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歸檔
最新評論
正文

ZT:談談早期教育

(2013-05-01 11:22:46) 下一個

現代社會,“反常”的早教



早期教育本來應該是我們最無話可說、最沒事可做——家長和小孩都最無憂無慮的一個人生階段,孩子們該吃吃,該玩玩,該睡睡……多輕鬆自由的一個生命時期啊,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早期教育卻幾乎成為了我們談論最多、關注最深、投入最大的一個“新”領域了。早教已成為一種新的社會現象,早教已帶出一批新的產業變化——現在,和早教相關的學術、機構、商業等正在悄悄地升起,成為新的時期社會的“熱門話題”和“關注焦點”。但這一現象好嗎?正常嗎?


從實際情況(真相)上說,這是“違背”常理的,是不“正常”的。為什麽呢?在一百年前、一千年前、二千年前,社會有人關注過早期教育嗎?應該很少吧?如果有人關注早期教導,也一定沒有現在的“蔚然成風”。不是那個時候的人沒有這個意識,不懂得早期教育,而是那個時候的人“不擔心”教育——沒有恐懼。人們對未來的恐懼越甚,就越會去關注教育;而且恐懼越深,關注的教育階段就越會提前。如果沒有對未來的恐懼,誰擔心自己的孩子此刻或者現在學習好不好呢?成績或分數是多少呢?沒人關注那些。他們會關注孩子今天玩得開心不開心,身心健康不健康。看現在,我們幾乎“跳”過了這些,完全關注孩子們的腦袋問題,而不是身心問題了。


即使有人關心孩子的飲食健康,那也是“強迫式”的或“過分般”的,因為那顯示著學生家長對身體和生命的擔心和焦慮。在飲食上,他們希望孩子多吃、再多吃,對那簡直不是讓孩子在吃飯,而是讓自己在吃飯;在身體健康的關懷上,他們擔心孩子不要生病、不要出麻煩,那簡直是為自己祈禱。為什麽呢?對孩子們方方麵麵的所謂“關心”,無不投射著自己對那些方麵的擔憂、害怕和焦慮。看看,我們這是愛孩子嗎?這是愛孩子還是怕我們自己?——怕我們自己落後、生病或生命生活會出問題吧?



孩子感到的“壓力”是我們自己傳遞過去的



孩子是我們比較容易“掌控”的一族——他們是我們比較容易“操作”的木偶,因此,孩子們的存在“反映”我們的心。像皮影戲中小人兒的表演一樣,小人兒的變化反映操作者的手在變化,操作者的手在變化,反映操作者的心在變化。現在,各個學校的孩子們都普通感到了學習的壓力,感到學校生活的疲勞——這是我們大人把壓力和疲勞“推擁”或“反映”到他們那兒了。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整個社會的成年人都比較放鬆、自在和自由,孩子們會有那種學習的壓力感嗎?沒有,那不可能。現在孩子們感受到的“壓力”——是我們“傳遞”過去的,那是我們自己壓力的反映。



早教,這還叫人安靜不安靜,我們開始給羊水中的胎兒“上課”了



所有的教育無不和“頭腦“有關。因為教育就是頭腦的教育,教育隻有存在於頭腦,隻有頭腦才去教育。心(覺知)不會教育人,心也不需要教育和被教育。社會的發展,人們越往頭腦的深處去,對教育的關注就越是提前。現在,人們對教育的關注提前的不能再提前了,為什麽這樣說呢?在孩子們還沒出生——在娘肚子裏的時候,我們對它們的教育就開始實施了。——這還要人安靜不安靜?它們處在羊水中時,我們就開始給它們“上課”了。我們在打著為它們將來好的晃子,幹擾了它們的生活。我們把自己對將來的恐懼都投射到還未降生的胎兒身上了,我們成年人能否意識到自己對恐懼和將來的擔心呢?我們意識到了嗎?



