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圖片(略)
自序
上卷
第一章 我的一家人
一、四世同堂
二、十五歲參加紅軍
三、全家受到迫害
四、解放後回家,隻見一個個墳墓
第二章 在革命根據地——中央蘇區
一、參加到贛東獨立團
二、第一次打仗
三、打“AB團”
五、師長叛變
六、參加青年團“一大”和在團校學習
七、參加第四次反“圍剿”
八、滕田整編
九、硝石戰鬥
十、任警通連指導員
十一、烏江戰鬥和溫坊戰鬥
十二、請假回家未被批準
十三、第五次反“圍剿”的最後一仗
第三章 艱難的長征
一、首渡於都河
二、突破四道封鎖線
三、紅軍進入貴州
四、突破烏江
五、遵義休整
六、任紅一師直屬隊總支書記
七、四渡赤水
八、再渡烏江
九、與滇軍的遭遇戰
十、掩護部隊過湘黔公路
十一、巧渡金沙江
十二、傳達遵義會議精神
十三、在會理休整
十四、穿過彝族地區,搶渡大渡河
十五、二郎山和鐵索橋
十六、翻越雪山——夾金山
十七、進入藏民區
十八、到毛兒蓋
十九、過草地
二十、向臘子口進發
二十一、哈達鋪縮編
二十二、到二團任俱樂部文任
二十三、繼續北上
二十四、部隊進入寧夏
二十五、到達陝北根據地
第四章 戰鬥在陝甘寧邊區
一、直羅鎮戰鬥
二、秋林鎮整訓
三、東渡黃河
四、兌九峪戰鬥
五、回師陝北
六、西征甘肅、寧夏,迎接一、二、四方麵軍大會師
七、三大主力紅軍大會師
八、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的最後一戰
九、西安事變
十、寧縣整訓——抗日戰爭的準備階段
第五章 抗日戰爭(一)建設蘇北根據地
一、三原改編
二、首戰平型關
三、創建晉西南根據地
四、蘇魯支隊挺進山東
五、東進湖西
六、南下隴海路,番號改為蘇魯豫支隊
七、挺進皖東北
八、湖西“肅托”事件
九、南下蘇北
十、參加蘇北抗敵和平會議
十一、新四軍總指揮部進駐鹽城
十二、斷橋事件
十三、曹甸戰鬥
十四、鹽城會議
第六章 抗日戰爭(二)新四軍三師
一、建設新四軍三師政治部
二、鹽城高幹會議
三、第一次反“掃蕩”
四、相對穩定時期
五、陳道口戰鬥
六、單家港會議
七、淮海軍民反“掃蕩”
八、整風運動
九、第二次反“掃蕩”
十、“劉老莊八十二烈士”
十一、彭雄、田守堯的犧牲
十二、陳綏圻重返上海
十三、再戰韓德勤
十四、屢立戰功的第七旅
十五、攻克阜寧城
十六、兩淮戰役
第七章 解放戰爭(一)激戰東北
一、進軍東北
二、初到東北
三、到東北以後的第一仗
四、明確東北的作戰方針
五、秀水河子戰鬥
六、建立西滿領導機構
七、四平保衛戰
八、建設根據地和整頓部隊
九、新開嶺戰鬥
十、“三下江南,四保臨江”
十一、東北軍事工作會議和政治工作會議
十二、夏季攻勢
十三、秋季攻勢
十四、冬季攻勢
十五、政治整訓和軍事大練兵
十六、遼沈戰役
十七、準備入關
第八章 解放戰爭(二)揮師南下
一、入關
二、平津戰役
三、南下途中,打獵負傷
四、進軍廣西
五、重建廣西
第九章 建設空軍
一、到空軍工作
二、空軍初建
三、蘇聯專家幫助我們建空軍
四、“在陸軍基礎上建設空軍”
五、抗美援朝
六、一九五五年授銜
七、“穩步前進”的訓練方針
八、飛行訓練四個階段的政治思想工作和空中防線
九、空軍、防空軍合並
九、組建空降兵
十一、金門空戰
十二、國土防空
十三、立空軍為標兵
十四、劉亞樓去世
十五、對空軍工作的簡單回顧
下卷
第十章 “文革“的前奏
一、廬山鬥爭彭德懷
二、軍委擴大會議批鬥彭德懷和黃克誠
三、廬山會議後的新軍委
四、“七千人大會”
五、太倉“四清”
六、羅瑞卿大將的下台
第十一章 風風雨雨鬧“文革”
一、牽連到彭真
二、空軍黨委第十一次會議
三、接林彪回北京
四、《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
