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啊, 我的故鄉!

老頑童。愛好文學,曆史,地理,經濟,哲理,時事,回憶,笑話,唱歌,電影,種菜,養雞,遊山,逛水,散步,打牌,胡侃
個人資料
老生常談12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挺進東北(7)

(2014-11-18 13:14:45) 下一個
《和戰之間》節選
 田玄

八路軍、新四軍海陸並進

中共中央為使八路軍、新四軍部隊盡早進入東北是不遺餘力的,以‘’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為戰略方針,指示文電一個接一個下達到各中央局、分局、區黨委諸”山頭“,布置各部日夜兼程向大東北挺進。

9 月17日,中共中央指示蕭華立即率幹部數十人穿便衣經大連到沈陽與東北局接洽,並不得遲誤。

同日,中共中央書記處致電劉伯承、鄧小平,決定原準備去湖南及新四軍第5 師工作的文年生。張啟龍部速去東北工作,部隊愈快出發愈好。

9 月18日,彭真和陳雲就關於海路情況的報告致中共中央並轉萬毅、羅榮桓、黎玉、許世友、林浩。電文指出:“……膠東北莊河途中,在威海方向發現美潛艇以探照燈向海麵照射,並聞確有美艦13艘進入渤海,……如萬一遇美艦武裝部隊可堅稱為冀熱遼與樂亭山海關部隊,便(一半以上)可堅稱難民,回東北求生。”

為掩護闖關東的各解放區幹部和部隊,阻止國民黨軍進入東北,晉冀魯豫軍區竭力阻滯並打擊國民黨軍北上部隊。9 月下旬,中共中央即調山東6 萬兵力到冀東和進入東北發展;新四軍主力從江南轉移到江北;江北新四軍主力撤到山東。

9 月20日,彭真在關於迅速派幹部及部隊來東北致中央。聶、程、羅、梁、許、林、萬電中指出:“此間發展條件甚好,已接收兩座省政府,有三個省政府正派人去接收錦州及沈陽兩市的政府,望迅速派幹部及部隊兼程前來。……”

同日,中共中央指示彭真、陳雲。電文如下:彭真、陳雲:……中央19日電部署諒達,你們應依靠山東力量,在兩個半月之內在東北組織20萬至30萬能作戰的軍隊才能完成任務。

中央1945年9 月20日按照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戰略部署,八路軍、新四軍主力各一部和大批幹部向東北進發。

山東是中共中央這次調兵的重點。這是由於山東地理位置靠近東北,可以從海道北上,有利於爭取時間;此外,還由於東北人口中由山東遷移過去的比例大,山東部隊進入東北容易同當地人民打一片。為此中央在8 月下旬曾命令山東軍區萬毅部渡海北上,後因為沒有部隊接防,拖延了一些日子。中共中央為此不滿意,幾次批評山東方麵行動遲緩。

9 月19日,中共中央明確指示山東要準備承擔進軍東北的主要任務。隨後的9 月20日,劉少奇致電山東分局,指示:“發展東北,控製冀東、熱河,進而控製東北的任務,除開各地派去的部隊和幹部外,中央完全依靠你們及山東的部隊和幹部。原則上要以山東的全部力量來完成,必須全力執行,越快越好。”並要求羅榮桓及蕭華能很快到東北。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羅榮桓根據中央的要求,迅速調兵遣將。主力部隊第l 、第2 、第3 、第6 、第7 師及第5 師一部,警備第3 旅,另兩個支隊,共6 萬餘人分批開往東北。

為執行中共中央9 月20日電指示精神,羅榮桓、黎工作出快調東北的部隊及幹部的決定。該決定指出:林、蕭並報中央轉彭真:(一)山東決定調赴東北及冀東之部隊肢東6 個團,萬毅兩個團,由膠東經海上赴東北,萬毅吳克華已於22日起程,蕭即可於數日內趕到海岸。

