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政論文藝

學者匠人,德國政治學博士
正文

彭濤:『監控門』事件的啟示:數字時代公民自由倍受挑戰

(2013-06-17 15:38:42) 下一個

 

作者:彭濤(德國)

人們常說,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各國公民在言論自由和監督政府職能等方麵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會與可能,但人們卻忽略了,它也給各國政府監視和掌控其公民的言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途徑,即為政府濫用其公權力和侵害公民隱私等自由權利製造了空前的條件。政府完全掌控著互聯網的基礎設施和最新技術,有能力隨時和隨心所欲地收集和處理公民所有的信息及隱私情況。公民完全被透明化,而政府的監控行為則非常不透明。政府到底獲得了什麽信息,是怎樣來處理所獲信息的,以及誰來監督那些躲在背後的監控者的行為?這些問題則大多是個無從解開的迷。

典型的例子是,如在中國,政府對網民信息與活動的全麵掌控和以此對異見者的監視與迫害等,民眾雖然可以在網上發一些牢騷,但不能超過一個政府允許的邊界,否則就會遭到被刪帖、屏蔽甚至請『喝茶』和監禁的處罰。在信息和資訊上,政府對民眾有著絕對的掌控權,而民眾則將自己的言行完全暴露在政府的麵前,成為被政府任意宰割的魚肉。最近在媒體上炒熱的美國『棱鏡門』事件和彭博社揭露關於『上千家科技、金融和製造業公司』自願向美國國家安全部門提供公民信息的內幕(據稱,這些項目的範圍遠超『棱鏡』計劃),則是另外一個政府侵犯網絡使用者自由權利的例證,隻是這個政府的侵權行動發生在一個民主而非專製的國家裏。這一揭秘,不僅引起了中國方麵的振奮,也讓歐盟感到擔憂(當然這並不等於說,歐盟各國就沒有采取類似的監控措施)。

美國政府的『棱鏡』和其他監控計劃的暴露,不僅使得美國在與中國爭論網路攻擊上處於被動地位,以及在維護公民自由和權利上失去形象,而且還讓中國這樣的專製國家為其壓製和踐踏公民的自由和權利找到了更堅實的借口。現在北京可以理直氣壯的說,美國跟我們沒有什麽兩樣,都在偷偷地監視和攻擊別國的網路,都在為自己的『國家利益』而損害本國和他國公民的個人自由和權利。盡管美國盡力為其監控或侵權行為作了一些列的法律和政治上的辯解(如為有效反恐和遵循了有關法律等),說明其監控政策是必要與合法的。但是,美國作為一個傳統的憲政民主國家,其信息『竊取』行為卻不符合其所捍衛的人權與自由等基本價值。一個憲法國家的基本任務是,保證公民的自由和權利不被政府所侵犯,即最大限度地限製政府的權力和保障公民的各種(如財產、言論、行動和隱私等)權利。

美國政府監控秘聞的曝光,一方麵使中美緊張更上一層樓,另一方麵也給中美互相譴責解了圍,即給華盛頓和北京帶來一個休戰與『合作』的機會。未來,中美在互聯網管製方麵可能的『合作』,除將減少雙方在網絡攻擊方麵的摩擦和衝突外,同時也會增大兩國政府對本國公民自由權利的限製和傷害,甚至將推動所有大國或國家集團政府在通訊控製上的合作,從而讓全球公民更全麵地處於被政府監控的境地,更『徹底』失去其個人的隱私權和自由。

『監控門』事件給全球維權和追求公民自由權利的人士提出了新的和更大的挑戰,他們麵對的不僅僅是專製國家對人權和自由的打壓,而且也麵臨著民主政府『過度』監控公民通訊的侵權行為。互聯網和數字時代讓各國政府贏得了對公民和社會的空前大而廣的掌控權力,公民則因此而更多地失去了保護自己言論自由和隱私等權利的能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