五、列席八屆十一中全會
六、中央工作會議
七、八次接見紅衛兵
八、紅衛兵的興衰
九、軍隊院校的“文革”
十、十萬人大會
十一、改組全軍文革小組
十二、對民航軍管
十三、“一月風暴”和“全麵奪權”
十四、全麵奪權變成了全國武鬥
十五、“可以炮轟、火燒,但不要打倒”
十六、一九六七年軍委擴大會議
十七、林彪痛斥江青
十八、中央文革檢討
十九、“二月逆流”
二十、青海事件與內蒙事件
二十一、“五一三演出”
二十二、軍委辦事組的成立
二十三、中央文革碰頭會議
二十四、武漢“七二○事件”
二十五、逮捕王、關、戚
二十六、中央專案組
二十七、“中共中央非常委員會”
二十八、到上海帶人
二十九、林立果到空軍
第十二章 九大前後
一、“楊、餘、傅事件”
二、中央文革碰頭會進一步分裂
三、八屆十二中
四、九大
五、與江青等人的分歧公開化
六、珍寶島戰鬥
七、“第一號命令”
八、林立果的任職和“講用報告”
第十三章 九屆二中全會
一、汪東興傳回的聲音
二、憲法修改小組
三、林彪的意見
四、憲法修改小組發生了衝突
五、“要設國家主席、不設國家主席、副主席,林副主席往哪裏擺?”
六、開個神仙會
七、全會開幕,林彪講話
八、改變全會的三項章程
九、稱“天才”的幾條語錄
十、華北組“起哄”
十一、江青、張春橋、姚文元求救了
十二、休會兩天,換換空氣
十三、首當其衝的陳伯達
十四、追查
十五、周恩來要我寫檢討
十六、黃永勝上廬山
十七、《我的一點意見》
十八、“陳伯達威信太高了,要把他拿下來”
十九、周恩來坐鎮西南組
二十、九月一日的常委會和公報
二十一、林彪要我們見江青
二十二、下山
第十四章 “廬山會議沒有完”
一、繼續審查
二、林彪要見毛主席
三、檢討過不了關
四、毛主席“甩石頭、摻沙子、挖牆角”
五、“不要學軍委座談會,根本不批陳”
六、周恩來帶領我們到北戴河向林彪匯報
七、中央“批陳整風”匯報會
八、中美關係的改善
九、管不了的林立果
十、廬山會議以後的江青
十一、和葉群的最後一麵
十二、毛澤東南巡
十三、震驚全國的“九一三”事件
第十五章 階下囚
一、人民大會堂被逮捕
二、一覺醒來,窗戶上都焊上了鐵條
四、囚徒生活
五、唐山地震
六、毛主席逝世和粉碎“四人幫”
七、反而進了秦城監獄
八、切除膽囊
九、孩子們的探視
十、公審
第十六章 “保外就醫”到濟南
一、連話都不會說了
二、出獄
三、閑居在濟南,全家團圓
四、我的妻子
五、女兒們
寫在最後的話:對“判決書”的一些看法
一、關於“以推翻人民民主專政為目的,組織領導反革命集團”的問題
二、關於“誣陷賀龍和羅瑞卿”的問題;
三、關於“在空軍誣陷一些領導幹部要‘奪權’,......”的問題;
四、關於“把空軍的一切指揮權、調動權交給了林立果,......”的問題。
附錄
父親最後的日子
閱讀推薦
盡管每一個生命都有一個獨特的故事,吳法憲的一生的確有傳奇的色彩。
吳法憲,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的中國,是一個如雷貫耳的名字。他身為當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空軍司令,副總參謀長,同時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九屆中央委員會政治局委員,同其他幾位將軍一起,躋身於中共領導的最高層。但不久,震撼中國大地的9.13 事件將他和成千上萬的軍事將領,軍人卷向了政治的深淵。一日之間,這位為新中國的創建,人民解放軍和中國空軍的成長嘔心瀝血地工作了幾十年的將軍,背著莫須有的罪名,成了共產黨的階下囚。直至他死不瞑目的那一刻,仍然沒能看到為他正名的那一天。
