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是年年遭人罵,年年收視高。從當年的倍受喜愛,到今天的這種狀況,首先要從曆史變革的角度來看。
央視的春晚始辦於1983年,想想那時人民的生活水平吧,何況頭炮就打響?我相信很多人至今還記得王景愚的《吃雞》吧。哎,這倒提醒我,啞劇這種形式已經很多年沒在春晚上出現了。之後也有不少拳頭產品,比如張明敏的《我的中國心》、陳佩斯和朱時茂的小品係列(遠勝現在許多小品)等,於是春晚形成品牌效應,一年年這麽辦下來,就成了所謂的新民俗。隨著國門進一步打開,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人們的世麵見多了,欣賞品位和要求自然也跟著水漲船高。相反,藝術創新是件非常難的事,形式題材還加上演員重複之下,容易惹人生厭。
再說說央視。春晚成名後,野心跟著漲,不斷賦予更多的政治含義,不斷地想做到麵麵俱到:國內的、海外的、老的、少的、南方的、北方的,戲曲、雜技、魔術,樣樣俱全。想起去年春晚的主題叫“盛世大聯歡”,我就要作嘔。什麽叫盛世?中國現在還有很多邊遠地區的人民連飯都吃不飽呢,何況現在城市貧民數量也有增加的趨勢。都說中國變化大,也就是大城市硬件方麵的,主流的意識形態,比比你出國前,有什麽大變化嗎?麵麵俱到的出發點也是Ironic,比如你放戲曲節目時,就失去了我這個觀眾。要我說,隻要節目好,形式重複又有什麽關係?
但是說到具體的主創人員和演員們,我可絕對沒有輕視他們智力的意思。他們都是現在國內一流的演藝界人士,同時也受到一些製約,可能不能發揮最大才幹。舉個例子,薑昆若幹年前到歐美轉了一圈,回國後談到相聲的沒落,他說跟國外同行相比自己沒有自由開政治和性的玩笑就是一個很大的損失。是啊,一個不能自由思考的民族,創新的能力有多大呢?所能培養出來的人才的水平又會有多高呢?
所以06年央視的春晚,是一台主要由內地的最好的演藝界人士在現有條件下可能辦出的最好水平的聯歡晚會。如果你覺得,拿央視的春晚跟港澳台或者歐美的綜藝節目比,水平不夠,前麵說了,技不如人後麵其實有很多的原因。辯證唯物主義不是說了嗎,是人民創造了曆史,大陸人民選擇了自己的執政黨,選擇了現在的政治製度、社會製度,就不能怨天尤人了。
就我個人而言,今年的春晚,最大的亮點隻有一個,就是阿寶那一嗓國寶級的陝北高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