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1)
2024 (142)
2025 (11)
估計我們這一代女性都看過瓊瑤的小說,瓊瑤的電影。我也曾是瓊瑤小說迷。不說看過她寫的所有小說,但肯定是看過不少。但現在能記得情節的也就是《情深深雨濛濛》,《還珠格格》和《幾度夕陽紅》,因為看過這幾部電視劇,看來影像作品更能讓人印象深。
瓊瑤是很有文采的,她的小說風靡一代人,特別是女性。
可是,我沒看過她的小說《窗外》,雖然知道她高中時候愛上一個老師,害得這位老師丟掉工作。
英國是不允許師生戀的,不要說中學師生,就是大學師生也是不允許的,一旦被發現老師追求學生,雙方超出師生關係,教師肯定是要被解雇的。大學教師是終身職務,除非觸碰紅線。師生戀就是紅線之一。
師生戀在天朝古代應該是不能被社會接受的樣子,不然楊過和小龍女怎麽愛得那麽艱難?但是現在不知道為啥就被允許了?所以才有那麽多網上“米兔”的鬧劇。想必有些女學生開始也是想利用性別福利得到額外幫助。。。如果規則很嚴格,嚴令禁止,設條紅線,形成一種社會道德觀,師生雙方在曖昧之前都會三思的!
我知道瓊瑤原來還是位小三上位是幾年前她丈夫生病,她和平鑫濤前妻子女的糾紛網上鬧得凶的時候。記得瓊瑤小說《幾度夕陽紅》中有當情人的怎麽苦,戀人的大老婆怎麽是父母包辦沒有感情怎麽怎麽的。最近看了一些網上介紹,原來平的前妻根本不是這一類,當年其前妻年輕漂亮很有才華,還幫助平創辦了家族產業出版社,並且感情很好生養了三個孩子。如果不是瓊瑤要死要活的插足,本來是幸福一家人可以白頭到老的。
瓊瑤的才華高,寫的愛情故事能讓年輕女子們廢寢忘食地沉迷,但她愛情觀還真是不怎麽樣。不敢苟同,她喜歡老男人、甘心當小三去拆散別人的家庭。。。口味很不正常。
至於她的離世方式,不置可否,覺得應該是她深思熟慮後的決定,每個人都應該有選擇怎麽死的權力。
人很無奈,無選擇是否出生的權力。記得德國曾經有位13歲的小孩起訴其父母侵犯其出生權,沒有經過他的同意就把他生下來,當時輿論界也紛紛揚揚,當然最後德國法庭判這個孩子敗訴。。。想想一旦開了先例,世界上會有多少孩子會起訴父母呀!
中國的父母習慣認為,給了孩子的生命,就應該對孩子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孩子必須感恩和報恩。特別是中國的幾千年封建禮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中國人宣揚崇拜的二十四孝---哪裏是孩子?簡直就是奴隸嘛。。。不孝順父母就是最大的道德罪,但是,不違背父母的意願使得多少人生活迷茫?養兒防老,是期待大大回報的投資!
我有個親戚的親戚,很遠的關係,那家老父親中風以後臥床不起,母親老年癡呆,錢並不缺,因為那老父親是幹部離休,兒子們也都工作不錯。但是這老父親不願去養老院也不願家裏請保姆,必須要大兒子照顧,還脾氣特差,動不動就發火,需要24小時隨叫隨到,大兒子又累又受氣生了很重的病,醫院裏麵長期住去了,這老頭隻好帶著老伴住養老院去了。在中國,遇上這樣不通情理自私自利自以為是的父母,是無可奈何的。
有言道,投胎是一門技巧,但投胎的技巧不是學來的,是上帝賦予的。我覺得父母將孩子帶來世界,因為自己的一時歡娛、因為情感寄托,為自己生命的延續,是父母的一廂情願。。。沒有能力給予年幼子女良好的生活環境,或者沒有準備盡心盡力的人,是不應該生孩子的。更何況,人生種種艱難,生而為人一輩子都辛苦,哪怕是出生在衣食無憂的皇家,生老病死也是躲不過的!我想如果有選擇權,很多人會選擇不出生的,我就是其中之一。
英國下議院最近通過一項安樂死的議案,上議院批準之後就會生成法律。我認為,人不能選擇出生,但應該有選擇死亡的權力,特別是生無可戀,生不如死的時候,比如到了晚年生活不能自理,成了別人的累贅,受病痛折磨又無望好轉,能自由選擇安樂死好。
讀楊絳百歲感言,就這? 失望。讀瓊瑤遺書,沒那麽失望,可,就這?
讀過點三毛,讀過點白先勇,也讀過幾句瓊瑤,看過電視劇《還珠格格》。這不是民國文學的繁殖,這就是個????音。
三毛拿人生當戲演,死也當了個節目。瓊瑤,好點,可……. 比比張愛玲,質量差是差了點。
有如鄧麗君的歌,瓊瑤的“情”,和沈從文的《邊城》比比,和《傷逝》比比,頗“我九斤,後來的才八斤,七斤,而且還吃了不少的便當。
瓊瑤,白先勇,三毛,金庸,鄧麗君,在大陸流行,都一副從小縣城來的終於見到大世麵的樣子。“同樣的知識,我們比他們大好幾號”,大陸人說這話,不是盲目自信。“台灣是什麽什麽之光”,就是個手電筒,怎麽照大陸?
“我不是高中小女生”,大陸人這樣評價瓊瑤情商,有點凶,但很準。瓊瑤說情,超過十七歲嗎?裝死了。同是台灣產的《擊壤歌》,比這好得不能比。
一個是瓊瑤,一個是金庸。風靡。看不懂。
老實講,瓊瑤有點不夠聊的。咱,大陸人,說話的起跳詞不是“中美關係”,也是“國企央企”。這些詞,白先勇三毛瓊瑤龍應台的加在一起,也放不下。要是我幼時的老人看幾眼瓊瑤電視劇,保證會說:裝瘋賣傻。
看過三言兩拍,讀過聊齋,怎麽可能讀完一頁金庸?讀過《小團圓》《傾城之戀》,會翻瓊瑤任何?胡蘭成的《山河歲月》前,龍應台說得是什麽啊!
每讀台灣種種,包括龍應台的《大風大浪1949》,總覺得,那兒不是中華民“國”,而是舊事小城。
大陸,像是鈔票毛了,但還是個鈔票;台灣,變成地方債券了。台灣不是袖珍民國,而是“復前行,仿佛若有光…豁然開朗,…. 還“別跟別人說”。
“小哥哥,小姐姐”的台灣國語,把台灣說成了一台戲,看台灣的電視,像是看全民參演的電視劇。連抗議都是“我們這樣,不可以嗎?”這麽多年的演化好不容易產生了雄性十足的“二”,給台灣國語說成哈樣了?
聽馬英九,蔡英文,賴清德說話,再聽聽老蔣說話,國語怎麽變成了地方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