但曆史是不會為政治所左右的。因為曆史終究應是由人民來書寫的。吳法憲在他生命最後的十年裏,同他的妻子,陳綏圻一道,完成了他倆多年來的一個共同心願— 寫出一本回憶錄。這本書,是他們夫婦倆十年辛勤勞動的共同結晶。它如實地記錄了吳法憲的坎坷一生,從少年參加紅軍,長征突破烏江,蘇北抗日,解放東北,華北,廣西;到組建人民空軍;到文化大革命參加軍委辦事組領導軍隊的文化大革命,為減少文化大革命所帶來的損失而日夜工作,和周恩來一道籌備九大,九屆二中全會和張春橋,姚文元爭鬥;到林彪事件後成為階下囚;到審判之後保外就醫,重新和老百姓一起生活。史料之豐富,材料之生動,口吻和心態之平和,在眾多將帥回憶錄中是少見的。
珍貴的史料價值,是這本書的一個突出特點。個人回憶錄,在當前的社會是多如牛毛。很多人都想寫出自己經曆的曆史。而吳法憲所經曆的曆史,既有代表性,又有它的特殊性。就史料價值而言,這本書應該是研究和關心文革這段曆史的人所必讀的。它從一個側麵記錄了文革這個特殊的時期政策的決策過程。吳法憲是參加了領導軍隊文革全過程的少數人之一。
他的敘述對想了解軍隊文革的人來說是不可多得的寶貴史料。
原汁原味是此書的另一個顯著特點。這本書以第一人稱一氣嗬成,流暢易讀。這與吳法憲多年搞政治工作有關。他練就了驚人的記憶和口若懸河的本領。盡管他沒有機會查閱檔案,圖書資料有限,不可能隻憑記憶弄清所有時間,史實的細節,但所述事實,經專業人士鑒定,基本屬實。而沒有經過其他人加工,正是這本書的獨到之處。如果一本回憶錄中所有細節與會議文件絕對一致,那就不是“回憶錄”,而是“學術著作”,而兩者之間是有很大的差別的。
可惜的是,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在眾多的將帥回憶中,盡管使用了第一人稱,有多少本是本人自己寫的? 專業人士的加工,雖然在一些細節上會相對準確,卻往往大大降低了回憶錄的可信度和可讀性。而此書給人以強烈的真實感。親切感人。
吳法憲的回憶是可以“大徹大悟”來形容的。由於他天上地下的經曆,他對政治和人生都另有領悟。更難能可貴的是他能真實地寫出自己在眾多尷尬場合的感受。有多少人在自己的回憶錄裏文過飾非?而吳法憲的勇氣確實可敬可佩。
吳法憲是一個頗有爭議的人物。在那政治統治一切的年代,他成為官方推卸曆史責任的工具,吳法憲這個名字和形象被人皆盡歪曲之能事。但對於了解他的過去的人,他永遠是能征善戰的將軍,對部下關心愛護而被下屬們尊稱為“老媽媽“的首長。對一個人物的評價,最終是要在史實的基礎由曆史來完成。那些別有用心的栽贓,那些不知真情的謾罵,最終是不能玷汙一個正直人的名字。讓我們來聽一聽吳法憲是如何講述他的一生。聽完他的故事,你也許會改變對許多“曆史結論”的看法。
內容簡介
吳法憲﹐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的中國﹐是一個如雷貫耳的名字。他的一生具有傳奇色彩。身為當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副總參謀長﹑同時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九屆中央委員會政治局委員﹐他曾經躋身於中共領導的最高層。但不久﹐震撼中國大地的9·13事件將他和成千上萬的軍事將領卷向了政治的深淵。
吳法憲在他生命最後的十年裏﹐同他的妻子陳綏圻一道﹐完成了他倆多年來的一個共同心願─寫出一本回憶錄。這本書﹐是他們夫婦兩人十年辛勤勞動的共同結晶。它如實地記錄了吳法憲的坎坷一生﹕從少年參加紅軍﹐長征突破烏江﹐蘇北抗日﹔到解放東北﹑華北﹑廣西﹔再到新中國成立﹑組建人民空軍。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參加了軍委辦事組﹑領導軍隊的文化大革命﹔和周恩來一道籌備九大﹔九屆二中全會和張春橋﹑姚文元爭鬥﹔在林彪事件後成為階下囚﹔最後在審判之後保外就醫﹐重新和老百姓生活在一起……全書史料之豐富﹐材料之生動﹐視角之獨特﹐心態之超脫﹐在眾多將帥回憶錄中是少見的。
