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日本海軍的編製結構與指揮關係述略
●黃力民
摘 要:本文考察二戰時期日本海軍部隊組織情況,分析部隊番號、類型、淵源以及部隊間指揮隸屬關係,例舉海戰序列、陸海軍協同方式,訂正了常見資料中的一些錯訛記述。
關鍵詞:二戰時期;日本海軍;編製結構;隸屬關係
作 者:黃力民,中國計量學院教授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海軍部隊的層次劃分可簡單表述為:
海軍總隊、聯合艦隊———(聯合艦隊) 、方麵艦隊、機動艦隊、海上護衛總隊、鎮守府———艦隊、警備府———戰隊級部隊———隊級部隊。
“艦隊”包括編號艦隊、航空艦隊、南遣艦隊、遣華艦隊,戰隊級部隊包括航空戰隊與聯合航空隊、戰隊、魚雷戰隊、潛水戰隊、根據地隊與特別根據地隊、聯合特別陸戰隊、特攻戰隊,隊級部隊包括航空隊、驅逐隊、潛水隊、海上護衛隊、驅潛隊、掃海隊、陸戰隊與特別陸戰隊、警備隊、突擊隊等。
此體係大體對應於陸軍部隊層次體係:總軍—方麵軍—軍—師團—旅團、聯隊,但海軍部隊的指揮、隸屬關係較陸軍複雜。
一、艦隊
1、聯合艦隊: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期間組建的大洋作戰主力部隊,1922
年始成為常設單位。
1941年8月取消聯合艦隊司令部兼掌第1 艦隊舊製,但因海上行動特殊性常須1~2 個戰隊隨侍旗艦,習稱聯合艦隊主隊。太平洋戰爭前期指揮除中國方麵艦隊、高雄警備府、鎮海警備府以外的海外海軍部隊,1945 年短期受權指揮所有海軍部隊作戰行動。前期先後以長門號、大和號、武藏號戰列艦為旗艦。1942 年8 月聯合艦隊主隊從本土前出特魯克(今譯丘克) 群島,次年5 月返回本土擬投入北方作戰,8 月再度赴特魯克。1944 年2 月往返橫須賀基地後遷往帕勞群島,在美軍壓迫下3 月底再移師菲律賓達沃時古賀峰一司令身亡,西南方麵艦隊司令受命臨時指揮。5月豐田副武在橫須賀繼任,改以大澱號輕巡洋艦為旗艦,9月司令部上陸駐神奈川縣日吉直至終戰。
2、方麵艦隊:區域性海洋與島嶼作戰、守備部隊,始於1937 年10 月組建中國方麵艦隊。1942 年4
月始在聯合艦隊序列先後編組西南方麵艦隊駐荷屬東印度、東南方麵艦隊駐拉包爾、東北方麵艦隊駐北海道、中太平洋方麵艦隊駐塞班島。1944 年7 月菲律賓決戰時西南方麵艦隊司令部自泗水移駐馬尼拉,次年2 月菲律賓日軍敗退碧瑤山區而在新加坡另組建第10 方麵艦隊。方麵艦隊轄若幹艦隊、警備府,直轄戰隊級單位。中太平洋方麵艦隊於1944年7月塞班島戰敗後撤銷,阿留申群島作戰失敗後東北方麵艦隊於1944 年12 月撤銷。
3、第1機動艦隊:1944年3月成立,以第2 、3 艦隊編入,是專司大洋作戰部隊,第3 艦隊司令小澤治三郎兼任司令。6 月從南洋林加錨地出航馬裏亞納與美軍決戰,之後返回本土,10 月再出戰萊特灣失敗後撤銷。
4、第1- 9 艦隊:1903年組建第1、2、3艦隊,後多有廢存。七七事變後新建第4、5、6
