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樂園小夜曲,流淌的歲月

康樂園小夜曲,流淌的歲月,音樂,足球,社會時事
正文

中科院院士狂言破解“錢學森之問”

(2013-10-06 09:44:57) 下一個

中科院院士狂言破解“錢學森之問”
 


“為什麽當代中國培養不出大師、創新型人才?”這是2005年著名物理學家錢學森提出的引起舉國深思的疑問,被稱之為“錢學森之問”。

提起諾貝爾科學獎,不少華人都會想起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崔琦和錢永健等一行人,可所有這些華人諾貝爾物理和化學獎獲得者都不是當代中國培養出來的。


常言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的培養、特別是自然科學界頂尖人才的培養,沒有一個優秀穩定的教育體係和學術研究環境,沒有一個能拋開名利錢財地位而酷愛自然科學的群體,說諾貝爾獎獲得者依然可以批量湧現簡直是白日做夢。然而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工業大學校長黃維近日卻以一鳴驚人的姿態站出來大膽預言:十年後中國將破解“錢學森之問”。

麵對“錢學森之問”,黃維認為任何命題都不能脫離時代背景。“我國高等教育在過去10年間走過了國際上30年、50年甚至100年的發展曆程。可以說我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距離國際學術前沿和世界一流水平這麽近。”

黃維還說:“事實上,我國的基礎研究已經與世界接近全麵接軌。近10年來,我國科技人員發表國際論文總量居世界第二位,被引次數排世界第六位。”從科研投入的增加到高校排名的遞進,黃維大膽預測:10年之後的中國,像諾貝爾獎這樣國際性重要指標,在中國大地出現應該將會成為常態,而不是個案。


什麽是拿諾貝爾獎成為常態?相信這幾十年的美國應該算為一例,除此以外其它國家還沒有能力在一個幾十年的時間階段裏達到這個層次。另外一個例子是曆史上曾經有某個群體拿某項諾貝爾獎的頻率幾乎達到空前絕後的狀態,那就是著名的物理學量子力學哥本哈根學派。


上世紀20年代出現的量子力學哥本哈根學派擁有一大批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如波爾、玻恩、海森伯、泡利、狄拉克、約爾當、朗道等等,這個群體的關鍵性人物是波爾,他不僅是哥本哈根學派的創始人而更重要的是一位科學研究和教育大師,盡管愛因斯坦、德布羅意、薛定諤等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當時曾與哥本哈根學派有過學術上的爭議,但他們無一不對波爾所建立的學術研究環境讚歎不已。記得80年代初讀大學時讀過複旦大學教授楊福家翻譯的一本書《玻爾研究所的早年歲月》,描寫海森堡、狄拉克、泡利等一群年青人在哥本哈根理論物理研究所追隨波爾所度過的研究歲月,那是物理學史上比太陽還要燦爛的輝煌時期。

估計黃維先生在預言中所說的諾貝爾獎指的是物理、化學和生物醫學這三項自然科學獎,但如果是以諾貝爾文學經濟和平獎來說個事的話,更不見得國人能“常態”般地拿獎,莫言的得獎並非是一花引來萬花開的開始。

物理化學生物醫學都是基礎科學,根本不是錢或者火箭高鐵就可以等價的。研究成果抄襲、實驗結果缺乏可重複性、偽造計算機模擬數據,做科學研究躲開大課題難題,大學和研究生教育一切向錢看,所有這些惡習其實國內傳媒也不時有報道。著名華裔數學家,菲爾茲和沃爾夫數學大獎獲得者丘成桐曾對中國的高等教育和科研腐敗提出了尖銳的批評,斷言中國這樣下去不可能培養出世界頂級科學家也不可能出現象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般的科研基地。



在這裏我想舉一個本人親身經曆的例子,有一次我看到國內一本發行到西方國家的英文數學雜誌上有一篇關於車比雪夫譜法求解孤立波運動的論文,我試圖重複這個運算但一直失敗,後來我在理論上證明了這個具體算法對於那問題根本是發散的,但是國內的三位數學家卻可以用這個發散的算法寫出洋洋十幾頁的國際性論文,計算結果還驚人的漂亮,令你哭笑不得。

黃維先生1979年進入北京大學化學係學習並先後獲得理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從年齡來說黃維是當今中國科學界的黃金一代,身為中科院院士和重點大學校長如此口出狂言破解錢學森之問,相信更多的是為了迎合有關領導誇大政績預測的需要。

也許一些人會以數學邏輯證明黃維先生的預測根本沒有錯,他說的時間是十年後,什麽是十年後,以數學語言講就是從現在算起到國人拿諾貝爾獎成為常態所需要的時間要大於10年,隻要十年之內國人拿諾貝爾獎沒有達到“常態”的地步,黃維先生的預測就可以說是正確的,因為50年或者500年後中國能否成為世界科學研究的旗手,又有誰可以在目前下結論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8)
評論
康樂園小夜曲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賭城安家' 的評論 :

再補充一句,他們的文章所涉及的是Burgers equation(這不是孤立波)和 Korteweg-De Vries equation.
康樂園小夜曲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賭城安家' 的評論 :

賭城安家朋友你好,關注到這樣一個細節問題,我們大概曾經是同行吧。那文章我估計網上查不到,因為我看到它的時間是1993年,所以文章大概是1991-1992年寫的,三個作者的具體名字我記不得了,因為這是一個發散的方法所以我沒有把此文章放到我論文的Bibliography裏麵。