該書是作者用十年的時間﹐以過人的記憶力而著成。他用親身經曆的大量史料﹐從不同的角度﹐生動講述了共產黨武裝奪取政權的很多精彩片段並揭示了其中的很多必然關聯。當時的中國共產黨在以階級鬥爭和路線鬥爭為綱的指導下﹐陷入了一次又一次的運動﹐而文化大革命則使之一係列運動達到了頂點。做為當時黨政軍的高層領導人之一﹐作者揭示了文化大革命時期一係列重大事件背後鮮為人知的細節。在那一特殊時期﹐很多中共領導人都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影響﹐作者也因此大起大落﹐最終飽受十年鐵窗之苦。正是如此的坎坷經曆﹐才使其得以對政治和人生都另有領悟﹐並將其切身感受以及親身經曆詳細記載於該回憶錄當中。
作者簡介
吳法憲,原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原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空軍政委、司令員。1971年九·一三事件後被開除黨籍、撤銷職務和判刑,2004年逝世。
自序
我從十五歲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在這支隊伍裏成長,至今已經六十多年了,在黨的領導培養下,在人民的教育幫助下,捫心自問,為中國革命,為祖國和人民,我盡力做了一些事情,但貢獻甚微;與此同時,那些漫長道路和艱難歲月中的酸甜苦辣,我也都一一嚐過。
一九八一年八月一日人民解放軍建軍五十四周年的日子,國家公安部派人來到秦城監獄,向我宣布:考慮到我的身體的狀況,安排我來濟南保外就醫。自那時起,至今已經十多年了。
這些年來,許多老同誌、老朋友,以及一些年輕的朋友曾經向我建議,有的同誌還主動提出要幫助我撰寫回憶錄,使我深受感動。我由衷地感謝他們的好意。
寫回憶錄,我早有此意。早在一九四五年在東北的時候,我看到我的妻子陳綏圻特別愛看書,老是到處找書看,我就對她說:“將來有機會,咱們倆一起寫點東西。”
但撰寫回憶錄,實在是一件勞心費力的事情。我年邁體衰,深感力不從心,加之缺乏一些最基本的寫作條件(比如無法到有關部門查閱相關的原始檔案和文獻),隻能用最原始的方法,慢慢地,自己去回憶和思考;隻能參考一些已經公開發表的回憶文章,所以其中的錯誤絕不會少,我的主觀想法是實事求是,如實地去反映我所親身經曆的時間和情節,不虛構,不造假,不粉飾,不渲染,不分析,不作結論。既不掩飾自己的過失和錯誤,也絕不違心的區成人那些無中生有的東西。
在曆史的長河中,很多曆史事件,是有很多的側麵來展現,完善的。在我的回憶錄中所涉及到的一些曆史事件,我所經曆和反映的隻是一個側麵,還需要其他的史料來印證,也算是一家之言吧。
來濟南以後的十幾年中,我一直在做著這樣的努力。很難,太缺乏基本的條件了。但是我努力了,隻有這樣了。盡量為讀者和曆史學家提供一些具有史料價值的東西,結論有讀者和曆史來做,這就是我的初衷。
既然是回憶錄,必然要涉及到各個曆史時期我的那些同誌和戰友,我的那些上級、下級和同級都會涉及到,因為我沒有條件去征求他們的意見,如有錯誤,自當由我負責。
我的寫作水平,寫作能力都很低,希望讀者多予批評指正。
最後,謹以此書答謝五十多年來與我榮辱與共的老伴陳綏圻,以及我到濟南後悉心照顧我的兒子吳新潮和采芹、仲秋、京秋、巴璀、夢璀幾個女兒們。
一九九五年於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