艦隊,第3 、5艦隊又改為第1 、2 遣華艦隊。太平洋戰爭前夕重建第3、5艦隊分別擔任西南太平洋、北方地域作戰,以第4 艦隊擔任南太平洋作戰,以第1 、2 艦隊擔任大洋機動作戰,第6 艦隊始終是潛水艇專門編隊。
1942年3月第3艦隊就地改組為第2南遣艦隊駐爪哇,並以其為基幹組建西南方麵艦隊。1944年10月第5 艦隊作為第2 遊擊部隊從本土南下參加萊特灣作戰,失敗後即改隸西南方麵艦隊,次年2 月撤銷。1942 年7 月撤銷第1 航空艦隊時重建第3 艦隊實行航母與水麵艦艇混合編組。1944年3月撤銷
第1 艦隊,將第2 、3 艦隊編入第1 機動艦隊,6 月馬裏亞納作戰失敗後返回本土。10
月第2艦隊從南洋塔威塔威基地、第1 機動艦隊主力第3 艦隊從本土出發會戰萊特灣,因航母喪失殆盡第3 艦隊隨同第1 機動艦隊撤銷。次年4 月第2 艦隊率大和號戰列艦對衝繩島特攻失敗後撤銷。
1942年7月新建第8艦隊用於外南洋作戰,第4 艦隊專擔負內南洋作戰曾編入中太平洋方麵艦隊。1943 年11 月東南方麵艦隊新建第9 艦隊擔任新幾內亞作戰,後新幾內亞與所羅門戰線分割,陸軍第18 軍改隸南方軍,第9 艦隊改隸西南方麵艦隊,1944 年7 月霍蘭迪亞作戰覆沒而撤銷。1945年4月最後編成第7艦隊,與第6 艦隊同駐瀨戶內海實為海岸艦隊。
5、第1、2、3、5、10- 14 航空艦隊:1941年初首次將航空母艦組建為第1 航空艦隊、陸基航空兵組建為第11 航空艦隊。中途島戰敗後撤銷第1 航空艦隊,航母編隊以航空戰隊形式混編入第3 艦隊。
第11 航空艦隊初期駐提尼安島,在當時主要戰線所羅門作戰中損失約6000架飛機,1942
年12月移駐拉包爾與第8 艦隊同編入東南方麵艦隊,成為地域性部隊。此後組建的航空艦隊亦為地域性陸基航空兵部隊。1943 年5 月組建第12 航空艦隊編入東北方麵艦隊,1945年2月以大湊警備府司令兼任擔負北部決戰。1943 年7 月在西南方麵艦隊另組第1 航空艦隊駐提尼安島,是新的基地航空兵主力,轄2 個航空戰隊17 個航空隊約1200 架飛機,1945 年6 月撤銷。1943 年9 月在西南方麵艦隊組建第13 航空艦隊。1944 年3 月在中太平洋方麵艦隊組建第14航空艦隊由南雲忠一自兼,塞班島作戰覆沒撤銷。1944 年6 月組建第2 航空艦隊擔任台灣與西南諸島方麵,10月調菲律賓隸屬西南方麵艦隊參加萊特灣作戰,次年1 月因戰線北移而撤銷。1944 年7 月與1945 年初在本土組建第3 、5 、10 航空艦隊,分別擔任關東、西部、中部地區作戰。
6、第1- 4 南遣艦隊:太平洋戰爭前夕在聯合艦隊編組南遣艦隊經略西南太平洋、印度洋占領地,後改稱第1 南遣艦隊。1942 年4 月將第3 艦隊改為第2 南遣艦隊駐爪哇、小巽他,後又分別在菲律賓、澳北新建第3 、4 南遣艦隊。1945 年3 月第4 南遣艦隊撤銷。
7、第1- 3 遣華艦隊:1939年11月中國方麵艦隊所轄第3 、5 艦隊改稱第1 、2 遣華艦隊,又新建第3 遣華艦隊,分別擔負華東及長江、華南、華北水域作戰與守備。第1、3
遣華艦隊分別於1943、1942年降格為根據地隊。
