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不受補原因何在?(轉載)
(2012-06-04 10:16:31)
下一個
滋補藥品是祖國醫學中的瑰寶,多數人服用以後,起到了祛病健身、延年益壽的良好效果。但是,也有一些人服用補藥之後,反而會出現口幹舌燥、牙齦腫痛、口舌生瘡、鼻流鮮血、胸悶腹脹、食欲減退、大便秘結或稀溏等症狀。這便是人們所說的“虛不受補”現象。
為什麽會出現“虛不受補”的現象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辨證有誤
虛證有氣虛、血虛、陰虛、陽虛和某一種髒腑之虛的不同。中醫是通過“四診”——望、聞、問、切的手段,全麵了解病人所出現的證候,然後進行分析,從而確定虛證在何髒何腑,分清是否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然後分別采用補(益)氣、補(養)血、補(滋)陰、補(溫)陽的方法,對證進補。這樣才能補得其所,補而受益。若不經辨證,或辨證失誤,診斷不明,可造成補而不當,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如陽虛體質的人,服西洋參不僅無補於身體,還可能引起相反後果,越補病情越重。陽虛者進補大量滋陰食品,會“重傷其陽”;陰虛者進補大量助陽食品,會“耗傷其陰”。
同樣的病,不同的患者,常常虛實各異,有的屬虛,有的卻相反而屬實。
如糖尿病,它屬於中醫的消渴症範圍之內。中醫認為消渴症的發生,主要由於七情勞傷、過食肥甘厚味、嗜酒無度等原因引起。主要病理是燥熱內盛,消耗陰液,重症也可出現陽虛。中醫將它分為三型: (1)肺胃燥熱型 證見煩渴多飲,飲不解渴,飲水無度,善飲多食,形體消瘦,口幹舌燥,舌紅脈數。治以清熱潤燥。 (2)腎陰虧損型 證見口渴多飲,尿頻色清,疲乏無力,腰腿疲軟,手足發紅,口幹舌紅,脈沉細數。治以滋腎潤燥。 (3)陰陽兩虛型 證見尿頻清長,口渴多飲,口幹少津,麵色黧黑,常常腹瀉,陽痿畏寒,舌苔白,脈沉遲。治以滋腎溫陽。
再如老年慢性支氣管炎,屬於中醫的咳喘範圍。從疾病的性質看,有的屬實證,有的屬虛證,不能一律作為虛證來對待。一般說來,暴病多實,久病多虛。久咳久喘,以虛者為多。但也有不少病例,內有痰飲伏匿,留有宿根,遇饑飽勞累、風寒外感而複發,故也常有虛中挾實之證。
有不少症狀各型共有,單看個別症狀,容易混淆而致誤治誤補。所以,辨證時,一定要全麵綜合分析,根據多數症狀和主要症狀來判定屬於何型。
中醫治病,應補則補,應攻則攻。若病邪未去,妄用補藥更是大忌,輕者遷延不愈,重者會引起並發症或後遺症,甚至導致垂危。
對於有些虛證,如因思慮過度傷及心脾而致的心血不足、髒氣虛弱,有的醫生以久病必虛、虛則必補的原則,給患者過多服用人參、鹿茸之類補品,常會導致病情加重,使失眠者越不得寐,焦躁者更不得安。對這類病人,應先健脾胃,以吸收五穀之精華而強身壯體。
另外,有兩種情況須提醒注意,一是通常氣虛與陽虛、血虛與氣虛、氣虛與腎虧、血虛與脾虛等常互為因果,兼而有之,故須兼補;二是由於內在和外界等因素的影響,有的病症在發展過程中,兩種相互對立的證候會同時在一個人身上出現,這種情況稱作“證候錯雜”。如有的人既有陰虛的症狀,又有陽虛的症狀,被稱為“陰陽兩虛”證;有的人在同一個時期存在著正虛與邪實兩方麵的症狀,叫做“虛實夾雜”證。對於陰陽兩虛證,應陰陽雙補,但補陽應以緩補為宜,可服用冬蟲夏草、紫河車之類補藥,而人參、鹿茸一類峻補藥則為慎忌,否則不但陽不能補,反使陰虛加重。虛實夾雜的證候中有實中夾虛,而以實證為主的;有虛中夾實,而以虛證為主的;亦有虛實並重的。如證見痰多氣粗、咳喘胸悶的實證,同時又有動則喘甚、形寒肢冷、小便失禁等虛證,臨床辨證時必須辨別虛實的主次、邪正的盛衰,然後采用或以攻為主,或以補為主,或先攻後補,或攻補兼施等治療辦法。
疾病在發展過程中,由於邪正鬥爭的複雜變化,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使疾病發生本質的變化,由一種證候轉變為另一種證候,稱為“證候轉化”。當證候發生轉化時,必須注意觀察病證,及時根據已經變化了的證候,重新確定治療方案。所以,古人有“證千變,藥亦千變”的用藥方則。如果一成不變,必然會發生誤治誤補的現象。
