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2022-08-02 10:59:27) 下一個

作者:雲鵠

每個夜晚,台燈總會投射下一注圓桶形的燈光,將我和書本團團圍住。於是我和書便像潛水艇一樣,無聲無息地潛入夜的海底。書是我的夜光眼鏡,通過它,我看到了迷人的海底世界。你看今晚,我居然看完了《論語》,一顆多麽美妙的海底明珠啊!我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理科生,而且身在遙遠的異國他鄉,四書五經似乎都離我好遠,我也從來不覺得我可以看得懂《論語》,但是我居然在一個月內看完了,而且還覺得很好看。一份欣喜讓我情不自禁的做了一點讀書筆記。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散文集,涉及倫理、社會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等多方麵的內容。全書20篇492章。要弄通整個儒家思想體係恐非易事。而且我也根本不想像寫論文一樣地來討論 “仁 、義、禮、智、信”,因為自有學者會做那樣的事。我隻是選取了幾個耳熟能詳的句子,和大家一起輕鬆地賞讀看看。

子曰: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雲鵠風語:“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是《論語》第七篇述而篇中孔子的弟子記載孔子居家生活的一句話。什麽意思呢?是說孔子居閑在家之時,身體從容舒展,氣色安詳潤澤,一派仙風道骨的氣象。要知道孔子是有治國、平天下的大誌向的,但是待在家裏的他也能夠如此地心平氣和。如果欲望纏身,心境不夠純淨,怎麽可能有那副申申夭夭的怡然姿態呢?
在《論語》中,孔子有好幾處享受居家生活的描繪。比如在同一篇中,有一句,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耾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你看,孔子疏食淡飯,頭枕著手臂,也是樂在其中呢!那些不仁不義的富貴,孔子說那不過是浮雲罷了!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才十二個字,便惟妙惟肖地描繪了孔子的超然形象。他有所追求,但也有所退守,在任何處境之下他都安然從容。這便是儒家的柔韌性,也是儒家的大智慧。

子曰:
巧言令色,鮮仁矣。

雲鵠風語:“ 巧言令色,鮮仁矣。”這裏的鮮是少的意思。孔子這句話是說:那些善於花言巧語,察言觀色,阿諛逢迎的人,通常都是沒品德的人。那些人用花言巧語迷惑你,必定有所圖謀,輕者為獲得你對他的好感,重者就有更深層的利益上的索求。如果你不警醒和防備,就會掉進被欺騙的陷阱。孔子在這裏告誡弟子要認清那些聽起來動人的讚美,辨別那些偽善的人。同時他也希望弟子們為人處世要真誠,不做那種阿諛奉承假意討好的人。整部《論語》究其根本,孔子其實一直在追求真、善、美。誠實是真,仁義是善,而真和善,就會產生美感。這也是孔子的一種美學和美學標準。這讓我想起我每天都看到很多詩人寫的很多詩詞,一堆的浮詞豔句,到底有多少飽含真情實意?寫作必須真誠,不能無感而發,更不能用一些華麗的辭藻來堆砌和掩飾空洞的內容和虛假的情感。讀者也必須有能力來辨別什麽是真話,什麽是真情,而不會輕易被華而不實的言辭迷惑。這也是我們文字愛好者必須修煉的一種審美能力。

子曰: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雲鵠風語:“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句話來自第六篇雍也篇,讓我從另外一個角度理解了什麽是君子。質是指品德、根本。文是指文采。野是指粗鄙的人,史指掌管文書的人。彬彬是指勻稱的意思。就是說,如果文采配不上內容,文章就顯得粗鄙;如果外表配不上品德,人也會看起來粗俗。反過來,如果文采勝過內容,那麽文章就會浮誇;如果人徒有其表而品德不具備,那麽人也就隻是一個空架子。唯有內容和文采相配,品質和外表相配,才能內外相諧,渾然一體,從而成為真正的君子。
原來,我們現在說的文質彬彬,就是古時的君子。看來以後我再用這個詞的時候,要慎重了。

