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高爾夫球場故事:一杆揮出雅虎10億美元注資
高爾夫一度是作為馬雲的理想而存在的。
而今,馬雲和他的同事們夢想成真。高爾夫,也成為馬雲生活和生意中極其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
一杆揮出10億美元
被譽為“創業教父”的阿裏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高球場上“一杆定乾坤”的故事,在業界廣為流傳。
2005年5月某天,時任UT斯達康(中國)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的吳鷹,打電話給馬雲,邀請他前往美國打一場高爾夫。當時還不會打高爾夫的馬雲正為工作上的事情忙得不可開交,於是就回複說:“我不會打高爾夫,而且這些天也挺忙的。”沒想到,吳鷹回答馬雲說:“我也不會打,咱們一起去練練吧。”
明知對方不會打球卻盛邀一起去美國打高爾夫,馬雲料想其中必有深意,遂決定前往。果不其然,在Pebble Beach——加州卵石灘高爾夫球場,馬雲見到了包括雅虎“酋長”楊致遠在內的一些矽穀投資界、互聯網界人物。
寒暄過後要開始打球了,不會打高爾夫的馬雲就說,“我就不必排在裏麵了”。來了就是客,焉能不打球?於是就有人提議,馬雲不會打,吳鷹也不會打,那就幹脆讓他們兩個比賽打定點,看誰打得遠,其他人就在他倆身上“飛蒼蠅”。
吳鷹身高1.80米,有壯實的身體和威猛的大胡子,一看就是一塊運動健將的料。反觀馬雲,身高不足1.70米,身體瘦弱如書生。單從外表上看,兩人高下立判。而那些矽穀投資界、互聯網界的重量級人物,當時也紛紛“以貌取人”,絕大多數人都賭吳鷹勝出,隻有楊致遠一個人押馬雲贏。
馬雲有條語錄是:“男人的長相往往和他的才華成反比。”盡管這種說法略顯偏頗,但用在當時,卻絕對切合實際。馬雲淡定地站到球前,按照楊致遠指導的要領,屏氣、轉肩、揮杆……嗖的一聲,白色的小球高高地飛了出去。輪到吳鷹了,在一片加油聲中,吳鷹也亦步亦趨地貫徹動作要領,但球杆揮出去之後,球卻在原地紋絲不動,吳鷹居然打空了。
兩人比賽之前,規則就已經講好了,不是看兩人能否進洞,隻是看誰打得更遠,而且每人隻有一次機會,一杆定勝負。於是,看上去肯定贏的吳鷹輸了,看上去不能贏的馬雲卻贏了。
之後,兩人在眾人的提議下,又比賽了三杆,每次都是以吳鷹取勝告終。可惜,真正的比賽已經結束,餘下的事情隻能作為談資了。但,生活往往就是這樣,讓人捉摸不透。
比賽結束,生活繼續。馬雲和他的“支持者”楊致遠並肩前行,隨後,雅虎中國給阿裏巴巴注入10億美元,讓對方吞並自己。兩人聯手的“Pebble”,成了雅虎和阿裏巴巴的談判代碼。
“當大家對高爾夫有共同興趣的時候,它是一個談話、談判、交朋友的催化劑。因為有時候你第一次見這個人,跟這個人從不熟到熟再到彼此投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馬雲說,“高爾夫球場就像是一個友好開放的平台,在球場上談生意遠比在辦公室來得輕鬆,很容易讓人接受,成功率很高,我的合作夥伴也很高興,皆大歡喜。”
馬雲的高爾夫體驗,就是兩個“永不”:永不抬頭、永不後退。
永不抬頭,就是要目標專一,排除所有雜念,堅定不移地走好自己的路,可以作為佐證的,是馬雲的另一條語錄:“看見10隻兔子,你到底抓哪一隻?有些人一會兒抓這隻兔子,一會兒抓那隻兔子,最後可能一隻也抓不住。CEO的主要任務不是尋找機會而是對機會說NO。機會太多,隻能抓一個。我隻能抓一隻兔子,抓多了,什麽都會丟掉。”
永不後退,就是開弓沒有回頭箭,想好的事情就要做到底,不到最後絕不放棄。還是用馬雲的一條語錄來詮釋:“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很美好,但是絕大部分人是死在明天晚上,隻有那些真正的英雄才能見到後天的太陽。”
學習高爾夫之初,隻在練習場練了三次的馬雲,就直接下了球場。“我覺得高爾夫並不難,老在練習場也很枯燥。我就跟著朋友下場了。剛開始打得不好,我就拿著球跟著他們走。”沒幾個月,馬雲就從剛開始的150多杆,升到了110多杆。再過了一年光景,基本上就穩定到95杆左右。
人物檔案
馬雲:1964年10月15日出生,現為阿裏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
馬雲是《福布斯》雜誌創辦50多年來成為封麵人物的首位中國內地企業家,曾獲選為未來全球領袖。除此之外,馬雲還擔任軟銀集團董事、中國雅虎董事局主席、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下屬工商谘詢委員會(ABAC)會員、杭州師範大學阿裏巴巴商學院院長、華誼兄弟傳媒集團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