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軍放棄山海關後,開始北上;而國民黨軍占領山海關後,除留第13軍之54師、第52軍之195 師守備山海關及附近戰略要點外,其主力部隊繼續北進,企圖趁我軍兵力轉移不及組織新的防禦之機,奪取北寧路山海關至錦州段。
此時,楊國夫的山東7 師因撤出山海關前,軍情太急未及通報李運昌,直到第二天李運昌才獲悉楊7 師已撤至綏中。毛澤東主要是靠收聽新聞廣播得知山海關我軍已失利的消息的。盡管戰況很不妙,但毛澤東考慮到獨霸東北的需要,山海關。綏中之線還是要堅守。為此,他致電李運昌、沙克、命令“山海關、綏中、興城之線,必須堅守。掩護我主力黃梁集中錦州。時間至少三星期,多則兩個月。”在此電中,毛澤東指示李運昌、沙克報告所部兵力和戰鬥力情況。
李運昌如實報告了其所掌握的軍情:山海關至興城一線共有正規部隊二萬人。其中山東部隊(楊師)有戰鬥力,他屬下的冀東19團、22團是縣大隊改編的,戰鬥力差;還有地方武裝和駐葫蘆島的36團也都沒什麽戰鬥力。電報實際上反映了靠李昌所部堅守綏中興城一線,恐難以勝任。
中共中央收到11月16日李運昌的電報後,決定改變計劃,遂於17日致電黃克誠、程子華、李運昌等,命令李運昌。楊國夫7 師在錦州地區運動防禦,實行“節節堅決抗退,既不死守,又不輕易放棄陣地。”同時命令黃克誠、梁興初部迅速集結到錦西地區,“待敵深入錦西、興城線,從敵左側後突然攻擊”。
但是,當中共中央的以上指示尚未及執行的時候,杜幸明已經搶在了前頭。杜聿明嚴厲地斥責了第52軍軍長石覺沒有乘勝實行戰場外追擊的失職行為,命令各部繼續北進。11月18日,第52軍之25師沿臨(榆)錦(州)公路和向綏中進犯。第13軍以3 個師兵力,分左右兩路向綏中圍攻。25師占領沙河站。
是時,楊國夫師剛從山海關撤至綏中,部隊極度疲勞,尚未喘口氣,國民黨軍就緊緊跟上來。楊國夫隻得布置部隊再行抵抗。隨後,由於敵強我弱,不利於再戰,楊國夫即指揮7 師繼續後撤了。這樣到了11月19日前後,國民黨軍侵占了沙河站、綏中等地。
隨著綏中的失守,興城、錦州便暴露在國民黨軍的兵鋒之下。東北軍事形勢突變後,毛澤東依據的還是山海關之戰前東北局所反映的東北情況,仍希望待黃克誠和梁興初兩支主力部隊到達山海關地區後,集中兵力與國民黨軍決戰,舉行反攻,最終達到獨占東北的目的。毛澤東這一意圖反映在11月15日給彭真和林彪的電示中。電報指出:目前山海關作戰並非真麵目戰鬥,我黃梁二部4.2 萬遠道新到,官兵疲勞,地形不熟,目前開至義院口、駐操營,必無好仗可打,即使殲敵一部,不過戰術勝利而兵力暴露,不得休整,勢將處於被動……俟敵進至綏中地區或興城地區業已疲勞消耗至相當程度,我則可集中最大兵力,計黃克誠3.5 萬。梁興初7000,楊國夫7000,李運昌、沙克在盤山、錦州至山海關一帶者至少2 萬,共約7 萬人,於最有利之時機地點,由林彪或羅榮桓親去指揮,舉行反擊……總之,從內線作戰著眼,此種方針最為有利。
