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國茶香

以陶瓷、茶、曆史、傳奇、飲食、旅遊為主軸展示中華文化的主題文化旅遊係列
正文

遊記——悠遊丁蜀鎮

(2012-08-01 16:27:35) 下一個

遊記——悠遊丁蜀鎮

宜興丁蜀鎮舊稱丁山,聲名遠揚被譽為陶都。

對於鍾情於陶瓷和紫砂收藏的愛好者,我的這趟旅行有點像是朝聖。不指望有淘到寶的期望,帶著開眼界、交朋友的心情開車上路,直奔丁蜀鎮。

煙雨迷蒙一片江南春早,心儀已久的古鎮——丁蜀終於到了。有點失落,我感覺不到遠古懷舊的遺風,與一路開車經過的無數千篇一律的小村落、小鎮沒什麽不同。同行開車的朋友體貼且善解人意地說:現在在中國能保存有古意的地方大概隻有雲南麗江那些偏離都市的地區了。對呀,成千上萬的遊客到訪,什麽古色古香的氣場都會被商業這隻無形的手給攪的蹤影全無。我們隻能從各自的慧根中發掘、探索一絲絲的古道遺韻,滿足我們所剩無幾追索中華古文明的欲望了。

朋友是老地主了,與丁蜀鎮有不解之緣。對這一古鎮的曆史和現況是滔滔不絕、如數家珍。有這麽一個熟悉當地情況的導遊陪同真的是一種福氣。我們一路談笑風生,交流著不同的心得和經驗。沿著鱗次節比的店鋪觀賞著風格迂回、形態不一的紫砂藝術品,那種愜意、輕鬆和大飽眼福的滿足真是難以筆墨形容。

自古做紫砂壺都是用當地出土的紫泥、紅泥和團山泥礦。古法它是將礦砂細研磨後再放回地窖發酵3年以上才算是適合做紫砂壺的紫砂泥,嚴格地講紫砂是一種結晶礦。辨別是否真正的紫砂壺有一個實用的好方法,就是在強光和顯微放大鏡下可看到壺的表麵布滿晶瑩透亮的晶體,我們稱之為紫玉金砂。對於智慧的古人如何發明這麽一個匪夷所思的方法,就像先人對瓷器上釉高溫後窯變使之產生色彩如玉、明豔照人的藝技一樣,我們現代人真是一臉的茫然和感慨,更加深了我們尋幽探秘的激情和對先人所創造的技藝贊賞不已。

哎!過來看看這隻壺,好特別喲。挲撫著一隻溫潤精巧的小壺,趕緊招呼同伴來鑒賞分享。哎,是不錯,料好工精。現在紫砂礦限採,紫砂原料大漲。淨是成本都值這價,何況是名家手筆,值!真的值。千年前的宋代就有了“寸土寸金”一詞,現在更是紫砂等同黃金般的珍貴。朋友的一番話評,加上這隻紫砂所特有的金玉之聲像是敲擊我的心菲,經一番討價還價網入囊中。哈,回來後再細細欣賞,看到壺底刻一行小字:紫砂一廠研究所特製天南紫雲竹珍品係列。嘩,真的是淘到寶了。

現在的人大都以收藏古董以投機謀利的心態來淘寶,孰不知真正的古董傳世有多少?現在仿名家的壺都被炒作到了幾十萬,你有這個命淘到真正的傳世名家之寶嗎?真是的!我喜歡的是以它的造型、質感、當然還有價錢…來定我的標準,還有的是與它的緣分和自己的眼力。沒準幾百年後如能傳世它也是個古董耶。

我們像走進了大觀園,一路走走停停,來到不同的店家收藏的精品櫃。時兒在幽幽的燈光下看到古樸素雅一隻隻形態不一,泛紫而透著棕褐色、黝黑色澤的壺在靜靜地述說著家族興衰;時兒停留在耐人尋味、風格突出的壺前細細品味藝術家的構思和意念;那融合了幾十代人智慧才華的結晶深深地感動著我。朋友一再提醒我,嘮叨著買太多了太多了。陶醉在這種充滿藝術氛圍的環境下真的會使人流漣忘返,不知不覺背囊中又多了幾件愛不釋手的收藏戰利品。

收藏使人魂牽夢繞,那種刻骨銘心與之擦身而過的沮喪;似曾相識、失而複得的欣喜感覺隻有同道中人才能體會得到。古代文人之間有“無癖不交”就是說解這一情愫。收藏是一種執著;也是對生活的一種態度。與對生活沒有追求、沒有品位情趣的人交朋友也是件挺乏味兒的事。與興趣相習者把玩那份的共鳴和喜悅,猶如甘露沁人心脾,您說呢?

紫砂茶壺是中國古代唯一融合了書法、畫、詩詞(格言)、銘款(篆刻)、雕塑與實用生活器具於一體的藝術品。藝術與生活相結合才併發出無以弗遠的影響力。紫砂壺與茶文化一起形成了方興未艾的文物收藏熱點,有人說紫砂壺的收藏潛力堪比青花瓷,更推動了紫砂文化的發展。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乘幾何時,王公貴族文人雅士手中的雅玩意兒也成了百姓手中的精神寄托,那才是叫文化昇華。

走訪了幾家當地著名的幾位陶藝大師,看看他們的工作坊,聽他們的介紹,看他們的創作,真的感覺是藝無止境,茅塞頓開。

回程的路上望著逐漸模糊的店麵展示櫃裏琳琅滿目的紫砂茶具商品,我一直在想:紫砂文化能超越古人的意境和理念,更有形而上的空間嗎?在這種逐利的商業氛圍下,藝術家能有多大的發揮能力呢…?在這種贗品充斥的環境下,唯一能抵禦的可能就是自己親手製作的紫砂壺了。其碼它能滿足了我藝術創作的靈感,還有說不清、道不明的故土情懷。唉!下一次吧。帶著一縷遺憾,我們繼續下一站的旅遊行程…。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