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90)
2016 (5)
2017 (183)
2018 (212)
2019 (250)
2020 (211)
2021 (193)
2023 (187)
2024 (194)
2025 (10)
奶奶的拿手菜就是紅燒魚。
紅燒魚的材料就是市場上最普通的草鰱。魚買來後,奶奶首先把魚的各個部位洗得幹幹淨淨。幹淨到什麽程度呢?等她將洗淨的魚掛起來晾幹時,滴下的水已不是血水,而是清水帶一丁點粉紅。
當魚兒晾幹後,下一個步驟便是煎魚。奶奶說,煎魚是整道菜的關鍵,技術到不到位,全看你能否將魚兒煎至兩麵金黃(鐵鍋裏煎出來的魚,就是比不粘鍋煎出來的魚好吃),略起小泡,還沒有破損。奶奶的煎魚技巧絕對嫻熟。看她在油煙中隻須幾個簡單幹練的翻轉,魚兒便完好無損的由青變黃,再在蔥薑蒜的陪伴下,淹沒於醬油鹵中。這時候,奶奶還會滴點香醋和料酒,滴多少不知道,按奶奶的分寸,味道總是無可挑剔,香氣更讓等待變成了另一種難忘的時刻。
緊接著,再用大火衝鋒,中火堅持,小火收尾,直到湯鹵成漿,濃香撲鼻。奶奶沒有數過,當魚端上桌時,我們已是第N次咽下口水了。
奶奶總是先放好了其它的菜,再端上她的傑作“紅燒魚”。一邊端一邊說:“要多吃魚哦,現在的小孩子讀書緊張,年輕人工作壓力大,全要靠腦子好使,吃魚既養生又補腦。”其實,關於這一點,有沒有科學根據,沒人考證過。如果奶奶的拿手菜是紅燒雞,我們也寧願相信,吃雞既養生又補腦。
奶奶是一家之主,紅燒魚好吃但刺兒不少,所以魚一上桌,奶奶總是把魚肚子和魚肩膀上的肉揀到孫子孫女的碗裏,再把魚背和魚尾上厚厚的肉揀到兒女輩兒的碗裏,一邊揀一邊提醒著:“有刺啊,小心刺哦。”第三步,奶奶把魚頭送進爺的碗裏,同時“命令”到:“把魚腦子和魚眼睛後麵的肉剔給孫子哦。” 爺爺是奶奶最忠誠的士兵,奶奶一聲令下,爺爺永遠在微笑中敬禮。最後,奶奶說她也很餓了,開始收拾剩下的魚骨架和架子上蔥薑蒜的殘骸,且津津有味地吃下了一大碗白飯和一點蔬菜。
看著奶奶微紅的臉頰和挺直的腰板,且把主婦做得如此精彩,我們總是跟奶奶開玩笑:“奶奶,最養生又補腦的是不是魚骨架啊。”奶奶看著我們這群討債鬼,無以對答,眼裏是無限的滿足和愛意!
這條紅燒魚,是唐山鯽魚做的,我努力地學著奶奶的方法,依然達不到奶奶的水平,做菜,就算是有了一個菜譜,完全照做,每個人做出來的味道都不一樣,達和個人技術有關,更和個人心情有關。
我們每個人在菜裏加的愛都不一樣,所以菜的味道就千差萬別了。思念奶奶做的紅燒魚啊!
小樹這盤做得漂亮!
小樹有奶奶的真傳,想和你做鄰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