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輪美國經濟複蘇開始以來,盡管就業市場一直在改善,失業率已接近危機前的水平,但工資回升的速度十分緩慢,明顯不及此前幾個經濟周期中的類似階段。很多人因此對美國經濟複蘇的質量抱有不小的疑問。
而這也影響了對美國經濟走勢大方向的判斷,導致過去一段時間類似美國將陷入通縮、美聯儲永遠不會加息等觀點頗為流行。從這個角度而言,預測美國工資增長的走勢,其重要性已遠遠超出就業市場自身。
以筆者看來,有三個相關的問題非常關鍵。首先,複蘇以來美國工資增長低迷的主要原因是什麽?其次,從近期的數據來看,未來工資增速的走勢如何?最後,工資增長的回升趨勢會不會被一些意外因素所打斷?
危機的後遺症是美國工資增長較慢的主因
對於美國工資增長緩慢的現象,市麵上流行的解釋主要有這麽幾種。
其一,美國經濟複蘇並不穩固,因此工資增長低迷實屬平常。
其二,經濟複蘇的成果被少數人得到(所謂的1%),大多數民眾未享受到經濟增長的好處。
其三,美國就業市場出現兩極化的情況,就業增長較多的是低收入、占比多和高收入、占比小的行業,而中間收入行業仍處於衰退狀態,因此平均工資增長緩慢。
其四,本次危機的嚴重程度為二戰以來之最,所以複蘇的軌跡也理所當然相對緩慢,工資增長提速遲早會發生。
第一種觀點顯然缺乏事實依據。過去幾年美國經濟增長幾乎發生在所有的實體部門。製造業活動已經超過危機前的高點,服務業持續增長的勢頭相當猛。即使是受衝擊最嚴重的房地產市場,複蘇的持續性也很明顯。
第二種觀點有合理之處,美國的貧富不均情況在危機後並未好轉。富人因為金融資產更多,財富增長相對更快。這是“占領華爾街”運動興起的大背景,然而並不能完全解釋為什麽整體工資收入增長慢。從數據來看,過去幾年多數低收入的行業在過去幾年的平均小時收入和雇員人數增速相對較快。
第三種觀點也缺乏足夠的數據支持。在2000至2010年間,中間收入、低收入人群的工資略有下降,但高收入的工資增加明顯更快。按照這個邏輯,平均工資增速應當更快,而不是變慢。退一步說,2、3兩點至多隻是工資增長不快的次要因素。
第四種解釋則相對更站的住腳。通俗的說,陷入的坑越深,爬出來越不易。如果中間出現脫力的現象,需要的時間也就越長。而用經濟學的術語來解釋,工資的向下粘性(downwardrigidity)就是這種脫力。
因為法律、行規、競爭等原因,很多美國公司在危機中無法立即減少工資(例如)。當危機過後,這些公司要麽延後削減工資,或者推遲提薪。最近舊金山和裏士滿聯儲的兩項研究均證實了這一現象在全美廣泛存在。因此,異常嚴重的金融危機,加上延遲的減薪現象,可以視為是美國就業持續改善、但工資增長偏慢的主因。
美國工資增長提速即將來臨
按照上述的解釋,當經濟複蘇的動能持續增強,危機的負麵衝擊逐漸消退,美國就業市場的改善也會延續,最終將帶來工資增速的提升。
而最近公布的多項數據也支持這一觀點。在創造就業崗位方麵,私人部門非農就業同比增速已經達到危機前的峰值(2.5%左右),即使與過去25年的多個經濟周期相比也毫不遜色。職位空缺數量上升至本世紀以來的高位。
在危機中受衝擊較大的25-34歲的群體,最近就業增長的速度幾乎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最快。從失業方麵來看,首次申請失業救濟金人數在上個月穩定在30萬以下,幾乎是過去40年的最低值。這些數據都指向美國就業市場已經逐漸擺脫了危機的陰影,逐漸回歸危機前的常態。
從曆史經驗來看,當美國就業市場複蘇達到一定的程度,工資增長也將隨之提速。事實上,近期已經出現相關的跡象。NABE(美國商業經濟協會)在1月底公布的一份調查表明,超過一半的受訪企業計劃在未來三個月提高工資,明顯高於去年10月份的約1/3。而這隻是本輪美國加薪潮的開端。
過去幾個月全球原油價格下跌超過50%,使得美國能源行業受到極大的衝擊。一些依賴油氣資源的州也麵臨較大的困難,包括北達科他、阿拉斯加、德克薩斯等。據媒體報道,不少油氣企業已經計劃減少投資和開始裁員。盡管這些困難確實存在,但難以改變美國就業市場的大局。從就業人數來看,油氣行業(包括後勤服務)僅占全美就業人數的不到0.5%。從就業增量來說,即使在去年上半年油價高企的時期,也不到5%。
另一個常被提起的因素是奧巴馬法案,其中包含諸如雇主需對兼職工作的員工提供醫療保險等條例。不少人擔憂這會減少小企業增加人手的意願。但至少在過去幾個月,由於企業對經濟前景更為樂觀,這一點並未產生對就業增長的明顯副作用。
綜合以上論述,美國工資增長提速的階段即將到來。這對實體濟經濟和政策走勢都有重要的意義。如果工資增速如期提升,由油價暴跌引起的通縮擔憂將不複存在。這也掃除了美聯儲年中加息的最後一道障礙。
優點是我利用他公司發的減薪證明,將我家所有貸款Modified成1-2%年息。省下老鼻子錢了。如今租照收,Payment已微不足道。
早幾天和外子去逛了一個Job Fair。 感覺根本就沒啥工作,但人頭湧湧。我看工資增長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