(二)渤海3 個團劉其人率領已由渤海經海上進到冀東……濱海主力兩個師走此路線準備參加冀東作戰……

(三)其餘抽調之14個團的幹部將不斷運膠東出口……

羅、黎1945年9 月24日此時主持山東大局的羅榮桓無法立即動身,因為接替他工作的陳毅還在途中(羅係11月5 日出發赴東北的)。為執行中央命令,羅榮桓忍著巨大痛苦,帶病指揮,令蕭華所部渡海先行,其他部分部隊過黃河由陸路北上,將膠東軍區司令員許世友等留在山東堅持鬥爭以便下一步接陳毅指揮。直到10月上旬,陳毅進入山東後,羅榮桓才鬆了口氣。

就在9 月25日這一天,毛澤東向陳毅、羅榮桓等下達了嚴厲的渡海命令,指出:渡海與野戰並重,而渡海最急……請羅、李精密組織渡海,務使每日不斷,源源北運。山東應出萬兵,請分別陸行、海運,下月必須出完,並全部到達遼寧省,那邊需用至急,愈快愈好。其實,羅榮桓等一點也未敢怠慢,而且抓得相當緊。

9 月28日,中共中央再一次電告羅榮桓:向東北和冀東進兵及運送幹部是目前關係全國大局的戰略行動,對我黨及中國人民今後的鬥爭,有決定性的作用。在目前是時間決定一切,遲延一天即有一天的損失。

9 月29日,中共中央第三次下達嚴厲的命令,指出:必須在20天裏至一月內渡過二三萬部隊和幹部,否則絕不能完成你們的戰略任務……必須全力迅速組渡海,再不能容許片刻遲緩。

中共中央對山東的要求越來越緊。

10月18日,中共中央又電華中局及羅榮桓、陳毅、黎玉等並告東北局,指出:山東除留武裝兩個師作基幹不調動外,第二批去東北部隊(華中葉飛縱隊不在內)竭力爭取出足5 萬(包括已動身地方武裝部隊及武工隊在內,這些部隊到東北能起大作用)和分別海運、陸行,爭取於11月全部到達東北,愈快愈好。

11月10日,毛澤東致電陳毅、黎玉指示:“請令羅舜初所部二石萬人火速北進渡海,不得片刻遲誤,沿途鼓勵士氣,力爭時間,其他北上各部亦然,各部情形速告。”並詢問葉飛部北進情況。

這次調兵,對於山東軍區而言,可謂是一次大搬家,規模是從未有過的,也是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爭奪東北戰略上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步,此步棋走得好壞,關係到整個東北的最終命運。據史料統計,山東軍區先後到達東北的部隊有:濱海軍區副司令員兼濱海支隊支隊長萬毅率領的東北挺進縱隊(由濱海支隊改稱)3500人,分別從山東蓬萊縣的灤家口和黃縣的龍口渡海,先後在遼東半島的子窩、莊河、小孤山一帶登陸,10月中旬到達磐石、海龍、西豐一帶;山東軍區政治部主任蕭華,率領山東軍區司、政、後機關部分幹部和部隊1000餘人,從蓬萊縣灤家口出發,渡海到大連登陸。月底,蕭華到東北局報到。部隊於10月初全部到達安東地區;膠東軍區第5 師師長吳克華、政治委員彭嘉慶率領第5 師2 個團,第6 師3 個團,共6000人,從海路跨上了遼東半島,於10月24日全部抵達營口地區。

渤海軍區第7 師1.2 萬人,由第7 師師長楊國夫和渤海軍區副政委劉其人各率3 個團,分批陸行,於10月先後到達山海關。古北口地區;第二師師長羅華生、政治委員劉興元率所部7500人,從海路進入東北,10月30日登陸莊河,於11月上旬到達沈陽以西地區;山東軍區支隊長田鬆率領的支隊1000人從海路登遼東半島,於11月中旬到達牡丹江地區;山東軍區直屬機關、警衛部隊和獨立營共4000人,渡海到東北,於11月上旬到達安東、沈陽地區。

此外,第1 師師長梁興初、政治委員梁必業率所部7500人,先渡海到冀東,又從陸路進軍,於11月21日進入錦州以西地區;魯中軍區政治委員羅舜初率領的第3 師和警備第3 旅共30000 人,至12月初到達遼陽、鞍山地區;羅榮桓率山東軍區機關直屬部隊約4000人,從海路到遼東,於11月到達沈陽地區。