我們是被恐懼“嚇”昏了頭的一群人



孩子們需要早期教育,——真是這樣嗎?教育越早越好,——真是這樣嗎?不受早教的孩子將來可能落後或“吃虧”,——你能百分之百地確定嗎?我們從來不去檢查自己的思想就去行動,我們多麽盲目啊。我們是被恐懼嚇昏了頭的一群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從別處“弄來”的恐懼連想都不想的,就急忙投了出去——投給了妻子,投給了丈夫,投給了孩子,投給了教育。我們跳過自己的心,向外部一切要真理,我們迷惑的不輕啊。



有人問我,如何看待孩子早期發展中的目標



有人問我,如何看待孩子早期發展中的目標?要什麽目標,一個小孩發展的目標,不是你給他的,而是他自己找到的。你“給予”孩子們的目標——那是你的目標,不是他們的目標。你把一樣你認為好的東西強掖到一個小孩的懷裏,你確定那東西對那小孩也一樣是好嗎?我們太自以為是和越俎代庖了。我們成人的自以為是和操控欲發展和達到了極致。當我們處在恐懼中時,孩子就是成了我們的受害對象——因為他會被我們拿來當“槍”使或當“盾牌”使用。我們用他們來“獲得”我們的安全感。我們打著愛的名義和為他們好的借口,來侵占他們的本性領域,剝奪他們天賦的自由。雖然如此,這其實也不能埋怨我們,因為我們自己並不知道這點。如果我們知道我們的這點,或如果我們知道我們自己在做什麽,我們怎麽可能去“傷害”我們的小孩呢?因為我們的天性都是愛。在迷惑中,我們把恐懼驅動的行為當作了愛,把為避免自己內在恐懼的行為當作了為別人好的合理化的理由和支持。這並不是我們的錯,我們不必自責,在糊塗中人人無罪。認識我們的過失並不是重點,重點是我們下一步該怎麽做。



對孩子的早期教育,你放得越寬越好,寬到什麽程度?你忘了教育



對孩子的早期教育,我們放得越寬越好。寬到什麽程度呢?你忘了教育這回事兒。孩子的頭腦裏沒有植入“學習”這個概念。但孩子們腦子裏雖然沒有“學習”這個概念,他們的學習未必就不好。我們把“學習”的意識過早的擠入他們的頭腦,這未必就能達到我們的“要求”。像古人一樣,讓孩子們完全忘了“學習”——讓“學習”來回過頭來找他們。當“學習”的意識追著找孩子們的時候,孩子們就會融入到“學習”中去,被“學習”所拉攏、所誘騙、所迷入。如果我們把孩子硬往“學習”的意識圈裏趕,他們會“逃”出來。“學習”之圈是一個羊圈,讓那些羊們因吃飽、喝足、玩夠,自己走進去,不要把它們趕進去,如果你把它們強趕進去,它們也會從牆上跳出來。對待孩子的一些行為問題,我們可以用反反為正的方式。如果“順”不行,那就用“反反得正”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是,對孩子們什麽方法也不用。當我們對他們忘了用法時,他們到達了自性發展的最好境界。在早期教育中,我們對孩子們,為之越多,對他們來說,可能損之越多,而我們也將收之越少。



當你追逐一隻蝴蝶的時候,你會忘了整座花園



在孩子們的早期智能發展階段,我們不必給他們任何“主題”或“目標”。讓他們自己找尋,自己追逐。有目標的發展或教育,並不一定是好的發展或教育。為什麽我會這樣說呢?當你追逐一隻蝴蝶的時候,你會忘了整座花園。整座花園很美,百花鮮豔都在那兒,但你為了一隻蝴蝶,卻去忘了欣賞它們。你盯著一隻蝴蝶追啊追,你錯過了月季,又錯過了玫瑰,你錯丁香,又錯過了臘梅。跟隨著一隻蝴蝶,你從這兒跑到那兒,又從那兒跑到這兒,你把整座花園的景致都錯過。為了一隻抓不到的虛幻的蝴蝶,你失卻了整座花園的清香和美。也許等有一天你終於抓到了那隻蝴蝶,但那未必就是你真正想要的。為了一隻蝴蝶,你錯過百花,這值得嗎?


