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118)
2015 (85)
2016 (96)
2017 (119)
2018 (119)
2019 (114)
2020 (113)
2021 (148)
2022 (71)
2024 (56)
婁岩一周詩詞十五首
1.《客途無念》
風裹著未拆的信,漫過簷角
我不追它的去向——
雲會馱著雨,雨會吻著草
命裏的褶皺,都有柔軟的巢
有人舉著對錯的燈,在巷口繞
我轉身,踩碎自己的影
燈芯燒不盡他人的夜
何必把心,拴成糾正的繩
行囊是空的,裝著滿途星
撿過的花,謝了就謝了
路過的石,絆了就絆了
天地遞來的每片葉
我都接住,不問歸期
2.《風的刻度》
蟬鳴在枝葉間 洇開淺淡的痕
像被陽光曬舊的紗
正一寸寸 鬆開攥緊的熱
日子是塊被汗浸濕的布
晾在漸斜的光裏
褶皺慢慢舒展 露出
藏在紋路裏的 輕
風開始數石階上的涼
一片葉 先於季節
把影子 疊成淺黃的信
寄給雲的胸襟
那些熬紅的眼 攥緊的拳
終將在桂香漫過來時
輕輕放下
像星係的光 落入秋的黎明
3.《緣影》
風碰落第一片芽時
我以為是我醒了
雨泡軟最後一粒果時
你說那是他走了
春藤繞著舊牆數輪回
年輪在土裏寫重逢
而我們踩過落葉的響
像踩碎沒寫完的夢
雲是昨天的雪
露是明天的霜
我舉著半盞月光問你
哪滴是去年的浪
草木把根紮進輪回
人卻在路口拾荒
撿一片不屬於自己的風
當作故鄉
4.《歲序》
晨霧漫過窗欞時
年輪已在茶盞裏沉寂
不再追雲的去向
隻把月光疊進掌心
風掠過舊年枝椏
不辯哪片葉是遺憾
指尖撚碎浮名的塵
落進壺中,沸成回甘
獨處是半開的窗
漏進三分自在的光
當所有喧囂都退成願景
心尖上,撐起一整個晴朗
5.《伏末的風》
風把最後一縷暑氣,塞進雲朵的折疊
蛙鳴也輕了,像怕碰碎
剛涼下來的月光
我把“福”字,裁成風的形狀
吹過你窗台時,會輕些
再輕一點——
不驚動人間的煙火
隻悄悄說:接下來的日子
要像秋陽漫過屋簷那樣
暖,且長
像星月落進粥碗那樣
安,且亮
所有愛著的,和被愛的
都能接住,時光遞來的
日日晴朗
6.《所屬》
思緒在風中散開時
沒一片雲肯停駐掌心
我追著螢火涉過淺溪
鞋尖卻沾了滿路星空的重量
借來春山的綠染衣
借來秋江的月照窗
握不住的沙從指縫漏成銀河
才懂天地本是長租的客房
把欲望疊成紙船放荒
心就成了不係的舟
當潮聲漫過所有求索的岸
空白裏,就是整個宇宙
7.《溫暖》
把困在殼裏的影子
牽到晨光裏走——
去菜市場拾把帶露的青
讓油鹽裹著米香,漫過指尖的空
或捧一抔土,埋進花種
等嫩芽頂破硬殼時
心也跟著,抽了點綠
風掠過葉尖,就拂走了空漠
若煩憂像纏線的紗
便坐下來,讓筆尖追著墨走
或閉眼聽呼吸,像雲漫過山頭
慢下來,就能接住自己
累了,就大睡一場
或用佳肴滋養胃
精神明亮,焦慮就輕了
跟著日升月落動著
日子,就暖成了逍遙的模樣
8.《霧航》
岸在霧裏蜷成繩結
槳聲沉下去時
指紋正洇濕半張舊箋
風把雲揉成碎棉
某片貼在船舷
像沒說出口的晚安
水紋漫過鞋尖的刹那
才發現所有航向
都長在未拆封的月光裏
我們交換過船票
卻在霧最濃處
各成了對方的遠方
9.《破繭》
繭把光裹成細線時
蟲正啃著最後半寸黑暗
——每道裂痕都藏著出口
像凍土下的根,早攥緊了
哪截是寒,哪截是暖
晨露滴第三聲,翅尖戳破薄紗
我數著翅上的紋
把“破碎”繡進“新生”的脈絡裏
委屈如繭殼,蛻一次
就抖落半捧塵霜
於是不再怕絕路
任風托著翅掠過崖邊
那些未說的“悟”
終會在某個晨光裏
漫過所有預設的慌
當目光轉個彎
每片落羽都成了帆
原來所有結痂的地方
都長著向上的力量
10.《劫》
雲把雨疊成舊帕時
風正解開簷角的繩
——每滴墜落都有定數
像掌心的紋,早已被銘文篆刻
哪道是暖,哪道是冷
門軸轉第三聲,月光漫過門檻
我數著階上的苔
把“留下”疊進“離開”的褶皺裏
愛如簷鈴,碰一次
就抖落半盞塵埃
於是不再問風向
任船漂成水麵的字
那些未拆的“天意”
終會在某個潮起時
漫過所有預設的岸
注:本人這首小詩是順著“接納劫數—釋懷得失—順應天意”的邏輯鋪展:先以雨的墜落、掌紋的篆刻暗合“一切有定數”的劫數本質;再借“留下”與“離開”的折疊、簷鈴抖落塵埃,寫對愛與別離的釋懷;最後以不問風向、船隨水漂的姿態,呼應“允許發生、順其自然”的內核,讓“天意”與“預設”的對照裏,藏盡對命運的接納與從容。