上述山東八路軍部隊,總計兵力約6 萬人,在1945年的東北大進軍的10萬部隊中約占60%。由此可見,山東軍區是挺進東北的主要力量,由其構成了東北中共軍隊的基礎。此外,新四軍3 師3 萬餘眾,在進軍東北部隊中也占有30%左右的比重,其實力不可等閑視之。

新四軍第3 師師長兼政治委員黃克誠,於9 月23日接到中央軍委命令該師主力開赴東北的電報,即刻部署部隊北進。先頭部隊第10旅由第3 師副師長劉震率領先行出發。隨後,黃克誠和副師長兼參謀長洪學智率第7 、第8 旅、獨立旅和3 個團,總共3.5 萬人,9 月28日從蘇北淮陰出發,經山東、河北承德,出冷口,部隊有3.2萬人於*月25日到達錦州附近的江家屯地區。

必須指出的是,進軍東北是中共全黨全軍的整體行動,一切為了東北,一切部署、調動、作戰也是為了東北,因此派往東北的部隊來自全國各大戰略區及其延安總部。其中,陝甘晉綏邊防軍教導第2 旅旅長黃永勝率領該旅第1 團和教導第1 旅第1 團共3350人,延安抗日軍政大學1000人和由中央軍委副總參謀長、延安炮兵學校校長朱瑞和政委邱創成率領的炮校1069人,也奉命於9 月初分批奔赴東北,經晉北、察熱地區,於11月12日到達遼寧的阜新、沈陽地區。一些原執行“向南發展‘”任務兼程南下的八路軍部隊也掉頭向北進發了。如著名的第359 旅自1944年王震率部分人馬組成南下支隊深入湘贛邊界地區後,其餘部3300餘人於1944年6 月在劉轉連、晏福生率領下,組成南下第二支隊,另有原陝甘、晉綏聯防軍警備第一旅旅長文年生率領的警一旅,兩部合計6300餘人也風塵仆仆向南疾進,計劃與王震會合。9 月中旬,當劉、晏、文所部行進至河南林縣時,突然收到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和政治委員劉伯承、鄧小平的命令,要他們掉頭北上去東北。並指示放下重武器,輕裝北進。9 月中旬,劉、晏部3300人從河南林縣出發,向東北挺進,10月底到達本溪、撫順地區。10月下旬,文年生部3000人到達錦州地區。

晉察冀軍區派往東北的部隊有11個團和兩個支隊,共1.04萬人。除冀熱遼軍區的第11、第12、第13、第16、第18、第46團和2 個支隊先期出關進入東北地區外,沙克率領的冀中第31團,周仁傑率領的冀中第62團、第71團,也於10月到達東北地區。李運昌到達沈陽後,又調冀東第15團到沈陽,擔任東北局警衛任務。

派往東北的部隊,還有呂正操率領的晉綏軍區第32團600 人,早在10月中旬到達沈陽;鄧克明率領晉冀魯豫軍區之第24團1500人,經冀中北進,於10月下旬到達沈陽以西地區;周桓率領的太嶽支隊600 人,也按照中共中央的要求,於10月到達東北地區。

各解放區調往東北的主力部隊,都克服了時間緊迫,路途遙遠,時近寒冬,衣單被薄,水土不服,醫藥匱乏,供給不足等種種艱難困苦,勝利到達東北指定地區,總計達10.8萬人。

除此之外,中共中央原決定派遣陳賡和葉飛縱隊以及中央黨校、延安大學去東北,最後定於12月2 日才改變計劃不去東北的。

各部隊出發前,部隊普遍進行北上動員,抓緊時間進行了形勢和任務教育。克服了部隊中程度不同地產生“革命到頭”要過太平日子的思想。有些則對國民黨的反動本質認識不清,對其抱有幻想,有的還存在地域觀念,不願離開老區,不願遠離家鄉。這些觀念是部隊北上執行戰略任務的嚴重思想障礙。對此,各部隊有針對性地進行了教育。山東軍區所部、新四軍3 師在闖關東中邊組織幹部學習動員,邊緊急收攏部隊。在很短的時間內順利將部隊收攏歸建,從而確保了北上行動。