對早期孩子們的早期教育也那樣,我們不要為他們製造一隻虛假的蝴蝶,更不鼓勵、指使或命令他們去追逐一隻蝴蝶。把孩子們帶進花園,讓他們自己玩。也許他們喜歡追逐蝴蝶,也許他們喜歡觀看微風中的花朵,讓他們自己來選擇。如果他們喜歡,花朵就是他們要追的蝴蝶,蝴蝶就是他們愛看的花朵。不要幹擾孩子自然的生活。不要“替”他們生活。不要把你認為的好的事物或事情強加給他們,世界是一個大超市,把他們帶進來,讓他們自己選擇。早期有自由選擇的孩子是幸福的,因為他們能更大範圍的與“上帝”接觸。一個人的一生與“上帝”接觸的時間越多越久,他們以後的生活幸福度就越高。“上帝”是什麽呢?是天性,是他們自己,是與他們自己親吻的機會。



分數與名次——不要變成孩子們錯覺中的那隻蝴蝶



現在的家長,都非常重視孩子們在學校裏的分數和名次,為什麽他們會關注孩子們的分數或名次呢?我們真的想要那些數字——第一名、第五名或九十八分、一百分嗎?不,不是,他們是想要那些好感覺,透過孩子們給他們帶來的好感覺。因為他們需要透過孩子們給他們帶來的好感覺,所以他們才那麽關注和喜歡孩子們的分數或名次的。我們並不是真的喜歡孩子的第一名或一百分數,而是喜歡我們由它們而來的好感覺。看我們多“自私”,一種無知的自私。對孩子們在學校裏的分數或名次,我們不必強化它,我們淡化它。你不必拿它們太當回事,因為你拿他們當回事,孩子就更拿它們當回事了。因為在錯覺中,他們會把它當作換取老師和爸爸媽媽認同和讚美的好“玩具”。他們會覺得“它”很重要。況且孩子正處在試圖通過一些什麽東西來建立自我認同感的時候。這個時候不要加強他們的錯覺。讓他們意識到,無論他們考的好或不好,名次或分數是多少,爸爸媽媽都愛他們,他們愛的是孩子,而不是分數和名次。也讓孩子們自己意識到,讓他們感到快樂和美好的,並不是分數或名次,而是自己由此而得的快樂。快樂才是我們想要的,而快樂的載體是假的。讓我們盡量學習,跳過“載體”,我們也能快樂。不要把分數和名次,變成孩子們在知識或智慧的世界裏所追逐的一隻“蝴蝶”。



也不要把那隻“蝴蝶”變成鋼琴、繪畫或舞蹈



現在的家長希望孩子們“優秀”或將來“優秀”,他們在不斷地給孩子們製造著“蝴蝶”,或幫他們尋找著“蝴蝶”。他們希望孩子們熱愛繪畫,並在繪畫上有專長;他們希望孩子們喜歡舞蹈,並在舞蹈上突出常人;他們希望孩子們愛好音樂,並在音樂上有所發展。他們把孩子們送到音樂學校,他們為孩子們請來繪畫老師,他們手把手的教孩子們跳專業舞蹈。小小的年紀,本來像一頭小牛犢在自由地尋找青草吃的階段,卻被家長們硬硬套上了套,去學這個,去學那個,為了這個,為了那個。不管你理由多合理,那是孩子們想要的嗎?不管你多高興,孩子們高興嗎?我們的自以為是和越俎代庖很可能讓我們的小孩吃盡“苦頭”呢。在生活裏你是不是也在做那樣做的家長呢?當你那些做時,來觀察你的動機。當你那樣做時,來觀察孩子們的反應?不要把你認為的快樂事情,在他們的那裏卻變成了苦役或勞役。給孩子們一個快樂的童年吧,讓他們作自己的上帝。不要踐踏進他們的伊甸園,讓他們自己去發現蛇、偷吃智慧果和走出他們的樂園——不必擔心,他們走出去,他們會重新回來——重新回到快樂和真相。如果你能親自做到走回你的伊甸園,他們也能。如果父母們都是一個快樂覺悟的人,孩子們不可能不是。在對待孩子的早教中,注意到不要把那隻“蝴蝶”變成鋼琴、繪畫或舞蹈。讓它們成為自由的花朵,讓孩子們自由的把它找到。