11.《路標》
昨日的褶皺在風裏舒展
腳印陷進晨霧,便不再回頭
銅鏡碎了半麵,月光漏進
恰好照亮掌紋裏的淺灘
不必叩問石頭為何不發芽
每片雲都有自己的紋飾
他人的目光是簷角的風鈴
風來,便讓它輕輕響過
那些抓不住的沙,索性揚了
化作星子綴在更高的天幕
傷口結痂的地方
正長出帶露的新葉
路盡頭的雨停了
有人捧著半盞燭光
說這是天空
你信了,就再看不到明天
12.《麻香與教材間》
紅亮的油星在瓷盤裏打轉
像上次沒說盡的話
裹著花椒的麻 一味的漫過
當舌尖先認出老味道時
你笑裏的褶皺 正俯視著木桌
賓館台燈把影子鋪在熒屏上
指尖劃過的章節
正沿著"十五五"的紋路生長
觀點像豆腐塊般紮實
在字縫裏跳躍,且帶著溫度
木桌被筷子敲出輕響
教材的框架從鍋氣裏冒出來
混著豆瓣醬的醇厚
我們數著目錄的脈絡
也數著日子疊成的頁碼
後來的人帶著新的口音
遞過茶盞 或指著某行批注
名字在熱氣裏漸漸舒展
像被湯汁浸得發亮的豆腐
腳步踩過賓館的地毯
鞋底還沾著點麻辣的餘溫
每一步都踩著不同的和弦
有的是重逢的暖
有的是書頁間新印的墨香
反正走下去 總有新的詩和遠方
在風裏 也在字裏行間
13.《褶皺裏的風》
腳印在路麵疊成透明的繭
疼是鈍重的光斑
在鞋跟磨出月亮的形狀
思緒像沒係緊的線
纏成晾衣繩
在褪色的屋簷上
越收越緊
心就成了被揉皺的紙
藏著沒寫完的標點
當雲飄過晾衣繩的弧度
像一句被拉長的歎息
將那些懸而未決的影子
在暮色中
垂成門軸上轉動的輕
風穿過指縫時
所有褶皺都會舒展
在路的盡頭
忽然鋪開
尚未被命名的黎明
14.《鷓鴣天·絆》
曾共窗前語未央,倏驚風色便添涼。
心疑柳絲牽愁緒,意執針尖論短長。
思輾轉,意彷徨,愛如紙鳶易飛揚。
若教情濃深千尺,何讓眉峰染秋霜。
15.《鷓鴣天·賀《人工智能投資教程》即將付梓》
智湧星河繪投資,新篇欲展墨香滋。
算籌巧契AI策,教程精解理財詩。
研數載,付丹墀,今朝待覽眾人期。
願攜此卷明航向,助得同儕握勝機。
清華社新作 | 《人工智能通識教程》出版,以通識教育適配AI潮流
在人工智能技術席卷各領域、重塑社會生態的當下,清華大學出版社推出由婁岩、何濤主編的《人工智能通識教程》,作為高等學校人工智能理論與應用實踐係列教材,精準錨定通識教育與教學適配性,助力高校緊跟智能時代潮流。
一、通識為基,解碼AI底層邏輯
本書以“通識”為核心,跳出技術細分壁壘,係統梳理人工智能基礎概念、算法原理與發展脈絡。從機器學習基本框架,到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等典型應用,抽絲剝繭拆解AI底層邏輯,讓讀者理解:AI不隻是工程師的專屬工具,更是滲透醫療、教育、金融等行業的“通用語言”。無論專業背景,都能通過本書搭建起貫通技術、應用與社會影響的認知體係,真正實現“人人懂AI、人人用AI”的通識教育目標。
二、適配教學,錨定智能時代人才需求
作為高校教材,本書深度考量教學場景與人才培養邏輯:
• 知識模塊化:章節劃分清晰,兼顧課堂講授與自主學習,教師可靈活設計教學環節,從理論講解到案例研討無縫銜接;
• 實踐導向:融入應用案例與實踐思考,引導學生將AI理論落地,適配“理論+實踐”的現代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 潮流呼應:緊扣人工智能技術迭代與行業融合趨勢,解析生成式AI、多模態大模型等前沿動態,讓教學內容始終與產業需求同頻,助力高校輸出適配智能時代的複合型人才。
三、乘勢而為,築牢AI人才培養基石
當前,人工智能已從“技術突破”進入“全民應用”階段,通識教育成為推開智能時代大門的鑰匙。《人工智能通識教程》以“通識普及+教學適配”為雙翼,幫助高校構建麵向全體學生的AI認知體係,讓無論理工科、人文社科的學生,都能理解AI、運用AI,在各自領域釋放智能創新潛力。
清華大學出版社推出的這部教材,既是高校人工智能通識教育的“及時雨”,更是響應時代需求、築牢人才根基的重要實踐——以通識為橋,讓AI知識流動起來;以教學為錨,讓人才培養紮實落地。在智能潮流奔湧向前的今天,《人工智能通識教程》為高校育人體係注入新動能,助力更多人擁抱智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