晉冀魯豫軍區、晉綏軍區和陝甘寧邊區的北上東進部隊,在指戰員們的思想感情上,對遠征也一時轉不過彎來。通過教育,部隊的思想認識有了很大提高。延安炮校師生絕大多數沒有到過東北,他們是消除了東北冬天“一擦鼻涕鼻子就掉了,一搓耳朵耳朵就掉了,甚至連小便還要用小棍往下敲”等顧慮後上路的。

新四軍3 師在遠征中,不畏嚴寒、饑餓和極度疲憊,在部隊嚴重減員、氣候水土不服的條件下趕赴指定位置。山東、蘇北等地方黨政軍領導和人民群眾對主力部隊戰略轉移給予了大力支持。

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羅榮桓、新四軍3 師師長兼政委黃克誠等領導,在率部北進前,對當地黨政軍工作做了周密安排,充實加強了地方的各級組織領導,調整了部分領導骨幹,擴充部隊,留下一批武器,加強了堅持原地鬥爭部隊的戰鬥力。

在主力北進的同時,中共中央還派遣大批幹部隨軍隊進入東北,開辟這一總根據地。

冀熱遼軍區部隊向東北進軍時,從地方抽調地委書記、行署主任以下的25個團架子的1000多名幹部隨軍進入東北。9 月二日,由張秀山率幹部800 餘人,從延安出發,後到晉西與林楓幹部團匯合,組成1500人的幹部團,在武裝部隊護送下,於10月上旬到達東北地區。9 月17日,中共中央又決定抽調4p多名幹部分批開往東北指定地區。隨南下二支隊行動的延安五幹隊、九幹隊2000多名幹部,也在中途奉中共中央之命,隨軍進入東北。山東軍區組成30個團架子的6000名幹部,分批從海路和陸路隨部隊進入東北。按照中央軍委1945年10月8 日指示,原擬回山東的華中幹部3000人,作為20個團架子的幹部配備從華中地區轉赴東北。晉冀魯豫軍區組織25個團架子1000名幹部,按中共中央指示,集中一批走一批,由武裝部隊掩護,分期到達東北。

在中共中央東北局的統一領導下,從各解放區調來的軍事、政治、技術和地方幹部共2 萬多人按照中共中央實行分散的方針分赴北滿、南滿。東滿、西滿廣大地區,發動群眾,建立政權,擴大地方武裝。

在如此短促的時間裏,對八路軍、新四軍部隊和中共中央黨政機關進行如此規模的大調動,這在中共曆史上是空前的。十餘萬軍隊和幹部,由南向北在數千裏戰線上移動著。這種移動有兩個方麵:一是“向南防禦”是公開進行的,從浙東、蘇南、皖南和皖中解放區向蘇北及皖東後撤;而原在蘇北和皖東的主力則迅速向山東開進。二是“向北發展”也就是向山東和東北運動的中共武裝力量則是在秘密的狀態下迅速向東北進軍的。這二者在當時為的是什麽呢?都是為了保衛抗戰成果,建立一定的能與蔣介石集團相抗衡的實力,以爭取在相對平等的條件下,實現國內和平,使戰後的中國不再為戰爭所困擾,能夠走上一條和平發展的民主之路。
[ZT]

 相關的文章請看:
        84。東北野戰軍武器來源統計 
        83。挺進東北(10) 
        
82。
挺進東北(9) 
        
81。
挺進東北(8) 

