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政論文藝

學者匠人,德國政治學博士
正文

世界日報:習馬遙相呼應:政治談判看好?/彭濤

(2013-11-07 12:54:42) 下一個
彭濤 (德 國)

November 05, 2013 09:00 AM
 
 
 
日前習近平在亞太經合會表示,兩岸政治分歧問題的解決不能再一代一代拖下去,有意要打破兩岸政治談判僵局。而馬英九稍後則稱,「兩岸關係不是國際關係」,並表示在兩岸交流中台灣「沒有刻意不去碰政治問題」。習馬的這番表態,被分析認為是兩岸政治交流的新開端,紅藍綠三黨政治對話今後勢將被提上兩岸關係議事日程。

支撐這一分析的有如下幾個觀點:一是經濟依附論。近年來(特別是在馬英九任總統後),台灣在經濟和文化方麵與大陸的交流迅速增加,使中國大陸成為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給台灣經濟帶來巨大利益和機會,但也讓台灣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依附和受製於大陸。

二是實力論。近十年來,大陸經濟突飛猛進,躍居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同時其軍力也迅速提高,使兩岸在實力方麵的重心越來越向大陸傾斜。大陸實力的增強和統一意誌堅定(如製定「反分裂國家法」以阻止台獨等),迫使台灣藍綠兩大陣營不得不麵對與大陸政治對話問題。

三是習李新政論。習近平上台以後,大陸力圖改變目前兩岸交流「隻經不政」的局麵,欲迫使台灣與大陸開啟政治談判,並為統一進程製定時間表。

然而,從目前台灣島內的發展形勢看,上述觀點都顯得有些樂觀和片麵。據台灣政治大學的一項調查顯示,從1992年到2013年,台灣民眾中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比率從25.5%下降到2.8%。而另一項調查(遠見民調)則顯示,台灣主張終極獨立的人口比率從2008年11月的58%,上升到2013年8月的65%。台灣人的認同和統獨傾向問題,是促成兩岸政治交流擱淺的一個重要因素。台灣民意的統獨傾向直接影響台灣選舉結果,而選舉則決定島內的政治權力分配。這就迫使藍綠兩黨在兩岸關係上盡量避免甚或反對政治談判,以不至於在選民中失去支持。

而台灣選民對中國認同下降,則是有如下一些新老問題所致:一、兩岸製度和價值的差異。二、主權及治權爭議和長期分治事實(一中問題)。三、大陸對台灣的武力威脅和國際打壓。四、台獨和「去中國化」思潮。五、美國的影響(雖然美國不反對兩岸和平交流,但其對統一的態度卻曖昧)。這些歷史和現實的問題,造成兩岸政治分歧的固化,促使台灣朝野對大陸在製度、政策和措施上的反感、不信任和不認同。

因此,兩岸政治談判的開啟尚取決於上述問題的化解或降低程度,而不完全是由國共兩黨的心願而定。如果大陸不能通過其努力使台灣朝野改變其對大陸的牴觸和不信任心態,兩岸政治對話的可能及程度就會持續走低,藍綠兩黨就會繼續在兩岸關係上打台灣牌,「反中」意識就不會在民眾中消減。

未來兩岸政治對話是否能有大進展,關鍵還在中國大陸今後的姿態和作為。北京如何在製度改革,及國際空間等方麵為台灣提供依據,能否通過各種運作有效地影響台灣政局和選情,漸次改變台灣朝野在兩岸關係上的主流意識,是決定兩岸政治談判前景的要素。

從長遠來看,由於兩岸實力的傾斜和相互依賴日益加重,以及中美關係的微妙變化,兩岸政治及和平統一談判將不可避免。拿李光耀的話來說:「台灣的命運將由兩岸的現實力量以及美國的介入而定,漸進的經濟合作將使兩岸最終走到一起。」(作者為大陸旅德學者,曾在大陸官媒任編採)


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 習馬遙相呼應 政治談判看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