二、用藥不當
藥性不明、選藥不精,理應清補而用滋潤,當峻補而選甘緩,或藥力過峻,或藥量過大,使機體難以承受,也會出現不良反應。古人曰:“藥能中病,大黃聖劑;藥不中病,人參亦鴆毒。”
進補時要做到有的放矢,藥到病除,就必須了解熟悉補藥的性能。藥性就是指補藥的藥理作用。中藥將具有補益性能的藥物分為補氣(益氣)、補血、補陰(養陰)、補陽(助陽)四大類:
1.補氣(益氣)類:有紅參、生曬參、黨參、太子參、黃芪、淮山藥、黃精、白術、茯苓、刺五加、甘草、大棗、蜂蜜、蓮子等,適用於氣虛體質。中成藥有補中益氣丸、歸脾丸、十全大補丸、參芪精、北芪精、芪棗衝劑、人參蜂王漿、蜂乳、四君子丸等。其中人參、人參蜂王漿偏補元氣;黃芪、黨參、太子參等偏補脾肺之氣;大棗、山藥、蓮肉、四君子丸、人參健脾丸、歸脾丸、補中益氣丸等偏補脾氣。
2.補血類:有熟地、當歸、何首烏、阿膠、枸杞子、紫河車、桂圓肉、桑椹,以及中成藥八珍丸、桂圓膏、桑椹膏、養血歸脾丸、人參養榮丸等,適用於血虛體質。
3.補陰(養陰)類:有西洋參、沙參、石斛、枸杞子、天冬、麥冬、百合、女貞子、玉竹、菊花、銀耳,以及中成藥西洋參丸、二冬膏、二至丸、六味地黃丸、左歸丸、補腎地黃丸等,適用於陰虛體質。
4.補陽(助陽)類:有杜仲、附片、肉桂、鹿茸、鹿角、冬蟲夏草、紫河車、核桃仁等,以及中成藥七寶美髯丹、八仙丸、金匱腎氣丸、補腎丸、菟絲子丸、右歸丸等,適用於陽虛體質。一般來說,助陽藥對腎陽虛皆有補益作用。
弄清藥性後,還要注意的一點是同樣一種藥,其產地、品種、炮製方法不同,藥性就不一樣,藥效也有相當的差異。如人參,在補氣時也各有所適:高麗參、紅參味甘性溫熱,能大補元氣,宜於體寒肢冷、便溏、舌淡、脈細、脾腎陽虛的體質;生曬參味甘平,大補元氣,適用於神疲乏力、氣短、懶言、元氣虛弱的體質;西洋參(花旗參)味甘微苦性寒,滋陰生津,適宜於口幹、咽喉幹燥、舌質紅、陰虛火旺的虛熱體質。臨床時也不能不察。
了解了藥性,在用藥時,對於藥量也要掌握得當。從補藥的效力來分,有峻補和緩補之分。峻補類補藥藥性峻烈,因此要嚴守劑量或遵醫囑。這類藥如人參、鹿茸以及有關中成藥,如人參鹿茸丸、參茸蜂王漿、男寶等。補虛是慢功,不能急於求成。即使是對症服用,也應是涓涓細流,量少而期長,並適時調整用量,切忌操之過急、急功近利的“蠻補”。俗話說:“一口吃不成個胖子,”體弱的人三天兩天也補不成壯漢的。
補藥服到一定時候後,身體正氣旺盛,陰陽平衡,精力充沛,就要及時停藥。《內經》中告誡人們:“毋盛盛,毋虛虛,而遺人天殃。”如果補之過甚,反會引起新的病症,將長期補益得來的效果付之東流。
三、不重脾胃
老年人一般消化功能較差,在補方中,要注意照顧到脾胃,不要補什麽就僅僅給什麽藥物。對脾胃虛弱、運化失健者,不事調理,一味投補,使補品不能吸收,療效當然會差。故在用補法時,宜適當配人開胃消食之品,或配合食用此類食物。比如夏令酷熱,陽氣旺盛,有的人不能適應外界氣溫,常感疲乏嗜睡,食欲降低,舌苔厚膩。此時應先給以利濕健脾、醒胃和中的中藥清理腸胃,待苔清和上述症狀消失後,再施以補品,才會收到良效。
除以上三條主要原因外,還有一些其他原因,如:
忽略時令。治病必須參照季節時令,以及當時的氣候特點,如春季陽氣上升,秋季燥氣較大,用溫性補陽藥,容易上火,出現口燥、咽幹,甚至鼻出血的反應。
調養失宜。如果缺乏必要的調養,也會妨礙對疾病的治療。如陰虛病人應忌食溫燥助陽食品,否則,即使滋陰藥用的恰當,也難以發揮應有的良效。
體質特異。臨床上確實有一些患者,不論如何也不受補。對這類特殊體質的病人,可用食補來代替藥補,會取得較好的效果。
服用不當。補藥服用方法是否得當,也直接關係到進補效果。例如,有的人化了許多錢配了一劑補膏,由於每次總是空腹衝服,引起了胃腸不適,甚至納呆吐酸腹脹或腹瀉;有的人買了紅參,由於研粉過粗,服後胃腸道不易吸收,有效成份大都被排泄出來了,造成很大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