毛澤東是要彭真和林彪將主力隱蔽在錦州一帶地區,進行內線作戰。應該說,毛澤東的設想是很好的,但由於東北實際情況變化太快,而且形勢發展下去將對中共越來越不利。此時作為總司令的林彪比誰都著急,遺憾的是“強將手下無強兵”,林彪“巧婦難為無米炊”,他也拿不出好辦法。他習慣於用小指揮班子,指揮起來輕便迅速靈活。這時他離開了錦州的指揮部,前往興城、錦西察看地形,同時等待新四軍第3 師和八路軍山東梁興初部的到來。
在興城,林彪了解到了山東7 師楊國夫部“傷亡失散千餘人,極疲憊。無棉褲,許多無鞋,赤腳戰鬥”。林彪會用兵,也懂得愛兵。他認為楊7 師不能再打了,應撤到後方休整或剿匪,暫時不參加正規作戰。
11月21日,山東軍區一師師長梁興初和政治委員梁必業帶8000人由山東昌邑、壽光,經河北霸縣、玉田,從冷口出山趕到了興城。梁師是一支能征善戰的紅軍部隊,但此時已是疲勞不堪,必須立即進行休整了。
林彪還仔細檢查了其他部隊的情況,結果他認為,依照現有條件,根本不可能打勝仗。
11月22日,中共中央指示林彪、羅榮桓、李運昌。黃克誠、劉震:頑第13軍、第52軍向錦州急進,望集中營口。沈陽主力到錦州方麵,會同已到錦州以西地區的山東第1 師和已至冀東正向錦州方向疾進的新四軍第3 師,隱蔽集結於興城、錦西、錦州之三角地帶,俟敵進至綏中、興城一帶疲勞消耗至相當程度時,集中最大兵力,於最有利的時機、地點,舉行反攻,分作幾次戰鬥,各個殲滅進犯敵軍。
但此計劃因我軍主力還未趕到,隨著11月18日綏中失陷和11月22日興城、錦西、葫蘆島的很快失守,計劃未能實現。
至11月中旬,由於中共開往東北的部隊尚未完全到達,加之新區缺少人民支援,因此,戰場對東北我軍不利,不具備打大仗的條件。
22日,林彪向中央軍委和在沈陽的東北局彭真、羅榮桓發了個電報,匯報了此次前方調查的情況,並擺開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一個根本性的意見。該電內容如下:軍委、彭、羅:連日我在興城、錦州一帶所見所聞,我部隊已參加作戰者皆疲憊渙散,戰鬥力甚弱。新兵甚多,缺乏訓練。梁師剛到,黃師尚未到達,遠落敵後。各部皆疲勞,武器彈藥不足而未得補充;衣鞋缺乏,不慣吃高粱,缺少費用。此外,自總部起各級缺乏地圖,對地理形勢非常不了解。通訊聯絡至今混亂,未能暢通。地方群眾則未發動,土匪甚多。敵迂回包圍時,無從知道。敵人利用我以上弱點,向我推進,並采取包圍迂回。依據以上情況,我有一個根本意見,即:目前我軍應避免被敵各個擊破,應避免倉皇應戰。應準備放棄錦州以及以北二三百裏,讓敵拉長分散後,再選弱點突擊。……目前黃梁二師皆我親自指揮,如能求待有利作戰時,即進行權力尋求戰機。側麵的殲滅戰,此可能性仍很大,但亦不擬輕易投入戰鬥……
林彪1945年11月22日9 時錦西彭真、羅榮桓按此電後,經研究認為符合實際情況,故同意避戰,並報請中央批準。
28日,中央軍委批準林彪的這一意見。同時指出:仍應力爭消滅敵人一二個師,遲滯敵人前進,以打擊國民黨軍的囂張氣焰,掩護後方有秩序的撤退。
這就是我軍進入東北初期,林彪從戰場實際和東北敵我武裝力量狀況的實際出發,從一個軍事指揮員角度提出的著名的根本性意見。應當說,這個意見在當時的條件下,是清醒的。冷靜的和比較符合東北地區鬥爭實際的。
[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