子曰:
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雲鵠風語:這首《關雎》是詩經國風的首篇。通常我們都認為這首詩是描繪一個男子對一個窈窕淑女的追求。說因為追不到她,男子夜不能寐,輾轉反側,追到她之後,便用鍾鼓琴瑟取悅於她。但是按照張居正的說法,說這是稱頌周文王的妃子太姒的,說她為了周文王找淑女而悲喜。
不管如何,孔子認為這首詩欣然和樂,毫無淫蕩之氣;這首詩繾綣哀婉,但並不悲傷。這樣的情感把握很合乎孔子的審美觀。對情感的把握,孔子同樣主張應當不偏不倚、適中最好。
大哭大號,大喜大悲的文字,雖然刺激,但是缺乏雋永的魅力,我亦不喜。

子曰: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雲鵠風語:“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句話也是家喻戶曉。說父母在世的時候,孩子都不應該遠走他鄉。要走的話也必須告知父母要去的方向,告訴父母去東方,就不能往西走,而且當父母召喚之時,要能立刻趕回來。為什麽要這樣呢?因為孝!孝不僅要日夜地侍奉父母,讓他們身體健康,還要讓父母放心,不讓父母為自己擔心。這是一種從身體到內心的深刻意義上的孝順。現代人恐怕很難做到不遠遊,很難做到遊必有方,但願多陪伴、多告知行蹤,也算一種彌補吧。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
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雲鵠風語:“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這段話中的“三思而後行“我們都很熟悉,但是我們常常不知道還有後一句,但因為這後一句,我們會看到完全不同的結論。
季文子是魯國的大夫。他心思周密,每件事必定反複考慮,想了又想。孔子聽說後,便說:“人處事,當然要思考,想一想,再想一想就可以了,為什麽要想三次呢?” 當然這裏的三次,不是實指三次,而是指多次的意思。就是說不要想太多了。這又是一個中庸之道的例子,對孔子而言,什麽事情都要適可而止,對問題的思考也是如此,所謂慎思也!不思考是淺薄魯莽的,但想太多了,未免優柔寡斷,當斷不斷。

子曰:
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矣。

雲鵠風語:“後生可畏”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古語,出自《論語》第九篇子罕篇。但是其實孔子還有後半句,就把話鋒一轉。後生當然是可畏的,因為有無窮的發展可能性,但是如果後生不勤奮、不好學,到了四十歲、五十歲還是知之甚少,又有什麽可畏的呢?說得多好,孔子思想永遠關注事物本質,永遠動態地看問題,永遠蘊含辯證法,這種看世界的態度和方法,才是他最了不起的地方,散發著智慧的光芒。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
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雲鵠風語:有人問孔子說:我們因為恩怨之心太明了,所以整個社會的忠厚之風漸漸稀少了。如果有人仇恨我,我可以用恩德來對待他嗎?就是以德報怨好不好?
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尖銳,我以為講究仁義的孔子會說好。但是孔子說:如果我們用恩德來回報仇怨,那麽我們用什麽來回報別人的恩德呢?就是說對怨恨報以恩德,對恩德也同樣報以恩德的話,這樣就有失公平了。看,以德報怨他是不讚同的呢。以德報德是對的。大到性命、小到一頓飯,我們應當知恩圖報。可是對待仇怨就不能同樣處置了,我們要秉著公心運用法典去公正處理,而不是以德報怨。也就是說孔子雖然重視仁德,但是也愛憎分明。如果我們不管德還是怨,都用德去回報,那麽豈不是沒有愛憎了?這也是孔子的真性情!

讀完《論語》,讓我不得不讚歎古人的智慧。兩三千前的他們物質生活和如今要相差多少,但是在思想方麵他們毫不遜色。相反,倒是我們現代人需要吸取他們的精神養分,讓我們有更剛毅的骨骼麵對人生。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這句話孔子是鼓勵他的弟子要讀《詩》,因為詩中有喜怒哀樂,有天地人倫,有三綱五常。
我不妨來翻版一下,我要說的是:雲鵠,何莫讀《論語》?可以修身,可以養性,可以觀天下。
夜又深了,我又要潛水去了,今晚是《大學》、《中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