8、海上護衛總隊、第1 護衛艦隊:海上護航艦艇編隊。1943 年1 月組建海上護衛總司令部。此前1942 年4 月成立第1 海上護衛隊編入西南方麵艦隊擔負本土至新加坡方向護航,第2 海上護衛隊編入第4 艦隊擔負本土至特魯克群島方向護航。1944
年12月升格為第1護衛艦隊編入海上護衛總司令部。
9、練習聯合航空總隊:飛行訓練部隊,存在時間1943 年2 月- 1945 年6 月。
聯合艦隊司令為大將軍銜(最後一任小澤治三郎拒絕接受推薦大將),中國方麵艦隊司令有兩任大將,其他艦隊司令均為中將。
二、鎮守府與警備府
1、鎮守府:擔任管轄區域及沿海防禦警備、艦艇整備補給、新入役艦艇編組、艦員訓練、港務航道、駐在機關學校管理等。根據《鎮守府條例》1886 年始設置橫須賀鎮守府、吳鎮守府、佐世保鎮守府、舞鶴鎮守府(1923 年降格為要港部,1939 年恢複) ,原定在北海道內浦灣室蘭設第5 個鎮守府未成,代以設大湊(今陸奧) 要港部。鎮守府統轄的部隊有航空隊、海上護衛隊、特攻戰隊、陸戰隊、警備隊、海兵團等。
2、警備府:1903年始先後在海外設馬公要港部、鎮海要港部、旅順要港部(一度稱鎮守府) ,又在本州陸奧灣設大湊要港部,1940 年3 月設阪神海軍部(曾由吳鎮守府管轄) 。以上於1941 年11 月改製為馬公警備府(1943 年4 月改稱高雄警備府) 、鎮海警備府、旅順警備府(次年1 月廢止) 、大湊警備府、大阪警備府,此前4 月海南島根據地隊升格為海南警備府。警備府所轄部隊與任務類同於鎮守府,其兵員數可參考:“8. 15”時鎮海警備府2. 94 萬、高雄警備府5. 65 萬①、海南警備府4. 94 萬②。
鎮守府司令大將或中將軍銜,警備府司令中將軍銜。1945 年實行海軍總隊體製時,警備府為直轄單位,而鎮守府與方麵艦隊平行③ ,即警備府規格低於鎮守府但彼此沒有隸屬關係。高雄警備府是向中國戰區投降的五大單位之一,但在眾多中文資料中被忽視或誤記④⑤⑥。
各類艦隊、鎮守府、警備府主官稱司令長官,戰隊、隊級部隊主官稱司令官,而陸軍部隊除總軍為總司令官外其它都是司令官。
三、戰隊級單位
戰隊級單位司令官少將或中將軍銜。
1、戰隊與魚雷戰隊:水麵艦艇編隊。初期戰隊為戰列艦、重巡洋艦編隊,魚雷戰隊為輕巡洋艦驅逐艦編隊,專業性明顯。後期實行水麵艦艇混合編隊常統稱戰隊,亦有輔助艦艇編隊如1944 年1 月編第18 戰隊為敷設艦等。
2、潛水戰隊:潛水母艦、潛水艇編隊。
3、根據地隊與特別根據地隊:在海外設置的海軍基層軍區。根據地隊是隨艦艇出征以設置前進基地,特別根據地隊是由鎮守府派出部隊在占領地整合而成的基地,兩者的規模則與所擔當地域、戰況相關。根據地隊的編製舉例:硫磺島作戰前父島方麵特別根據地隊轄有1艘炮艦、1支掃海隊(5艘掃雷艇) 、2 支驅潛隊(6 艘獵潛艇) 、7 艘勤務船、征用8 艘漁船、若幹海岸炮台及觀察所、航空隊、警備隊等。根據地隊擁有的兵員如“8. 15”時駐西貢第11 特別根據地隊8914 人、駐婆羅洲第22 特別根據地隊10879 人⑦。日本海軍先後有約50 個根據地隊與特別根據地隊,13 個被撤銷。
