
H三魂三十年暢回首
(代序)
“地球表麵,70%被海水覆蓋;世界人口,80%居住在水邊;全球運輸,90%經過海洋;全球海洋,100%受美軍海軍保護。”這段美國海軍的征兵廣告,最後一句有自吹自擂之嫌,但幾個數據應比較接近實際,說明了海洋對於人類生存繁衍的無比重要性。
清王朝入關之後,為掃盡明朝殘餘,抵禦洋人入侵,曾經閉關鎖國,封港禁漁,幾乎與海洋絕緣。甲午年,曆史上唯一一場大規模海戰全軍覆沒,國恥至今未雪。大海似乎並不是中國的朋友。
然而古往今來 中國人對海的依戀,敬畏,崇拜 和神化從未間斷。語言裏用到“海”的詞匯,多是生動形象的 讚美詞。飲酒 須“海量”,吃飯用“海碗”;做人要“心胸似海”,談吐要“海闊天空”;對愛人“海誓山盟”,對敵人“血海深仇”;享福時“福如東海”,落難時“苦海無邊”。。。。。。等等,無以盡述。
時值H工三班畢業三十周年,幾位活躍熱心的同學,即所謂“南幫”和“北丐”,聯合倡議搞一次全班團聚活動。深圳和大連兩地相爭舉辦 ,地點一時膠著,最後選定在共同學習生活過四年的大連。作為活動中獨具H三特色的一項內容,有人提議全班集體創作一本紀念文集,暢回首,訴心聲,思未來,共尋 海三之魂 。
提議一出,迎來積極熱烈的響應。離活動開始還有一個多月,已經收到了 十幾份來稿和照片。文章有長有短,體裁不一,原汁原味,精彩紛呈。令我吃驚的是,平日網上對話裏 沉默寡言惜字如金者,反而率先踴躍投稿,對班裏列位大筆杆,尤其是對著當年引來西山 辦報牆萬頭攢動的我的幾個偶像,重重地將了一軍。
JQ邀我 為文集寫序,一開始曾想借故推辭。孤懸海外數十年,思想已經異化,何以能歸納出全班人共同的心聲,找到 海三魂之所在?讀完ZFD《光陰》和DP的《我們也曾“酷”過》,感到有點灰心喪氣。《光陰》如山東快書,詼諧流暢,合轍押韻,一氣嗬成;《酷過》如論文摘要,信息準確 ,理論精辟,歸納洗煉。僅僅兩文,已將各位大學四年的韻事,以及畢業後的發展和現狀,麵麵俱到 天衣無縫地總結出來了,我似乎已無所可寫。
接著讀了DY的《與大海結緣》,掩卷沉思,豁然開朗。苦苦尋找的海三班之魂,莫不是就隱藏在這“海”字之中吧?
一九七八 年早春,三十幾位扛著簡單 行囊,頭戴舊軍帽,手提網兜臉盆,渾身土氣卻一臉朝氣的年輕人,走進H工專業的教室。沉醉在高考錄取的喜悅和初進大學的新鮮感裏,沒人料到自己一生會從此與大海結下不解之緣。
H工專業為何,將來又何處去,起初大家都模糊不清,但海對心靈的衝擊已經 開始了。大學依山傍海,內陸來的同學常去看海弄潮,我生在海邊,對它的癡迷亦不次於他人 。看海往往 選在暴雨前後風高浪急的日子,爬上南海頭東邊的半山腰,看著滔天巨浪一遍遍衝到斷崖上,在震耳的 轟鳴聲裏,任由撲麵而來的水花浸透全身。
暴風雨之海是美與力的完美結合,受其震撼,高爾基和海明威分別寫出傳世之作《海燕》和《老人與海》。同樣地,H三人成長於海又服務於海,靈魂深處必然受到海的洗禮。與其他班乖孩子相比,我們當年也的確是很有特點的一班人。待人似海,古道熱腸;形骸無忌,不拘小節;我行我素,波瀾不驚;風平浪靜時懶洋洋,一旦行動起來,就像反複衝擊的海浪,充滿契而不舍的能量。這些,都表現出一種大海的風格。
三十年 過去了,海的風格一如既往。從塘沽的渤海到大連的黃海,從蘇格蘭的北海到瑞典的波羅的海,從湛江的北部灣到休斯敦的墨西哥灣,從聖地亞哥的太平洋到紐約的大西洋,處處有H三同學的足跡。每一次看見海,就像看見了故鄉,看見了同窗,也看見了我自己,因為海已經是我們終身的朋友,是我們的靈魂所在。
[CD,2012年“五四”節為懷念我們的青春年代寫於紐約]
原來梅子在悉尼啊!悉尼美,寧靜,祥和,遠離塵囂,紛爭和戰爭。
我有朋友在悉尼,多年未聯係,找不到了。
在墨爾本也有。
是這樣,雖然寫博客,但也不是公眾人物。
想給你送悄悄話,送不了。
網上險惡,不是公眾人物,不必透露隱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