我當時所做的課題是fifth order Korteweg-De Vries equation Ut+U*Ux+Uxxx+e*Uxxxxx=0和
Kadomtsev-Petviashvili equation (Ut+U*Ux+Uxxx)x+s*Uyy=0.從96年中旬開始我改了研究方向沒有再做孤立波運動。

謝謝您的留言。
賭城安家 回複 悄悄話 請問“車比雪夫譜法求解孤立波運動”是指哪篇,出處?“國內的三位數學家卻可以用這個發散的算法寫出洋洋十幾頁的國際性論文,”又是指哪一篇?多謝!
康樂園小夜曲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代表人大' 的評論 :

謝謝留言,你說得對,前麵三十多年不少人吹牛皮唱讚歌的原因大概是被洗腦了,最近這二十幾年是為了錢和權,過程相似但目的變了。
代表人大 回複 悄悄話 吹牛皮,唱讚歌是本國60多年來的傳統。沒有說這話的才是該奇怪呢。
康樂園小夜曲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人中人' 的評論 :

是無恥可悲,還是前景燦爛可喜可賀,見仁見智罷了,我相信國內一些“科學家”和不少科學教育領域的高官肯定會說是後者,起碼為了錢和權得這樣唱讚歌。

謝謝人中人朋友來訪。
康樂園小夜曲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阿留' 的評論 :

沒有肥沃的土壤或者合適的溫室,要培育出一大批拿諾貝爾科學獎的壯苗乃天方夜譚。我很同意你的看法,20年內看到非海歸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前景暗淡,更不用說“常態”了。

你的建議很符合中國國情呢,征收“吹牛皮稅”,也能同時創造多些機會讓某些人斂財,國家和他們雙贏的局麵。其實那個什麽“網絡謠言轉載500次”罪也可以按照你的模式去處理,為提高國家的GDP多作貢獻。

謝謝阿留兄的留言。
人中人 回複 悄悄話 沒有起碼的土壤環境,卻天天高喊培養成才大樹?
無知?還是無恥?
可笑?還是可悲?
阿留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康樂園小夜曲' 的評論 :

“如果“吹牛”出來的東西被轉載超過500次怎麽處理”

建議稅務總局增加“牛皮稅”哈。: )
阿留 回複 悄悄話 這位院士老爺自己評上院士的所謂“開創性成果”,其實也就是一些錦上添花的工作而已。這種人也好意思談如何得諾貝爾獎?得個搞笑諾貝爾獎倒是有戲。

做開創性工作必須有足夠的積累,即便一些牛校如MIT,也是建校近100年後才出諾貝爾獎得主,而那100中除了南北戰爭外美國本土沒有戰亂,GDP 20世紀初就達到了世界第一,應用技術也最發達;反觀中國的20世紀,前一半在打仗,接下來25年在搞各種政治運動,90年代開始越來越浮躁,這樣下來什麽時候才能積累出足夠供天才發展的學術土壤呢?本土出科學領域的諾獎(不是海歸),我看20年內還沒多少希望。
康樂園小夜曲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加成' 的評論 :

“吹牛”跟“謠言”有沒有一絲近似呢?如果“吹牛”出來的東西被轉載超過500次怎麽處理?

Anyway,吹領導和大老板喜歡聽的牛,是升官發財的學問之一。
康樂園小夜曲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xwenxuecityy' 的評論 :

謝謝xwenxuecityy朋友的更正,我當時從網易新聞裏把錢學森和王維的言語直接copy & paste,忘了細看錢學森的稱謂。確切些說錢學森是空氣動力學專家,其實在國際上很少使用這個科學家分類,通常都會稱之為應用數學家。
康樂園小夜曲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vesper' 的評論 :

您說的沒錯,今天錢和權在中國是價值觀的核心,諾貝爾獎那點錢從金額來說對很多中國科學家的吸引力真心不大,因為他們現在以一些碩士在讀生都可以做出來的“研究成果”就可以拿到比諾貝爾獎金還高的報酬。

一位搞材料科學的朋友回國時探訪還在做科研的老同學,他說一年拿不到100萬經費的人根本不敢出來跟同行的老同學聚會聊天。據說國內現在一些地方一個博士導師平均可以從科研經費裏提成200-300萬到自己口袋,這是前兩個月一位國內名牌大學的學院學生會主席告訴我的,他說現在哪有人還去攻世界難題啊。
康樂園小夜曲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雅美之途' 的評論 :

謝謝雅美之途朋友留言。

其實不單是他,今天中國不少60後的“科學家”什麽東西都敢吹。我還聽說過一個故事,中科院兩位60後的海洋力學專家拿著一個外國PhD學生前幾年做的結果,在北京一個國際學術會議上聲稱自己的研究方法達到世界最先進水平,做此課題的那位外國人其朋友在北京參加會議耳聞目睹了這樣的吹噓。
加成 回複 悄悄話 黃維從雙堆集逃出來了嗎?這位敗軍之將還真敢吹,反正吹牛不犯法。
xwenxuecityy 回複 悄悄話 "著名物理學家錢學森"
錢學森是力學家,不是物理學家。三錢中隻有錢三強是物哩學家, 另兩位是力學家
vesper 回複 悄悄話 現在國內基本上每個教授都是百萬富翁了。那點獎金真的吸引力不大。
雅美之途 回複 悄悄話 這位院士真是敢說啊,十年後中國諾貝爾獎呈常態,現在已經有很多已完成的工作是值得獲諾貝爾獎的工作了,尤其是生物醫學領域,我們似乎還沒有如此般的成就使大家談論或猜測一番,最為關鍵的是大陸應培養出諾貝爾獎的土壤。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