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李自成兵敗山海關,李岩受奸人排擠,無奈之下自盡,袁承誌心中悲痛,意興蕭索。
這日張朝唐和他談起渤泥國民風淳樸,安靜太平,說道:“中原大亂,公子心緒不佳,何不到渤泥國去散散心?”袁承誌心想寄人籬下,也無意趣,忽然想起那西洋軍官所贈的一張海島圖,於是取了出來,詢問此是何地。張朝唐道:“那是在渤泥國左近的一座大島嶼,眼下為紅毛國海盜盤踞,騷擾海客。”
袁承誌一聽之下,神遊海外,壯誌頓興,不禁拍案長嘯,說道:“咱們就去將紅毛海盜驅走,到這海島上去做化外之民罷。”當下與青青、何惕守、孫仲壽等人商量,決定依照這張西洋海圖,去尋找這個世外桃源。
金蛇營豪傑都誓死追隨,願跟隨盟主遠征異域,到海外開辟一個新天地。孫仲壽和眾將領商量,約定一個月後在泉州取齊,一起籌備出海遠征之事。
水鑒等將士因家有老小,考慮到此次遠征路途遙遠,茫茫大海風險莫測,實在不方便拖家帶口,便暫時不打算跟隨出征。孫仲壽將寶藏取出變現,發了盤纏妥善安置眾人,又跟他們說日後若不順,不想在韃子手下受氣,可以隨時再來投靠盟主。留守的眾將士都感動萬分,發誓絕對不會投降韃子。
承誌心中不由得感慨,與金蛇營部定下四句誓言:,“不降朝廷,不跟闖王,不害百姓,專打敵寇”。 眾豪傑出生入死情義深重,拉著手反複互道珍重,依依不舍的灑淚而別。
阿九得知袁承誌的決定,知他最難舍青青的情義,相比之下自己終是外人,不可能得他終身守護,國破家亡又遭斷臂,不由得心灰意冷之極。
承誌收到勝海捎來竹葉,才想起留在北京的阿九,擔心她會做出傻事,便帶了青青和何惕手,日夜兼程趕往北京。北京城已被清兵圍住,程青竹早早在城外守候,告知他阿九已出家為尼。
承誌騎馬追到城外沙漠,隻見到緇衣光頭的阿九。往日紅顏竟凋落成泥,他又是震驚又是愧疚,拉住阿九空袖心神大亂,卻說不出一句話來安慰。青青遠遠的站在一旁,看著阿九孤寂削瘦的身影,心中也是萬分的惋惜,卻也不自覺的有點緊張。
阿九沒想到他來得這末快,心中湧起了一絲感激,還有許多的傷感不舍,忽然瞥見遠處的青青,一時間竟然更加絕望,麵如枯槁地與他告別,轉身便自行離去。
承誌看著她淒涼背影,心中忽然間萬分不忍,想要追上去勸她還俗,手臂卻被青青牽住了。他看著青青的眼睛,感覺到她的同情憐惜,也體會到了她的不安,激動的心情忽然平複。阿九要的是終身相守,自己最不舍的卻是青青。她既然選擇出家為尼,自是想斬斷這段孽緣。自己不能解開她心結,追上去又有什末用?不過是徒增煩惱罷了!
無奈之下隻得長歎一聲,與青青並肩目送阿九離去。
次日一早,程青竹已經準備好馬車,準備送承誌等人離開。他與程青竹依依告別,又托付沙通天和洪勝海,尋找義兄李岩的遺孤。
承誌雖知處處安排妥當,卻對阿九出家無法釋懷。程青竹看出了他的心思,便說自己會終生照料阿九,請盟主可以放心出海。承誌稍稍覺得放下心,又想到此去萬裏迢迢,隻怕今生難再回中原,既無法繼承父親的遺誌,也無法守護父親的墓園,不由得又十分愧疚自責。
青青和惕守坐上馬車,承誌想到佘祥林的忠義,想要帶他父子一起走,好好侍奉他的晚年,以回報他對袁家的大恩。佘祥林卻搖搖頭不去,慨言會終身為督師守墓,自己死後兒子繼續守墓,佘家要世世代代守墓,決不讓督師忠骨沒了陪伴。
承誌看著眼前白發老仆,愧疚自責敬佩感激,一起湧上心頭來,撲通一聲跪倒在地,磕頭感謝他的忠義。佘祥林催促他趕緊上車,以免引來了清兵盤查。承誌隻得跳上馬車,與洪勝海等人依依作別。程青竹拉住他的手,語重心長的囑咐道:“此去前途茫茫,公子一定要珍重啊!”
承誌沉重地點了點頭,揮鞭驅車出了城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