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標準
(2012-07-06 15:40:53)
下一個
多數人認為健康就是身體無疾病。隻要身體沒有明顯感覺到或檢查出來病就稱為健康。一提到標準,很多人便不以為然,因為當今後現代是個崇拜科技、質疑傳統、批判時代,挑戰權威、否認神靈,高舉自我的時代,對於任何的約定俗成、界定或者規範標準都持懷疑挑戰的態度。談到人體的健康,也往往是從解剖學或生理學的範疇去定義,因為這是“科學的”。可一個健康的人遠不是單指解剖學或生理學的正常,他還有喜怒哀樂、有情感意誌、有真偽善惡及有榮辱羞恥感,這些都不是可以用科學數字去度量的。因此,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重新定義:“健康是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者不虛弱。”這一定義一直延用到現在。世衛組織對健康的重新定義,說明人是社會的人,是身體和心靈的和諧組合,每個人在判斷自己健康狀態的時候,不單要關注自己的髒腑肢體,還要關注一下自己的心境情緒。醫生在預防、診斷和治療疾病的時候,也不僅要考慮到身體的情況,還要考慮到社會、心理、精神、情緒等因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身體上健康是生理層麵的, 表示組成我們身體的各個器官組織沒有缺失,各種機能且都是處於完好的生理運作狀態,各項檢查指標都在正常範圍。精神上的健康是心理層麵的,是指一個人能精力充沛,積極樂觀地應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有完整的人格,穩定的情緒, 有較好的自控能力,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有自尊、自愛、自信心以及有自知之明。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有安全感,且能保持正常的人際關係,對未來有明確的生活目標,能切合實際地、不斷地進取追求。而不僅僅是沒有精神病。社會適應上的健康:指一個人的思想活動和行為,能適應當時複雜的環境變化,有辯別真偽、善惡、榮辱、美醜等是非觀念,能按社會認為規範的準則約束支配自己的行為,為他人所理解,為大家所接受。
由精神因素引起疾病的例子很多。比如:人在情緒激動時可以引起血壓升高、心髒病發作;較大的精神打擊可以使人情緒鬱悶,可以引起胃部不適;長期的壓抑或緊張狀態可使人抵抗力下降,從而引起腫瘤和心血管係統的疾病等。這些現象都說明人的身體狀況是受精神因素的影響的。
由社會因素引起疾病的例子也很多,比如:中國每年的高考前後,有一些考生出現自閉甚至精神分裂;戰爭中一些赴湯蹈火的士兵除被各種武器或放射線直接致病外,還會產生戰爭後遺症。比如,1991年海灣戰爭以後,成千上萬的老兵患上了各種各樣的疾病,他們感覺肌肉疼痛、長期疲乏、失眠、喪失記憶、頭暈、情緒低落、身體消瘦以及性功能減退等,2007年在4月於美國波士頓舉行的美國神經病學學院第59屆年會上,美國波士頓大學科學家羅伯塔·懷特宣布,她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對36名海灣戰爭綜合征患者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與參加過海灣戰爭的正常老兵相比,這些具有多種症狀的患者大腦皮層平均縮小了約5%,腦回的某個部位縮小了6%。其學習和記憶能力也下降了12%-15%。
健康不是由主觀或客觀的東西來決定。有些結核病人,沒有自覺症狀,而X線片發現有結核病變;一些精神病患者,本人沒有意識到患病,而是周圍人發現他有病;有許多就診患者認為自己不健康,而多方麵檢查並未發現異常。我們應當從身體、精神、行為等角度,把主觀表現,客觀征象結合起來去探求健康概念。 身體、精神概念還容易理解。 行為,是指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對賦予的責任和義務所采取的行動。行為表現為社會性,個人的行為會影響他人,團體的行為也會影響個人。例如,當兩三個人停靠在路邊一起做一件事情時,就有人會過來圍觀或參與。最近發生在加拿大的蒙特利爾的中國留學生被虐殺分屍案,據說凶手用碎冰錐刺殺被害人是模仿了某個電影的場景。警方證實凶手馬尼奧塔是個曾因性侵被判刑,虐殺動物等劣跡斑斑的人,他跟家裏人的關係也相當冷漠,甚至憎恨自己的父親以及其他家人 而被害人在周圍朋友、同事、老板的眼裏是個熱愛生活、樂觀、積極的青年,他是受了怎樣的影響與這樣的殺人魔同宿一室的呢?
據統計世界各國受精神疾病困擾的人平均約10%。 2010年湘雅二醫院精神衛生研究所所長李淩江教授介紹精神疾病發病率在中國15%左右,而且還在逐年遞增, 精神健康不僅是醫學問題,也構成了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世界衛生組織不單對健康重新定義,還提出了具體衡量健康的10項標準;
精力充沛,能從容不迫地應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任務不挑剔;
善於休息,睡眠良好;
適應環境,應變能力強;
對一般感冒和傳染病有一定抵抗力;
體重適當,體態勻稱;
眼睛明亮,不發炎,反應敏捷;
牙齒清潔,無缺損,無疼痛,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
頭發有光澤,無頭屑;
骨骼健康,肌肉、皮膚有彈性,走路輕鬆。
請每一位關注自己健康的人對照上麵的標準,來判定一下自己的身體狀況,如有不健康的征兆,盡快調整或治療。希望看到著篇文章的每一位都成為身心靈和諧的健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