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118)
2015 (85)
2016 (96)
2017 (119)
2018 (119)
2019 (114)
2020 (113)
2021 (148)
2022 (71)
2024 (56)
《隨筆-霧夜歸途記》
昨日的疲憊與驚險,像一部情節跌宕的短劇,落幕許久仍讓人身心俱疲。
出差在外時,老母親一句“兒子,我想你了”,像鉤子般緊緊勾住了我的心,日夜都放不下。即便返程後日程滿滿,白天站在講台前連軸轉了一整天,口幹舌燥,腰背早已酸脹不堪,我還是毫不猶豫地決定去看她。傍晚下班高峰,車流擁堵不堪,一路走走停停,折騰了一個多小時,才終於踏進母親家的門。
母親那句念叨了半輩子的“你吃了沒”立刻撲麵而來,暖意瞬間衝淡了些許倦意。她執意讓保姆給我做了最愛吃的蒸餃,我們邊吃邊嘮家常,偶爾看看電視,那一刻,所有的忙碌都有了歸宿。
可相聚的時光總是短暫,帶著母親的牽掛,我再次驅車踏上返程路。一個多小時的車程,本就疲憊的我愈發困倦,意外也悄然而至——與另一輛車發生了刮碰。瞬間的慌亂過後,好在有好友全程相伴,他忙前忙後幫我協調,這份堅實的陪伴,成了慌亂中的一劑定心丸。等交警勘驗現場、調取行車記錄,一圈流程走下來,從傍晚八點折騰到淩晨一點。
更糟的是,返程時我們遭遇罕見的大霧,加之走的是曲曲折折的鄉道。我趕緊打開大燈和雙閃燈,心裏隻有一個念頭:哪怕自己看不清路,也得讓其他車輛能發現我。可這微弱的光亮在濃密的霧氣中如同螢火,對辨識前路幾乎毫無作用,隻能徒勞地在黑暗中閃爍。我和好友雖各自駕車,導航路線各有不同,但一路都在微信上互相叮囑、彼此惦念,生怕對方出事。三十多裏地的路程,大多時候都是零能見度的絕境,偶爾透過霧氣看到一點微光,隱約辨出路邊的樹木或一截斑馬線,心裏便會湧起一陣竊喜,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可這份希望往往持續不了幾分鍾,濃密的霧氣又會將一切吞噬,重新陷入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心髒也隨之再次揪緊,就在這樣希望與緊張的交替中,艱難地挪動前行。
最讓人膽戰心驚的是遠方駛來的大車,起初隻能看到一點微弱的燈光在霧中晃動,完全看不清車身輪廓,唯有由遠及近的隆隆聲越來越響,那聲音沉悶而厚重,帶著一股排山倒海的氣勢,仿佛一座大山正緩緩壓來。等它駛近,強光穿透濃霧刺過來,反而讓本就模糊的視野更加混亂,隻能下意識地減速避讓,心頭的恐懼也愈發濃烈。
行至中途,心裏突然莫名發慌,總覺得不對勁,下意識打開車窗探頭查看。這一看,驚出一身冷汗——車輪已然壓到了路邊大蓄水溝的邊緣,再往前半步,後果不堪設想!原來鄉道路線蜿蜒,沒有路標指引,憑著感覺的直線行駛,竟早已偏離了正道。我趕緊穩住心神,緩緩調整方向盤,將車挪回安全路麵。
後續的路程更是險情迭起,尤其是途經十字路口時,那種恐慌難以言喻。根本看不清紅綠燈的位置,也不知道路口有多寬,隻能憑著導航的提示摸索前行。有一次,我按著習慣思維往“紅燈方向”靠近,不知不覺駛到了路口中間,突然看到橫向車道上的車輛亮起燈光直行過來,對方是正常通行,我卻貿然擋在了路中間,急促的鳴笛聲瞬間響起,驚得我渾身冷汗,趕緊倒車退回路邊,直到這時才意識到,這竟是個異常寬闊的十字路口,稍有不慎便會釀成大禍。之後的每一段路,都如履薄冰,隻能一次次停車下來摸索辨認方向,寒風吹透衣衫,心中滿是焦灼與後怕。
當終於挪到家門口時,已是淩晨近三點。推開門的那一刻,緊繃的神經驟然鬆弛,渾身的疲憊與冷汗交織在一起,倒頭便睡,再次睜眼已是日上三竿。
這一天,有奔赴親情的溫暖,有意外來襲的狼狽,更有霧夜驚魂的驚險。好在,有好友的陪伴與惦念,為這段波折的歸途添了幾分暖意。生活大抵就是這樣,總在平淡中藏著波折,好在,最終平安抵達。隻是這份疲憊與驚險,怕是要在記憶中生根發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