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學城看到一文,說習總應聘海外華人治國,取代貪官汙吏的問題,有感而發,想起一開始認識哥哥,他說“我們的根都爛了”,我一直考慮這個問題,如果移民海外的話,自己的根究竟在何處,在哪裏才能實現價值,又不放棄中國人的根。如《新碧血劍》中,袁承誌心頭的疑惑——“從此放棄故土,移民海外,做那無根之木嘛?” 很高興來到文學城,終於可以寫這種文章,不用怕被屏蔽了,其實這個海外之根的問題,也是我所有的小說,總闡述的一個主題,那就是移民海外的人,究竟他們的出路在何方?是安心在國外當少數民族,還是回國當空降兵?我的答案是兩者都不合適,應該是紮根於海外,在海外建立華人世界,真正民族自由的海外中國。^_^ 不立足於海外世界,而惦記著返回中國,取代中共的官員,改造現有的世界,想法固然不錯,隻是可行性不大。海外華人的優點很多,問題是,他們不一定樂意回去,回去也未必適用,經濟領域尚且如此,勿論政治領域之複雜,絕非他們可以改變。把一個人丟進汙水池,最後的結果不是水淨,可能是他也被染黑,或者被排斥,根本展不開翅膀呢? 治國宛如治病,對一個身患痼疾,積重難返的病人,或者徹底汙染的水,大換水或者大換血,不是真正解決之道,並且壓根不可行。根本上的解決方法,是讓中國人學會自淨,培養正氣抵禦邪氣。海外華人在海外紮根,效忠於各自祖國,建設一個新的華人世界,讓天朝的中國人,看到海外的中國人,所取得的優異成績,見賢思齊自我更新,知道中國人的世界,並非全是汙濁渾水,勾心鬥角的爭鬥,那不是我們民族,真正優秀的東西。 海外有實力的華人,若關心母國的發展,可以施加影響力,但不可能越俎代庖。讓海外人士來治國,不適應中國的國情,未必能獲得成功,看民國曆史就知道了。海外生活的孫中山,並未能完成救國大任。官場的近親繁殖,固然滋生腐敗,但靠高階層精英治國,尤其是海外歸來的精英,他們出於個人利益,照舊會吃裏扒外,陷入權力腐敗,圈錢交易的泥潭。海外華人作為旁觀者,或許冷靜而廉潔,但若是深陷其中,處身權力漩渦中,表現未必如人意。 救窮不同於救急,母國有危難之時,可以伸出援助之手,根深蒂固的問題,積重難返的痼疾,須靠社會的自然演變。海外華人的幾千萬人,無法拯救天朝十幾億人。海外華人要做的,就是盡量去影響他們,促進經濟結構改變,加快政治體製改革,進而改變人的思想,隨著一代一代的進化,民主政治自由思想,必在中國大地紮根。當這種先進的思想,根治在每個國人心中,而非少數精英心中,世界才會真正改變。 我喜歡把海外華人,與母國同胞的關係,比喻為母子的關係,孩子在外有出息,那就一直留在外麵,成家立業生兒育女,不需要繼承父業,更不用放棄優越生活,回家替祖業操心,就像一棵大榕樹,大榕樹長出氣根,在海外世界紮根,然後茁壯成長,變成另一棵榕樹,子子孫孫繁衍,就會越來越壯大,同氣連枝血脈相接,互相照應互相影響,即使母國的根爛了,或者不如以前健壯,海外子孫們的根,照舊可以紮得深厚,支撐母國的發展,令它重獲新生機。 自古以來的移民,必是不適應原來環境,試圖尋求一片新天地。北美的清教徒,不堪忍受英國當時環境,乘五月花號到新大陸,後獨立擺脫英國統治,才有了今天的美國,進而影響世界進程。我的曆史架空小說中,《新碧血劍》中的袁承誌,跟他的金蛇營部下,也是不適應南明環境,遠走海外創立基業,成立南洋華人共和國,後與國內抗清力量合作,創立新大明帝國,雖然與之同氣連枝,卻自始至終保持獨立,並非納入中國版圖。 現在的海外華裔,人數尚且不多,建立一個新國家,有些目標太遠,建立一個中國城,應該不是幻想。歎世界之廣之闊,西洋人不斷擴張殖民,為何中國人的心思,總是局限一方,在自家地盤上窩裏鬥,在大陸圈子裏打轉,即使移民出去,大多數人不安心,伸展不開翅膀,無法在異國紮下根,更勿論開疆拓土。明朝最強盛之時,鄭和船隊走遍東南亞,卻沒在海外紮下寸根,清朝更是如此,出於民族歧視,排斥海外移民。 很多人考慮問題,隻看到表麵東西,看不到問題實質。天朝最根本的問題,就是地少人多,各種資源緊張,包括物質和機會資源,導致各種惡性競爭。養魚的人都知道,當一個池子裏魚太多時,無論養魚者如何折騰,魚們都不會生活太好。種花種菜育苗,苗兒一出土,想要它們長成大樹,必須分秧子分地。老一輩都知道,孩子多了就得分家,否則家務寧日,更無繁榮興旺之時。當務之急是分池子,分秧子,分家。為啥最簡單的事情,卻最被忽視呢? 天朝之人才濟濟,若放他們到海外,一個地廣人稀之處,他們能不出頭嘛?天朝政府該做的,不是人為切斷聯係,也不是吸引海歸回國,參與國內的競爭,而是提高移民數量,拓展華人海外生存空間,加強海內外聯係交流,不要設置網絡壁壘,人為地隔斷母子聯係,彼此給予經濟政治文化上的支持,一個強大富有的母國,加遍布全球華裔聚集地,同氣連枝的中國城,何愁中華之版圖不廣,中國之國力不強呢? | |
Excellent thinking, totally ag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