4、聯合特別陸戰隊:海軍地麵作戰部隊,由幾個陸戰隊合組,無定製。如占領海南島的幾支陸戰隊來自於不同鎮守府,1939 年10 月合組為第1 聯合特別陸戰隊。1942 年5 月編組第2 聯合特別陸戰隊擔任中途島登陸作戰,兵員2000 多。本土決戰時計劃在各鎮守府、警備府組建22 個聯合特別陸戰隊,下轄約20 個陸戰隊,每個陸戰隊按3 個大隊4341 人編組,總兵力10 萬,至“8. 15”時未完成。
5、特攻戰隊:本土決戰時各鎮守府、警備府編成9個特攻戰隊,下轄幾個突擊隊,裝備蛟龍、海龍、回天、震洋型特攻船艇。
6、海兵團:設於鎮守府、警備府的教育訓練部隊,合計16 個。
四、隊級單位
隊級單位司令官大佐、中佐軍銜。
1、艦艇編隊:驅逐隊為驅逐艦編隊,潛水隊為潛水艇編隊,驅潛隊為獵潛艇編隊,掃海隊為掃雷艇編隊,海上護衛隊為護航艦艇(驅逐艦、魚雷艇、炮艇) 編隊。重巡洋艦以上的艦艇編隊至少是戰隊級,部分艦長即有少將軍銜。
2、陸戰隊與特別陸戰隊:隨艦行動的臨時地麵部隊稱為陸戰隊,常駐於某一陸地執行警備任務的部隊稱為特別陸戰隊。多為任務編組,初期擔任登陸作戰,一些陸戰隊演變為警備隊而長期駐紮一地。1939 年2 月橫須賀鎮守府第4 特別陸戰隊、佐世保鎮守府第8特別陸戰隊、吳鎮守府第6 特別陸戰隊參加海南島作戰,占領海南島後吳六特改稱第6 防備隊,以後又相繼改稱第16 防備隊、第16 警備隊,次年又調入舞鶴鎮守府第1 特別陸戰隊。直到日本戰敗時,第16 警備隊、橫須賀四特、佐世保八特、舞鶴一特都在海南島擔任駐防、警備任務。
1941年《海軍特別根據地隊令》規定以鎮守府海兵團為基礎編成鎮守府陸戰隊、警備隊用於島嶼守備。陸戰隊(日本稱Naval Land Squadron 而非Marine corp s) 設大隊、中隊、小隊,兵力規模相當於陸軍一個步兵大隊或稍多。上海特別陸戰隊是一個例外,是唯一列入《日本陸海軍事典:海軍部隊最終位置》的陸戰隊,司令為少將軍銜,常備兵力2500 人,七七事變後曾增至5000 人。終戰時日本海軍存陸戰隊與特別陸戰隊54 個。
陸戰隊的實際情況是建製小、作戰能力低,並非能擔負相當規模地麵作戰。日本海軍省沒有設置陸戰隊專業部門(美國海軍部與太平洋艦隊都設陸戰隊部門)
,海軍有十餘所術科學校但沒有陸戰學校,僅在海軍炮術學校開設陸地作戰課程,聯合艦隊司令部有炮術、水雷、航空、通信、航海、機關、戰務、政務八種專業參謀卻沒有陸戰參謀,這都表明陸戰隊未構成海軍的一個兵種。
3、警備隊、防備隊:擔任占領地治安,職能類同於陸戰隊但地域性更強、作戰能力更低,終戰時有118個警備隊。此兩種單位未列入《海軍部隊最終位置》,但有若幹單位主官為少將軍銜,如駐威克島第65 警備隊司令酒井原繁鬆等。
4、突擊隊:特攻戰隊的下屬單位。
5、設營隊:海軍工程隊,先後有220 多個,每隊約千人,配有輕步兵武器。
五、海軍航空兵
海軍航空兵部隊組織的層次關係是:航空艦隊—航空戰隊、聯合航空隊—航空隊,其中航空艦隊已如前述。
1、航空戰隊:航母與艦載航空兵部隊、基地航空兵部隊。其中航母編隊使用番號有第1 - 5 航空戰隊(伊勢號、日向號戰列艦改製成航空戰列艦後,於1944 年5 月編入第4 航空戰隊,但並無空戰能力) ,其艦載機編隊稱某艦飛行機隊。番號第7、11、12、50
航空戰隊用於水上飛機母艦、訓練航空母艦編隊,其它番號的航空戰隊為基地航空兵部隊。