我不喜歡幹擾我的小孩,我不向他身上投射任何問題



我不喜歡幹擾我的小孩。我不向他身上投射任何問題。或許我一生什麽也給予不了他,但我給他自由。對我的小孩來說,或許我是一個什麽都沒有的父親,但他可能感到幸福的是,我是一個沒有任何問題的父親。對我小孩的教育,我不教給他生存技能,我教給他如何熱愛他的生活——無論那生活是什麽。我教給他如何喜悅和避免痛苦。術或技術的事情,由他的老師或他自己教授給他;我給他“道”,我帶他認識道。我也許是一個教授道的老師,而不是一個教授術的老師,因此我能給我的孩子的是道,非術。當然,道和術,對於自由的活著都是需要的,但如果你真的知道了道,術可以不需要,你可以跳過你有高超或高強的“術”——有某一項與眾不同的技術,而快樂的生活。如果我的孩子一生能有什麽受益於我,我想把這點讓他學到。我讓他學到的方式是,我讓他看到——我是一個如何快樂生活的人,不管我的生活有什麽或遇到什麽。我是一個再也沒有痛苦的父親,一個再也不會遇到問題的長輩。讓我的小孩看到我所看到的真相,是我樂意給予他的禮物——如果他要的話。如果他不要,我沒有什麽可給的。我從不是一個強給或強奪於別人之物的人,在他們麵前,我是一個超市,他們可以自由從我這兒選購他們所想要的禮物。我的智慧就是我沒有智慧——我不知道什麽對他人最好,什麽對他人最有用;我以事實為標準,我以他人的要為要,以他人的目標為目標。



我推行無教之教



對年幼的小孩或成年的人,我推行什麽教育?無教之教。我的教育方式就是,我做,你看;然後你自己教你自己——用你的眼來教你的手或腳。我奉自然為天師,喜歡事物自由的拋起和落下。幼年時我們的能量是清澈的、美好的、彌散而沒有方向的,到了成年,我們的能量開始向上走,開始聚集到頭腦,到了中年時刻,那能量全部到達頭腦——形成你“堅實”或“堅硬”的自我。此後,人的能量開始趨向化開、散結、複歸到彌散、淡薄和清澈的時刻,它回落到心。人類的教育發生在能量往上走的階段,能量越往上走,人類越推崇教育和越需要教育,能量走的越高,人類的教育就會越提前;教育者的能量到達頭腦之極時,教育推行到子宮。當能量下落,教育開始淡漠,當能量完全化歸於心時,教育被忘卻了,教育消失。教育消失的時刻,是人最幸福、快樂和最智慧、安詳的時刻。



老子與孔子,在教育的真諦上相遇教育和真相



人們來了解有關教育的事情——尤其是早教的問題。讓我們貼著真相的表皮行走,不要離真相太遠,而滑入太深的夢裏。當我們滑入夢越深,我們的恐懼就越大,而掙紮就越甚,教育也就被提的最響。當我們緊貼著真相的皮麵走時,我們的痛苦和恐懼消失了,而教育被忘卻了。教育被忘卻了,人們得到了最大的教育。那教育就是,我們沒有任何問題,我們不需要教育,我們已經圓滿,我們在快樂的生活——無論有沒有教育。社會越往它偏離真實的一麵發展,社會越需要孔子的教育;社會越向它真實的一麵回歸,大家越理解和熱愛老子。孔子的教育是有為的教育,頭腦的教育,人類越恐懼,偏離道德越遠,呼喚孔子的聲音越高;而社會越柔和,越寧靜,越安詳,人們越喜歡在樹蔭下聽老子講課——因為老子的教育在把人帶往心,在把人帶往無為——而不為的自由世界。來了解老子和孔子的不同吧,在教育的真諦上相遇教育和真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TapeMeasure 回複 悄悄話 好文!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