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1)
2024 (142)
2025 (11)
接上篇)
這天我們在梵蒂岡博物館加入了一個英語導遊團。因為時間被幾經耽擱,進博物館就三點多了。參觀博物館時候,到了後麵幾個館,遇見本來導遊承諾帶著走捷徑的地方也被關閉了。導遊這時將我們召集在一起,說,“抱歉,本來通過一道門就能進下一個展館,現在這道門被館方關了,另一條稍短的捷徑也關了,你們不幸運,要多走20分鍾路繞過去。你們就跟著人流走,我跟著你們也沒用。”他就自己回家去了。其實我們本來就是自己看,因為博物館裏麵人太多太多,就是前腳跟後腳的樣子。無線耳機也信號不怎好,他講解也不大聽得見。
等我們看過聖彼得大教堂已經5點半多了。本來好像還可以上大教堂樓頂,我們現在基本已經走累了,也看累了,審美疲勞的感覺,我們本來就是看熱鬧的嘛!我們決定離開梵蒂岡。
在裏麵拍了幾張梵蒂岡內花園草坪的照片:
和正麵照片:
大家去羅馬要注意,梵蒂岡博物館和聖彼得大教堂星期六很早就關門,為星期天的彌撒作準備,而星期天博物館是不開門的,但是聖彼得大教堂可以排隊領票免費進入。
我們決定回去不叫出租車,走路回去,可以沿路看風景,走到一半找個餐館吃飯,吃過再走另一半回去。走路經過這個漂亮的橋:
這就是著名的聖天使橋(Ponte Sant`Angelo)又名哈德良橋(Pons Aelius),於公元134年由羅馬皇帝哈德良興建。橋表麵用大理石鋪砌,有三個橋拱;兩旁立有眾多巴洛克式裝飾藝術傑作,其中更是有兩尊為濟安·貝尼尼親手設計。聖天使橋(Ponte Sant'Angelo),意為“天使橋”,位於意大利羅馬的台伯河沿岸,兩旁排列著天使雕像。 這十尊天使雕像由世界著名雕塑家吉安·貝尼尼 (Gian Bernini) 創作,每個天使都代表著耶穌基督故事的一部分——他的生、死和複活。 這座橋的建造可以追溯到羅馬皇帝哈德良,他下令修建這座橋,作為基督徒遊客前往聖彼得大教堂的通道。
這個是著名的聖天使城堡Castel Sant'Angelo,我們後麵要專門來參觀的另一個羅馬地標:
我們從另一座橋過了 台伯河,穿過羅馬中心城的街巷:
來到納沃納廣場(Piazza Navona) ,這個廣場位於意大利羅馬曆史中心區,是羅馬最美麗的廣場。
據網上資料介紹,廣場的輪廓是一個寬闊的橢圓形,正好與阿戈納利斯競技場的形狀相配—廣場的名稱就源於該競技場—擁有30,000個座位的大型運動場,由圖密善皇帝於公元86年建成。
1644年,廣場經曆了最重大的變化:教皇英諾森十世開始著手一項激進的巴洛克風格的重建方案。此項舉措產生的最主要紀念物是伯尼尼設計的兩個引人注目的噴泉:位於廣場南端的莫羅噴泉和位於中心的四河噴泉(Fontana dei Quattro Fiumi)。四河噴泉中的雕塑分別象征著四條天堂河流(多瑙河、尼羅河、普拉特河與恒河)以及已知世界的四個角落(亞洲、非洲、歐洲和美洲)。廣場的西邊坐落著聖阿涅塞教堂(Sant'Agnese),其凹形正麵(1653-1657)是貝爾尼尼的主要競爭對手—弗朗切斯科·博羅米尼的作品,教堂旁邊是英諾森十世的眾多宮殿之一 — 潘菲利宮(Palazzo Pamphili):
盡管天色已晚,但廣場上還是非常熱鬧,很多遊人,邊上有很多餐館。。。
待續)
全部綠島陽光攝圖
原創作品,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