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603)
2015 (255)
2016 (128)
2017 (95)
2018 (70)
2021 (46)
2022 (50)
2025 (9)
明末到清大連地區沿革
明天啟元年(1621年)三月,後金軍攻取沈陽以後又揮兵南下。海、蓋、複、金四州民眾紛紛逃避山東或海島。同年五月,後金兵攻陷金州,旋退。翌年,明遷升毛文龍為平遼總兵官,屯兵海島,並任張盤為金州都司守旅順。不久,後金軍再次攻占金州、複州。後金軍為防明軍襲擾,將金州一帶居民盡數強遷至複州。至此,僅旅順由明軍控製。1633年,今大連地區除長山列島外,均被後金軍占領。
皇太極崇德元年(1636年),後金改國號為清。清初,今大連地區由於連年戰爭,人口逃散,城池荒廢,沃野百裏,有土無人。1644年,清廷裁撤明代諸衛,實行府、縣製。由於遼東半島南部人煙稀少,不具備設置州縣的基本條件,故今大連地區隸海城縣。康熙朝時,清廷實行招民墾殖政策,旗人可圈地占產,並獎勵外地漢民來遼東墾荒。金州、複州人口逐漸增加。順治十年(1653年)設複州巡檢司,1661年設金州巡檢司,隸海城縣。1664年改隸蓋平縣。康熙二十年(1681年)設金州城守章京。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設金州城守尉。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始設旅順水師營。雍正五年(1727年)分蓋平地置複州通判,轄金、複二州之地。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複州通判為複州;撤金州巡檢司置寧海縣,均隸屬奉天府。今莊河縣隸屬岫岩通判。至此,今大連地區分屬複州、寧海縣和岫岩通判之一部分。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移熊嶽副都統衙門為金州副都統衙門(又稱旗衙門),駐金州城東街。統管金州、複州、蓋平、熊嶽等八旗軍政事務。同年又升寧海縣為金州廳,設海防同知衙門(民衙門),駐金州城西街,隸屬奉天府尹,掌管金州五社一島的漢民事務。清光緒六年(1880年)裁撤旅順水師營,設北洋前敵營務處,置道員級總辦,隸屬北洋大臣。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分鳳凰廳、岫岩州地置莊河廳,隸奉天省東邊道,下轄孤山、石城巡檢司。至此,今大連地區分屬複州、金州廳、莊河廳。八旗政務及大連地區軍事則由金州副都統衙門掌管。清代實行旗、民分治政策。編入旗籍的稱“旗人”,今大連地區有滿八旗、蒙古巴爾虎旗和漢三旗,其軍政事務均由旗署統理;沒有編入旗籍的稱“民人”,由州、廳、縣衙門(又稱民衙門)統理。清初,朝廷采取了一係列鼓勵墾殖政策,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順治十年(1651年)《遼東招民墾荒例則》中規定,有招至百名人丁者,文授知縣,武授守備;有招60名人丁者,文授州同,武授千總。所招之民每月發糧食1鬥。每墾一坰地,官府發給種子6升。每百名人丁發給耕牛26頭。領招人先將所招人丁姓名、數目呈報戶部,然後按戶部指令在遼東州、縣定居,故原先避亂於登州和長山諸島的居民返回家園,僅回金州原籍者就有700餘名。於是,大連地區人口逐漸增加。至乾隆十八年(1753年),複州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為2074丁(不含撥給寧海縣的原額新增之1167丁)。至乾隆四十六(1781年)人丁為4502丁(不含乾隆三十七年撥給岫岩廳674丁),上述人丁均指旗人。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民丁達6088戶,男女人口達40555人。旗籍、民籍人口達8萬人。寧海縣在乾隆四十六年旗丁2643丁,男女人口2萬餘口;民丁2715丁,男女人口17795人。旗籍、民籍人口3.7萬餘人。至此,複州、寧海縣共計11萬人口。至清末,今大連地區共有耕地317萬畝。
1894年10月24日,侵華日軍2.4萬餘人在莊河花園口登陸,揭開甲午中日戰爭金旅戰役的序幕。金州及旅順相繼失陷。11月22日,日軍攻陷旅順。日本侵占大連後,實行軍事統治。1895年4月17日,日本強迫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將遼東半島割讓給日本。日本迫於俄、德、法三國的壓力,退還遼東,但向中國勒索3000萬兩白銀作為贖金,才於1895年12月25日從大連灣撤走最後一批日軍。翌年1月,清軍毅軍提督宋慶奉命率部重新接收金州、旅順、複州和莊河廳。
清末大連地區政區
一、金州廳(寧海縣)