2、聯合航空隊:戰隊級單位。侵華戰爭初期將鹿屋、木更津航空隊合編為第1
聯合航空隊,將第12、13航空隊合編為第2聯合航空隊。1945年3月在本州將飛行訓練部隊組建第11 、12 、13 聯合航空隊,下轄若幹航空隊。
3、航空隊(AirGroup) :基地航空兵部隊,下設幾個飛行隊。隸屬航空戰隊、根據地隊或直屬艦隊、鎮守府、警備府。海軍航空隊編製一般大於大陸軍的飛行戰隊。航空隊雖為隊級單位,因其特殊功能常直屬艦隊級單位而列入《海軍部隊最終位置》⑧。
早期航空隊番號均冠以地名,七七事變後新設航空隊番號使用1~40 內順序號。1943 年始使用3~4 位數編號並按機種劃分:1 3 3 為偵察機、2 3 3 為艦載戰鬥機、3 33 為戰鬥機、433 為水上機、533 為艦載轟炸機攻擊機、6 33 為航母載機混合編隊(用於配屬任務航母) 、7 33 為轟炸機攻擊機、833 為飛艇、933 為護航巡邏機、1033 為運輸機。1944年7月航空隊實行空地分離編製:飛行航空隊番號以數字編號,基地航空隊又稱乙編製,番號冠以地名(中國方麵艦隊之華中航空隊即乙編製在眾多中文資料中誤稱華中空軍司令部⑨。戰爭期間先後有136 個編號航空隊、143 個地名航空隊(包括改名、改製、撤銷、二次使用、教育訓練)。飛行航空隊的規模可參考:1943 年7 月第1 航空艦隊第301 航空隊有戰鬥機96 架、第503 航空隊有轟炸機48 架,1944 年6 月海南警備府第254 航空隊有艦載戰鬥機24 架、艦載攻擊機3 架、運輸機1 架。
六、海軍指揮隸屬係統
海軍指揮隸屬係統按其演變可區分為5個時期。
1、1937年10月組建中國方麵艦隊至1942 年4 月計有10 大單位:
聯合艦隊(下轄艦隊、航空艦隊、南遣艦隊);
中國方麵艦隊(下轄遣華艦隊、海南警備府);
橫須賀、吳、佐世保、舞鶴各鎮守府;高雄、鎮海、大湊、大阪各警備府。
2、1942年4月在聯合艦隊序列組建西南方麵艦隊始至1944 年底計有11 大單位:
聯合艦隊(下轄5 個方麵艦隊、機動艦隊) ;
中國方麵艦隊(下轄遣華艦隊、海南警備府);
海上護衛總司令部(下轄護衛艦隊) ;
橫須賀、吳、佐世保、舞鶴各鎮守府;
高雄、鎮海、大湊、大阪各警備府。
其間1944 年8 月9 日大本營令有關捷號作戰、護航作戰、反潛作戰由聯合艦隊司令指揮海上護衛總司令部、各鎮守府、各警備府部隊。
3、1945年1月1日《大海令第36號》規定中國方麵艦隊、各鎮守府、各警備府、海上護衛總司令部部隊有關作戰受聯合艦隊司令指揮(筆者按《大東亞戰爭全史》所記“海軍曾於1945年1月決定,關於決號作戰,由聯合艦隊司令長官指揮本土方麵各艦隊,各鎮守府及各警備府司令長官”⑩之說不對) ,形成聯合艦隊對所有海軍部隊的隸屬指揮與限定指揮。
4、4月25日成立海軍總隊,聯合艦隊司令部兼海軍總司令部,海軍總司令接任原聯合艦隊司令任務即指揮所有海軍部隊,因此《大海令第36 號》授予聯合艦隊的限定指揮權不再適用,代之以海軍總司令部對聯合艦隊、中國方麵艦隊、海上護衛總司令部、各鎮守府、各警備府的隸屬指揮關係。