        80。挺進東北(7) 
        79。
挺進東北(6) 
        78。
挺進東北(5) 
        77。
挺進東北(4)  
        76。
挺進東北(3) 
        75。
挺進東北(2) 
        74。
挺進東北(1) 
        73。
國民黨高官日記  記錄接收東北全過程(5) 
        72。
國民黨高官日記  記錄接收東北全過程(4) 
        71。
國民黨高官日記  記錄接收東北全過程(3) 
        70。
國民黨高官日記  記錄接收東北全過程(2) 
        69。
國民黨高官日記  記錄接收東北全過程(1) 
        68.  
山東大軍挺進東北
        67.  
挺進東北前山東軍區戰鬥序列  
        66。
揭秘:蘇聯軍隊屢次進入新疆境內作戰內幕 
        65。
中共十萬大軍挺進東北:蘇聯紅軍暗中相助 
        64。
1945年蘇軍威脅:中共軍隊被迫退出長春 
        63。
蘇聯與東北革命根據地:1。蘇聯與東北革命根據地的形成 
        62。
蘇聯與東北革命根據地:2。遼沈戰役與蘇聯 
        61。
蘇聯與東北革命根據地:3。從東北到北京 
        60。
蘇聯對華的軍援:1。蘇聯早期對黃埔軍校的援助 
        59。
蘇聯對華的軍援:2。蘇聯對國民黨抗戰時期的援助
        58。
蘇聯對華的軍援:3。斯大林對新中國的援助 
        57。
抗戰時期國民黨軍武器裝備的進口和生產情況 
        56。
東北軍工考察記 
        55。
大連建新公司——共黨創建的第一個大型兵工聯合企業 
        54。
共軍兵工生產解放戰爭時期概述 

        53.  
潘峰回憶:林彪同誌和我們一起戰鬥
        52.  
羅舜初:我所接觸和認識的林彪(1) 
        51.  
羅舜初:我所接觸和認識的林彪(2)
        50.  
羅舜初:我所接觸和認識的林彪(3)
        49.  
孫立人 林彪誰更厲害
        48. 
東北解放初期的朝鮮走廊  
        47. 
紀實文學 林彪將將
        46.  
東北解放戰爭時期的林彪同誌[ZT]
        45.  
以巧取勝的林彪 
        44.  
林彪創新妙用孫子兵法:九地
        43.  
林彪—毛澤東嫡係中的嫡係
        42.  
一次次的戰役成就了曆史上的林彪
        41.  
林彪的“六大戰術原則”
        40.  
不可抹滅的軍功——林彪一生十大經典戰役回眸
        39. 
四野中朝鮮族部隊的曆史淵源  
        38. 
四野送回朝鮮的部隊 
        37.  
劣勢情況下林彪粟裕指揮能力比較
        36.  
林彪與粟裕
        35.  
四野的開國元帥、將領名單
        34.  
譚雲鶴:遼沈、平津戰役我給林彪當秘書
        33.  
萬毅將軍回憶林彪
        32.  
洪學智上將:林彪考我戰法
        31.  
衛士長回憶:林彪在東北
        30.  
林彪和粟裕:誰打掉的黃埔係將領多?
        29.  
林彪向斯大林索要戰利品未果 東北軍工自己造
        28.  
東北野戰軍“二局”:林彪決勝遼沈的秘密機構 
        27.  
終極揭秘:林彪和粟裕的軍事才能誰更強
        26.  
1959年黃克誠激辯毛澤東:四平保衛戰打錯了
        25.  
林彪粟裕:是誰締造了中國第一王牌軍
        24.  
杜聿明評價與其交手過的林彪和粟裕的軍事素養差別

        23。
蘇聯紅軍進駐旅大
        22。
抗日戰爭勝利後蘇聯紅軍進駐旅大地區並實行軍事管製的曆史作用
        21。
東北解放蘇聯紅軍留下的曆史痕跡
        20。
戰後旅大接收問題研究
        19。
赫魯曉夫與蘇聯歸還旅順海軍基地
        18。
王一知: 痛悼周保中同誌 
        17。
周保中: 憶東北抗日遊擊戰爭 
        16。
穆青:東北抗日聯軍鬥爭史略 
        15.    
周保中與抗日聯軍
        14.  
日本關東軍的覆滅(一)
        13.  
日本關東軍的覆滅(二)
        12.  
日本關東軍的覆滅(三)    
        11。
當年承認偽“滿洲國”的國家有哪些
        10。
真實的蘇日 - 諾門坎之戰  
        9。
中東路事件
        8
中國未收回領土--唐努烏梁海 
        7。
北洋政府出兵西伯利亞:收複外蒙、唐努烏梁海等失地 
        6。
日俄戰爭 -- 203高地之戰
        5。
日俄戰爭 -- 日本成為大國
        4。
日俄戰爭與清廷的局外中立
        3。 
抗擊八國聯軍的大沽、天津之戰   
        2。 
抗擊八國聯軍的北京之戰    
        1。
東北軍民抗擊沙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