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寧海縣,治所在金州,隸奉天府尹。寧海縣的轄區約在碧流河東岸至普蘭店灣以南的遼東半島全部(又稱金州半島)。以金州城為中心,東至城山頭40千米,海界;西至金州灣1.5千米,海界;南至柳樹屯(今大連灣)12千米,海界;西南至旅順老鐵山65千米,海界;北界自西向東,沿普蘭店灣東海岔,經普蘭店北田家至城子疃、碧流河一線,與複州、岫岩州為鄰。縣區還包括大長山島、小長山島、光祿島(今廣鹿島)、獐子島、海洋島及其所屬島嶼和渤海水域的近海島嶼,陸地總麵積為3300平方千米。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寧海縣升為金州廳。其轄區與寧海縣同。廳內設金州同知衙門(又稱民衙門)和金州協領衙門(又稱旗衙門),同轄一地,各管其民。同知衙門管區為“五社一島”,即堆金社、積金社、雨金社、南金社、旅安社和1個島區。五社的區域是:畢栗河(今碧流河)西岸至沙河(大沙河)東岸為堆金社;沙河西岸至石河驛為積金社;石河驛至西海(渤海)為雨金社;老黑山(今大黑山)東為南金社;治城(金州城)西南為旅安社(今旅順、大連)。社下設保,保下設甲。島區除包括今長海縣的大長山島、小長山島、廣鹿島、獐子島、海洋島等為其所屬島嶼外,尚含今新金縣的平島、馬牙島,金縣的黑島,計16島,島區治所在廣鹿島。
金州協領衙門在金州廳轄區內設12個旗,即滿洲八旗(正黃旗、正白旗、正紅旗、正藍旗、鑲黃旗、鑲白旗、鑲紅旗、鑲藍旗)、蒙古巴爾虎正白旗、漢軍三旗(正黃旗、正白旗、鑲黃旗)。其駐防區域是:滿蒙9個旗分駐於金州城東(大體相當今金縣境和新金縣南部區域)。漢軍3個旗分駐於金州城西南(今大連市內4區及旅順口區)。十二旗署皆駐金州城內。
據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統計,金州八旗駐防軍共940名,其中滿洲八個旗545名、蒙古巴爾虎1個旗154名、漢軍3個旗241名。每個旗設佐領一員(正四品)、驍騎校一員(正六品)。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7月27日,沙俄軍隊突襲金州城,撕毀了《續訂旅大租地條約》中金州城由中國自行治理的條款,逮捕流放金州廳地方官員。金州廳建製,從此被沙俄強行廢棄。
二、複州
清雍正五年(1727年)至宣統三年(1911年),今瓦房店市地方行政建製為“複州”,治所在複州城,隸奉天府伊。1898年俄、日強占鳳鳴、西中等島嶼,劃入“關東州租借地”。至此,複州行政區域為:東至歸服堡(今新金城子坦)75千米,熊嶽城守界;西至紅崖子15千米,海界;南至缸窯(今複州灣)42.5千米,海界;北至永寧監25千米,熊嶽城守界;東南至橫頭河42.5千米,金州廳(今金州區)城守界;西南至長興島20千米,海界;東北至大龍口25千米,熊嶽城守界;西北至老孤島20千米,海界。總麵積7819平方千米。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複州東與新置的莊河廳為界。總麵積仍為7819平方千米。
三、莊河廳
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10月,自岫岩州析出,設置莊河廳。治所在莊河城,隸東邊分巡兵備道。東以大洋河(今東溝縣)與鳳凰廳為界,西以碧流河與複州(今新金縣)、“關東州”租界相連,西北以步雲山山脈與蓋平縣(今蓋縣)毗鄰,北及東北以高嶺山脈和岫岩州(今岫岩縣)接壤,南瀕黃海轄石城、王家、海洋諸島。總麵積6562.5平方千米。
1906年設治初行政區劃采取“劃區設警”,即劃莊河一城,大孤山、青堆子兩商鎮特別區,33個警務區和自治鄉會,全境分6路33區:城廂為中區;正東路轄上達堡、青堆、鳳窩堡、東瓜川、大孤山、小廟子、溫家樓、木耳山、雙山子9個區;東北路轄高麗城子、橫河子、珍珠泡、福寧屯、褡褳泡、大頂子6個區;正南路轄石城島區;正西路轄鄭家屯、陡溝子、高陽寺、肖家泊4個區;正北路轄太平嶺、岔溝、寇半溝、大營子、頭道溝、木盂山6個區;西北路轄拉木屯、夾道子、玉皇閣、城兒山、桂雲花、徐大嶺6個區。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將6路33區,易製為33鄉。
1910年(宣統二年)秋,將33鄉,改劃為5個區。同年冬,創辦自治,劃全境為1城2鎮12自治鄉。1城:莊河城;2鎮:青堆鎮、大孤山鎮;12自治鄉:城廂自治公所,駐莊河城下街;福寧鄉自治公所,駐青堆鎮;大孤山鄉自治公所,駐大孤山鎮;太平嶺鄉自治公所,駐仙人洞廟;高陽寺鄉自治公所,駐王家染房;肖家泊鄉自治公所,駐馬家廟;一麵山鄉自治公所,駐長嶺子廟;桂雲花鄉自治公所,駐桂雲花;上達堡自治公所,駐上達堡;鳳窩堡鄉自治公所,駐鳳窩堡;木耳山鄉自治公所,駐木耳山;石城島鄉自治公所,駐石城島。
謝謝閱讀。
老鄉好!在《 美麗的家鄉 》欄目裏還有59篇有關大連的帖子,在《軍事曆史》欄目裏還有幾篇大連近代史的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