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286)
2017 (160)
2019 (124)
2021 (91)
2022 (160)
2023 (160)
經常感恩這輩子得到很多貴人相助,一點一滴永遠銘記。
這些天經常感恩自己來到這個美麗的國度,生活沒法跟很多城裏的富人相比,能在57歲提前退休並相對舒適過日子,我已心滿意足。
很多人不喜歡多倫多的冬天,冷,每年11月開始進入冬天,12月底開始下雪,一直到3月底,偶爾4月初還下,我LD每年都會記錄需要鏟雪的次數,不到10次吧。相比極度悶熱的夏天(我在長沙廣州上海的夏天生活過),我對這裏的冬天還算適應(基本短袖外套件羽絨服出門,室內氣溫22-23度),如果春天能從4月初開始,秋天延至11月中,那就太美了,種菜時間多了很多。
夏天也有悶熱的時候,但次數不多,很多時候雖然悶熱卻有微風。能記事的童年日子,夏天非常悶熱,我家在山坡上,山坡邊的竹林裏乘涼沒有一絲風,那個年代沒電更別說電風扇了。廣州生活的21年,夏天更長更悶,悶到無法呼吸的時候就會下一場暴雨;上海的夏天也同樣悶熱;好玩的是,我唯一的中暑卻發生在8月的北京故宮。
我住奧克維爾,相對大多地區其它城市,下雨下雪量都少些,今年夏天,常常看到周圍黑雲密布,落下來的卻是滴滴小雨或根本不下雨;小區各戶人家的草地都幹了,也幾乎沒人澆水了。雖然沒雨,但氣溫卻很宜人,25度上下,晝夜溫差大,蚊蟲很少,後陽台納涼很爽。
我接觸的99%的人,包括社區居民路遇的陌生人工作中的病人家屬同事等都非常友好,遇到不順心的事也很有耐心,糟心的事有沒有?當然有,我某同事就有親戚被人槍殺,大多地區有幾個點治安非常差,沒事別往那些地方跑,其它地方還是非常安全的,反正在大多地區幾個城市生活工作了22年,我從來沒有擔心過安全問題,我屬於那種喜歡到處開車玩的人也喜歡一個人在公園走路。
(某次上班,聽同事跟她哥打電話吵架,她告訴我,她的非洲老家親戚經常來她家住上幾個月甚至一年,稍微不周到還到處抱怨,這次她哥一家4口要帶2個鄰居來她家住幾周,她拒絕照顧那2個外人,結果她哥說她不近人情,哪個國家的人情世故都一樣哈:)
退休後我家的飲食也改變了很多,肉蛋奶一直有機或無抗生素的 (喜歡farmboy的牛肉和農家蛋),LD的沙拉也是有機的,我的蔬菜出夏後自給有餘,不見得有機但很新鮮。但有時候我想吃童年的記憶,那就不見得健康了。這不,前天突然想吃小時候吃過的甜甜的酸菜包,去中國店買了一大包宜賓芽菜,洗幹淨(說去免洗但很鹹)後拌上牛肉,做了幾十個,蒸出來還真有些甜味,不過我做的包子皮薄出氣後很容易扁,好難看哈。
昨天去離我家比較遠的superstore,麵包一塊錢一大個,新鮮出爐,如果住那附近,自己做麵包幹嘛呢?這周metro的排骨和牛肉餡3.99一磅,跟疫情前一個價,雖然疫情後物價漲了不少,如果經濟緊張的家庭跟著打折傳單買菜,生活費並不會漲太多。
上周照顧一個92歲的老人,上樹摘桃子摔了,雖然病了但很樂觀,思維非常敏捷,讓我想起剛去天堂的老爸;記得嫂子說過老爸年初接種過疫苗,後來的腳腫是不是跟那有關,不得而知。這幾個月我照顧了好幾個重症高齡病人同時核酸陽性的,都接種過2-3劑疫苗,都沒有太嚴重的呼吸道症狀,康複不錯。
說起照顧新冠病人,我就想起國內那些大白,那麽嚴實的防護服,多悶熱啊,我這幾個月照顧了幾個陽性的,也就戴N95口罩和護眼罩而已,口罩每4小時換一次,長時間戴N95口罩幾乎都是張口呼吸,口幹的厲害,想象不出穿那樣的防護服是怎麽樣的感受。當醫生的侄兒做過核酸,出汗很多差點半途暈倒。
嫂子說老家很熱很熱,38-40度快2個月了,天上連一絲雲也沒有,濕度大,悶熱,她說今年的天氣很反常,倒也是,幾個大湖大江都幹了很多,重慶那個熱,都破曆史記錄了。聽說大旱是大震前的征兆,希望這說法不會成真。
說句很不孝順的話,老爸走了挺好,他不記得開電視幾年沒看過了,有空調但也不會用,多遭罪啊。
這2天LD不停的問,什麽時候再出去玩?下個月周年,去哪裏呢?還沒想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