5、5月29日大本營令西南方麵艦隊、東南方麵艦隊從聯合艦隊序列解除。筆者查證多種資料均未發現第10 方麵艦隊從聯合艦隊序列解除的記載(中太平洋方麵艦隊、東北方麵艦隊已於上年撤銷) ,由於海軍總隊兼聯合艦隊,是否解除在指揮關係上並無實際差別,但《日本陸海軍典》,記載終戰時第10 方麵艦隊與西南方麵艦隊、東南方麵艦隊平行都隸屬海軍總隊,本文從《日本陸海軍典》,即聯合艦隊隻轄有若幹航空艦隊與艦隊。
自此時至終戰時日本海軍指揮隸屬係統是:
海軍總隊直轄高雄警備府、鎮海警備府、大湊警備府(兼第12 航空艦隊) 、大阪警備府;
海軍總隊轄—
聯合艦隊:第3 、5 、10 、12 航空艦隊(分駐奈良、大分、茨城、大湊),第4、6、7艦隊(分駐特魯克、吳、門司) ;
海上護衛總隊:第1 護衛艦隊(日本海) ;
第10 方麵艦隊(新加坡) :第13 航空艦隊(新加坡) ,第1 、2 南遣艦隊(分駐新加坡、泗水) ;
中國方麵艦隊(上海) :第2 遣華艦隊(香港) ,海南警備府;
東南方麵艦隊(拉包爾) :第11 航空艦隊(拉包爾) ,第8 艦隊(布幹維爾島) ;
西南方麵艦隊(呂宋島) :第3 南遣艦隊(呂宋島) ;
橫須賀鎮守府;
吳鎮守府;
舞鶴鎮守府(兼第1 護衛艦隊) ;
佐世保鎮守府。
總計1 個聯合艦隊、4 個方麵艦隊、4 個編號艦隊、6 個航空艦隊、3 個南遣艦隊、1 個遣華艦隊、1個護衛艦隊、4 個鎮守府、5 個警備府,包括10 個航空戰隊與2 個聯合航空隊(含44 個編號航空隊、72個地名航空隊) 、6 個戰隊、2 個潛水戰隊、9 個特攻戰隊、7 個根據地隊與22 個特別根據地隊,以及上海特別陸戰隊。
七、陸海軍協同
天皇作為日本陸海軍統帥並不能直接決策、指揮,因此日軍大本營沒有事實上的主席,連帶產生的難題是陸海軍協同必須每事磋商訂立規則,較大範圍的統一指揮尤其困難。
陸海軍協同類型之一:
陸海軍混合編組與統一指揮—如1944年初美軍迫近中太平洋,在此組建陸軍第31 軍,其部隊散布各海島。令第31 軍編入聯合艦隊司令(實為中太平洋方麵艦隊司令)
指揮下,各島嶼由駐地先任職的指揮官統一指揮所有地麵部隊。一年後中太平洋已不是主戰場,海軍在此幾乎沒有機動兵力,改為第4 艦隊受第31 軍指揮直至終戰,這也是第4 艦隊孤懸海外卻一直留在聯合艦隊序列的原因(《大東亞戰爭全史》稱“在中部太平洋方麵??負責各小島嶼之全般指揮的第4艦隊司令長官小林仁中將,駐屯特魯克島??”lv ,所說不確。另外第4 艦隊司令也應是原忠一,小林仁是原忠一的前任已於1944 年2 月因“海軍丁事件”—特魯克遭空襲損失慘重—被追責去職,在軍令部待命後退出現役。) 又如1944 年7 月24 日根據《大海令第31 號》陸軍第8 飛行師團編入第2 航空艦隊指揮,至10 月23 日下令解除。
陸海軍協同類型之二:
陸海軍之間的限定指揮———1945年6月大本營判斷美軍將進攻台灣,20日下令高雄警備府有關作戰受陸軍第10方麵軍指揮。2月5日成立第10方麵艦隊編入聯合艦隊,同時規定有關陸上防衛第10 方麵艦隊受南方軍指揮。各海軍地區的陸上防衛本由各鎮守府、警備府負責,但本土決戰時規定有關作戰受陸軍第1 、第2 總軍指揮。
陸海軍協同類型之三:
更多的陸海軍協同方式是訂立具體協定,如1944 年9 月28 日大本營發布萊特島反登陸作戰陸海軍中央協定。陸海軍在沒有協同關係時,即便駐在同一地區也非常隔膜。1945年8月芷江洽降代表、中國派遣軍參謀副長今井武夫對於中國方麵要求岡村寧次負責所有日軍投降事宜時稱:“ ??中國境內駐紮的海軍各部隊,亦在岡村總司令官的隸屬以外,因此作為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對此無指揮的權限”,強調日軍統帥權限極嚴格若沒有大本營命令絕對不能越權。由於兩軍無協作關係今井也不了解海軍的情況:“駐屯在中國境內的日本海軍兵力雖不詳知,但想象大約在4 萬人左右”lx ,這與實際的兵力6. 37萬相差甚大。
八、海戰序列
太平洋戰爭開戰初的第1 、2 、6 艦隊與第1 航空艦隊都是專業艦種編隊,中途島作戰之後所有的方麵艦隊、大多數艦隊、多數戰隊都是有任務傾向(包括地域作戰、機動作戰) 的混合編製,投入海上戰鬥的通常就是艦隊、戰隊本身或其主要部分。此種方式帶來的問題是編製異動頻繁,戰隊一級單位反複組建、撤銷,大型艦艇屢次變更隸屬關係。
投入海上戰鬥的艦隊級及以上作戰編組稱某某部隊,主官稱指揮官。考察日本資料知1942年8月第2 次所羅門作戰的機動部隊指揮官就是第3艦隊司令,稱美軍為第61 機動部隊即弗萊徹第61 特混艦隊,即“機動部隊”對應於特混艦隊(taskforce) 。艦隊級以下的作戰編組就是戰隊或隊,對應於特混大隊(task group) 或分隊(task unit) 。一些資料常將日本海軍第1機動艦隊與第1機動部隊互稱,顯然是對作戰序列與平時序列的混淆。“部隊”之稱不限於一場戰鬥,為執行一定時期任務者也稱部隊,如太平洋戰爭開戰初的南方部隊。1942年8月聯合艦隊令由第4、8艦隊與第11航空艦隊編成東南方麵部隊,12 月大本營令成立地域性的東南方麵艦隊但未包括第4 艦隊。以下以實際戰例說明海上作戰序列:
1、中途島作戰的第1機動部隊即第1航空艦隊(機動作戰) ,主力部隊即聯合艦隊主隊,攻略(中途島) 部隊即第2 艦隊,警戒部隊即第1 艦隊,另有阿留申作戰部隊即第5 艦隊。
2、1944年10月萊特灣作戰,機動部隊即第1 機動艦隊主力第3 艦隊,第1 遊擊部隊即第2 艦隊,第1 遊擊部隊第3 夜戰部隊即第2 艦隊第2 戰隊,第2 遊擊部隊即第5 艦隊。
3、1942年5月珊瑚海作戰的南洋部隊即第4 艦隊,美軍是第17 特混艦隊。
4、1943年3月科曼多爾作戰第5艦隊司令親率第21戰隊,美軍是第16. 6 特混大隊。
5、1943年7月庫拉灣作戰即以第3 水雷戰隊參戰,美軍是第36. 1 特混大隊。
九、海軍兵員與艦艇、飛機數
太平洋戰爭開戰時日本海軍兵員約32萬。終戰時全部兵員為720 萬其中海軍170 萬。終戰時駐海外350 萬其中海軍40 萬,分別是中國方麵艦隊6. 37 萬、西南方麵艦隊5. 81 萬、東南方麵艦隊4.76 萬、第10方麵艦隊11.94 萬、第4艦隊3萬、鎮海警備府2.94 萬、高雄警備府5.65 萬 。
