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政論文藝

學者匠人,德國政治學博士
正文

世界日報:甲午年 中日並非必有一戰/彭濤

(2014-02-15 03:31:03) 下一個
彭濤 (德國)

February 11, 2014 09:00 AM
 
 
今年是中日甲午戰爭120周年。年初,中日在釣魚島等領土爭端中的衝突越演越烈,隨時有擦槍走火引發戰事的危險。這就讓人聯想到1894年那場戰爭,怕中日之間再次爆發一場甲午之戰。安倍將中日關係比作第一次大戰前的英德關係。菲律賓總統艾奎諾則將中國的做法比作納粹德國。中國也堅稱「做好了不讓侵略者開第二槍、強力粉碎任何擴張侵略圖謀的準備」。中日爭端究竟會發展到什麼樣程度?中日在甲午年是否必有一戰?中國與日本等周邊國家是否可以和平解決其領土爭端?

自安倍晉三第二次出任日本首相以來,釣島局勢和中日關係緊張就沒有緩解過。從釣魚島國有化、主張修憲、解禁集體自衛權、參拜靖國神社到把中國設為假想敵等,安倍政府為中日緊張沒有少添柴火。日前,日本又釋放出迫降中國軍機和拘捕中國飛行員等信息,使中日緊張更趨惡化。

麵對日本挑釁,中國也針鋒相對,宣布在東海設立防空識別區(如攔截日本軍機等),不響應美國和安倍政府要求雙方領導人舉行對話的要求,並頻繁展示其高新武器等,使中日緊張保持持續升高態勢。而美國態度除勸解各方保持冷靜外,並沒有對中日施加足夠的壓力和影響,以阻止事態進一步惡化。

日本在對中韓外交上的激化基於兩個原因:一是「安倍經濟」的初步成功和安倍內閣由此贏得的高民意支持(據日經網消息,最近的支持率為60%),為安倍的極端外交打氣助勢;二是通過日本右翼勢力的輿論鼓動,日本國民對中國的崛起越來越抱有危機和恐懼感,遂容忍安倍的強硬政策。

中國在對日本和東海、南海周邊國家政策和態度日趨強硬,則是由於其國力和自信心增強,對資源與海洋進出通道的安全需求增加,以及日本等周邊國家日益對中國產生的戒備心,和採取的防範措施而促成(即一個新興大國的必然境遇)。

美國在中國與日本等周邊國家的爭端中持不明朗態度,除暫無具體對策外,也有其自身利益的打算。事實上,美國樂意見到在中國與日本等國家間出現一些緊張。這樣既可以賺軍火錢,又能藉這些國家來牽製中國。而且,到時候爭執各方都可能請求美國出麵調停,這就可圓美國重返亞洲的心願。

外界恐懼中日間在甲午年會發生戰爭的一個主要依據,是新興大國靠戰爭崛起的理論和現代國家的一些歷史經驗。日本曾靠甲午戰爭勝利而成為亞洲新強。德國也曾通過普奧和普法戰爭來完成其崛起。英國的崛起也得益於戰爭,如在反拿破崙戰爭中的勝利。美國成為超級大國也獲益於兩次世界大戰。蘇聯的強大同樣與二戰的勝利有關。

但無論日本、德國、英國、美國或蘇聯,它們雖在某種程度上得益於戰爭,但也受損於戰爭。日本和德國的失敗,英帝國衰落,美國現今衰退,以及蘇聯崩潰,都與發動和參與戰爭有關。在當今世界格局下,戰爭絕不是解決爭端的有效途徑,而是埋葬各國發展與崛起的墳墓。

因此,中日不應且也完全可以不步上述大國崛起的歷史後塵,各自放棄其強硬立場,求同存異,在國際協商與積極和平主義的理念下解決爭端。日本應放棄釣魚島領土無主權爭議的立場,中國則應與日本政界領導人舉行會談和協商,而美國則可向中日亮出底線和明確立場,不偏袒任何一方地阻止軍事衝突發生。在當今國際機製下,這些完全可以做到,中日並非必有一戰。(作者為大陸旅德學者,曾任大陸官媒編採)


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 甲午年 中日並非必有一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