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京的教學經曆之二十二
龐靜 二零一八年一月十三日
三年級的英語閱讀組在這個學期開始時正式開始了每天的閱讀。一共四個組,每組八至十位同學。我和劉老師各自分別負責兩個組。閱讀組活動通過微信進行。我們每周一至周四早晨往各群發送當天的閱讀課文,語音文件,和檢查理解程度的問題。孩子們抽出課外時間學習當天的文件,然後把自己念課文的語音文件和問題答案發到微信群裏。老師逐個聽每人的朗讀,看他們的答案,通過微信,逐一輔導。我在外旅行時,請兒子的朋友畢老師每天往群裏發作業。請我當年清華的朋友宋老師輔導孩子們。幾個月下來,我們欣慰地看到孩子們的英語綜合能力的進步。如此,我們每天用兩小時以上的時間,一陣子下來,真累了。
下學期二年級的英語閱讀初級組也要啟動了,鑒於前一段的經驗,我們不打算對每一個同學進行一對一的輔導。我們計劃成立兩個組,一個是閱讀輔導組,一個是閱讀組。我們隻對輔導組的同學進行一對一的輔導。我們雖然不對另組同學逐一輔導,但是會聽同學們的閱讀,並糾正主要的問題,會發閱讀理解問題的答案。將來如果輔導組同學跟不上進度,我們會從另組中選認真閱讀的同學來替換。
雖然這樣計劃,但我心裏麵還是為自己有限的精力而內疚。我跟三年級的孩子們講了這件事。他們下學期將開始中級組的閱讀。我對孩子們說:“你們天天讀,已經堅持了一段時間。你們的程度完全可以輔導初級組的同學。隻是你們太忙了,我不太確定你們有沒有時間去幫助他們。所以我讓他們自己找你們聯係。”
君怡看著我,很認真地建議:“你應該把我們的名單給他們。”
“可是,我不知道你們誰能做這件事。” 我說。
“你可以先問我們。” 君怡堅持。這小姑娘將來的行事風格已初見端倪。
當時,班裏其他同學都仰著頭看我。從他們的眼神中,我知道他們讚同君怡的提議。“這樣吧,你們如果願意輔導二年級同學的英語閱讀,就跟我報名。然後我把名單交給二年級同學。” 剛說完,呼拉拉,孩子們都擁向我來報名。這時候,我切身感受了當老師的快樂。
君怡爸爸是軟件工程師,他感慨孩子從抵觸天天閱讀到習慣的過程,想為孩子們編一個手機閱讀界麵。他想在界麵中加入孩子閱讀時間和次數的記錄。我並不認為所費時間等於努力程度。有些孩子學習時很專注,效率高,花的時間少。有些孩子學習時三心二意,花了很多時間,效果並不好。我希望孩子們效率高,為自己贏得更多玩的時間。
快期末考試了,這周是這學期最後一課。二年級的課程內容是講孩子們應該培養的七個好習慣 (Severn Habits for Children)。我還勻了一些時間給孩子們講英語閱讀組的事情。在西方社會,這七個習慣通常也被稱為領導必備的素質。我先用英語和中文定義每個習慣。孩子們明白之後,我讓他們用自己生活的實例來說明這個習慣。然後再給他們一組圖片,讓他們用這個習慣為主題,根據圖片上的人物背景講故事。
定義完 Proactive, 弈帆舉了例子:一個孩子看到地上贓紙,自己主動去撿起來,丟進垃圾桶。有幾個孩子模仿她的例子,也講類似的例子。我希望他們的思想更自由,更有創意。孩子們也許根本不知道我想要的是什麽。又是弈帆舉例:一個路上行走的老婆婆摔了,一個好孩子去扶她起來。我告訴他們,這個情況有點複雜。在路上看到任何人摔倒,都不應該馬上去扶。應該先問問摔的人哪裏痛,如果他叫痛,就不應該挪動他,以免造成更大傷害。應該叫醫生,等待醫生來處理。
講到尋找雙贏的途徑處理問題時,爾德舉例說我們球隊比賽。第一場我們贏了,第二場我們就讓他們贏。我說那還叫運動嗎?!運動是要有運動精神的。我打球時隻想贏。讓我輸人家,我幹脆不打。看孩子們的眼神就知道他們不知道怎麽辦了。我說喜歡運動的人享受的是運動過程,拚搏中彼此尊重,互不相讓的同時又發現對方的特長,想出對策,輸了再戰,這都是運動精神,發揚運動精神就是造成雙贏局麵。我很難確定孩子們領會了我的話。但是我相信他們對運動精神 (sportsmanship) 這個詞有印象了。
三年級的課講 State of Matter, 物質形態,有視頻。許多孩子的課外課已經學了水的循環。所以,這個內容對他們來說很容易。我把水循環的實驗步驟留給他們,他們假期可以在家裏玩。
應孩子們的要求,我給他們設計了一個 猜字遊戲。而且讓他們自學了 Teamwork 的講義。孩子們分兩組。每組同學輪流猜字。猜字同學背對黑板而坐。組員們看到黑板上的字之後,用各種方法形容這個字,形容的句子中不得出現這個字,描述過程中不能使用同義詞反義詞,不能用中文或英文說出詞義。如果犯規,得“-1”分。猜字同學根據teammates 的描述猜字。先猜到,得“+1”分。猜字同學聽到別組同學的描述自己,也可以猜,誰先猜到誰得分。比賽中隻有一個人講話,哪個組有“竊竊私語”,得“-1”分。兩位家長是裁判。大家玩得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