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兩千十三年六月間,餘攜全家歸省於故邑。
邑以元稱,乃兩千餘年之古邑也。趙武靈王孫,孝成王子名元者授封於此以建。降至漢季,高祖設恒山郡。呂後時以郡為國,封高祖孫劉不疑為王。自此以後,或以郡製,或以國封。文帝時因避其諱,改恒為常,由是以常山稱。常山郡故址,位於元邑故城村。或以今正定為古常山郡治所在,非漢季之實也。
元邑以漢季為一盛。此可徴於邑內數通漢碑也。其數量之眾,品格之高,當居全國之首也。其尤著者,以《祀三公碑》為最。
封龍山乃邑內名勝。山中舊有書院,相傳漢代李躬所建授業之所也。唐郭震、宋李昉等皆曾講學於此。至於元季,李冶聚眾授徒,元邑人文,為之一振。李冶治學廣博,其尤可稱道者,以《測圓海鏡》及《益古演段》所錄之數學成就為最高,於世界科學史中亦有一席之位也。
近代以來,漸闃寂無聞。地非要衝可彪炳史冊,民無名士以倡導風流。然土地平曠,衣食豐足。惟其地僻,民風淳厚。
迄於今日,複又擾攘。舊治初整,路漸直而房屋且多坍塌逼仄;新城北擴,街愈闊而樓宇盡皆高聳寬舒。常山廣場,夜夜笙歌,泉隨樂舞,軧鼎靜觀一眾士民樂其喧囂;元氏公園,處處幽靜,石疊水流,趙元默視三兩情侶享其獨處。更有鐵路高架,列車穿梭;長渠廣挖,南水北引。
民窮困固久矣。值此國家大發展大變化之時,元邑之民,又何讓焉!建設以來,民實得其惠也。然既當大變,譬若山洪之傾瀉,泥石俱下;草苗之混生,良莠難分。又難免缺失遺憾者也。先民無爭,今人逐利,人心恐其隳壞也。衣食漸豐,人文尚弱,世情恐其澆薄也。化工廠氣味刺鼻,恐其綿長而及於子孫者,甚於封龍書院之書香也。運煤場濃煙滾滾,恐其不顧後世之心,其所以翳蔽人心者,更甚於煙塵之所以翳蔽天日也。
縱觀元邑之史,雖年代久遠,亦偶有超拔之士,然終為彈丸之地,非文明昌盛賡續不斷之邦。邑人作誌吟詠,不忍錙銖善舉,遺於典冊詩文,盡稱其美而不言其不善,情可原也。餘亦邑人,情有所同。然餘雅不願徒資一時之興,而欲其長治而久安,建萬世之隆盛。其所謂愛之深而痛之切也歟!冀有識之君子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