自七七事變始日本海軍官兵戰死約41萬,約占日軍戰死總數的五分之一,但戰死海軍將官(不包括追晉) 達60 人約占總數的五分之二。終戰時擔任實職的海軍大將隻有海軍大臣、軍令部長與軍需大臣三人,而陸軍大將僅在海外戰場任總軍司令、方麵軍司令的就有12人。
太平洋戰爭初期聯合艦隊陣容是:
聯合艦隊主隊,率第1 艦隊擔任本土近海防衛,轄第3 、11 航空戰隊、第1 、2 、3 、6 、9 、24 戰隊、第1 、3 魚雷戰隊;
第2 艦隊,以重巡洋艦為主,轄第4 、5 、7 、8 戰隊,第2 、4 魚雷戰隊;
第3 艦隊,擔任菲律賓、荷屬東印度作戰,轄第16 、17 戰隊,第5 魚雷戰隊,第6 潛水戰隊,第12 航空戰隊,第1 、2 、32 根據地隊;
第4 艦隊,擔任南洋作戰,轄第18 、19 戰隊,第6 魚雷戰隊,第7 潛水戰隊,第3 - 6 根據地隊;
第5 艦隊,擔任北方作戰,轄第21 、22 戰隊,第7 根據地隊;
第6 艦隊,擔任全般作戰,轄第1 、2 、3 潛水戰隊;
第1 航空艦隊,為航母機動部隊擔任全般作戰,轄第1 、2 、4 、5 航空戰隊;
第11 航空艦隊,擔任全般作戰,轄陸基第21 、22 、23 航空戰隊;
南遣艦隊,擔任法屬印度支那、馬來作戰,轄第4 、5 潛水戰隊第9 、11 根據地隊。
日本海軍主要作戰艦艇先後有12艘戰列艦、19艘航空母艦、5艘護航航空母艦、18
艘重巡洋艦、22 艘輕巡洋艦、174 艘驅逐艦、190 艘潛水艇。終戰時尚能作戰的艦艇僅1 艘航空母艦、2 艘輕巡洋艦、30 艘驅逐艦、12 艘潛水艇。太平洋戰爭開戰時海軍有1469 架陸基飛機、730 架艦載機,作戰中損失飛機26285 架。終戰時飛機保有量3000 多架(不含櫻花、橘花、藤花型特攻機) ,但燃料、飛行員極缺。
注釋:
①⑦⑩vlly服部卓四郎《: 大東亞戰爭全史》,第 4 冊 , (台北)軍事譯粹社 1978 年版 ,第 382 頁、第 382 頁、第 129
頁、第381 頁、第382 頁。
②日本防衛廳編 ,天津市政協譯《: 昭和二十年的中國派遣軍》,第 2 卷 2 分冊 ,中華書局 1982 年版 ,第 93 頁。
③⑧《日本陸海軍事典:海軍部隊最終位置》。http :/ /
homepagel. nif ty. com/ kitabatake/ rikukaiguntop. html
④lwlx徐萬君《: 芷江 ———抗日戰爭勝利的見證》,湖南文藝出版社 1995 年版 ,第 141 頁、第 143 頁、第 130 頁、第
131 頁。
⑤郭汝瑰等《: 中國抗日戰爭正麵戰場作戰記》,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第 1420 頁。
⑥《中國軍事百科全書- 軍事曆史》,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 年版,第1525 頁。
⑨武月星《: 中國抗日戰爭史地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 1995 年版 ,第 13頁。
(責任編輯 魏延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