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參拜靖國神社已不是第一次,他在未擔任首相時經常去該神社,上任後也曾給神社獻過祭品。安倍的參拜不是一時衝動行為,而是其價值和政治追求的體現。在對待日本歷史問題上,安倍反對負麵記載和描繪日本戰爭侵略行為,堅持所謂的「侵略未定論」。他的政治夙願,是恢復日本二戰時期在軍事、政治上的強大與主導亞洲事務地位。安倍上台以來推行的一係列政策,目的就是改變日本戰後所處的劣勢和被動局麵。第二次獲任首相後,安倍增加軍事預算,實行新防衛計畫(如出台《新防衛大綱》以允許武力解決爭端和要求日本配備無人機和兩棲攻擊車輛等),主張通過修憲來全麵發展軍力及建立完備而強大的軍隊。
安倍右翼策略的出台與升級,大致與如下幾個因素有關:一、日本人對中國崛起(特別是軍力迅速提高)的擔憂和恐懼,進而對安倍的強軍政策給予更多支持;二、在2013年夏季選舉中,安倍的自民黨以壓倒性優勢贏得國會選舉,不僅獲得執政權,且掌控國會兩院多數權力;三、美國在亞太地區影響力相對減弱,增強(對美國建立的戰後秩序不滿的)安倍政府插手和主導該地區事務的自信心。
安倍的右翼政治(如購買釣魚島和拒不承認中日對該島有主權爭議等),惹惱日益強大和需要更多發展空間的中國,使之不斷提高對日本的腔調和增加其反製措施(如掀起反日和抵製日貨運動、派海監船巡弋和單方麵宣布設立東海防空識別區等),使中日(乃至日韓)關係進入日益緊張狀態,增強了東北亞地區爆發軍事危機的因素。
中日和東北亞地區的衝突,從性質上來講,屬於涉及地緣政治(地區權力與利益)、歷史、資源及意識形態等方麵的綜合性衝突。在領土歸屬和圍繞戰爭等遺留問題上,日本與中國和韓國存在著尖銳爭端和分歧。另外,在政治製度和意識形態及文化上差異,也使中日之間難以建立完全信任和互動。中日(亦或韓日)間這種多層次和多維度的衝突,將隨著中國的不斷強大而持續加深。正如上世紀初的歐洲一般,老牌的帝國如英法等不能接受德國崛起,遂與之發生衝突乃至爆發戰爭。如今,曾經創造「太平洋奇蹟」、打敗俄羅斯帝國、發動侵華戰爭和偷襲美國珍珠港的老牌帝國日本,當然對新興的中國日漸主導亞洲事務的現實難以接受,誌在阻擾和限製中國。
如果安倍的右翼戰略(即我贏你輸的零和遊戲)在日本得不到遏製,反而得到張揚,那麼東北亞乃至整個亞太地區的秩序與安全,將受到真正威脅。日本不放棄其復興帝國之夢,而中國也不降低其對日本和美國的戒心,各方爭鋒相對或以牙還牙,亞太地區和平與穩定的前景必定不樂觀,該地區目前的一般衝突就有轉變為國際危機乃至爆發(小型)戰爭的可能。(作者為大陸旅德學者,曾任官媒編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