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8月,我在川黔交界的一個縣城賣空心菜,一分人民幣兩斤,縣城的大爺大媽還翻來覆去地挑,把我挑煩了,半擔子空心菜扔進了河裏喂魚。我賣了三天的菜,一共得了一塊零六分錢,拿去買了人生的第一支鋼筆。2009年8月,我到渥村唐人街168商場買空心菜,兩塊九毛九一磅,看得我頭都大了。老婆看到空心菜就新鮮就想買,我看到空心菜就想吐。人生的經驗,何其不相似乃爾!
同樣是空心菜,時間不同了,地點不同了,包裝不同了,價格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就像浙江村打工妹生產的牛仔庫,原料成本5個人民刀吧,貼個名牌的標簽,再空運到北美,就得50美刀。包裝的程度,決定了成功的多少。若幹年後我開車穿越多倫多,帶著一個資源經濟學家從渥村前往大瀑布,來回的路上我給經濟學家總結了這些年在此地混鬥的加拿大經驗,其實也不止是加拿大特有的經驗。這些東東一共三條,如下:思路決定出路;靈活大於聰明;形式就是內容。當然經濟學家早就懂得這個道理,讀者諸君也早就懂得這個道理,就是比我成熟,悶著不說。但過去的好些年,我也確實發現有些不明事理的專業人士,比如老莫,在吃了無數次啞巴虧以後,仍然堅信著老子如此聰明竟然虎落平陽被犬欺,弄得生活很不愉快。
形式就是內容的第一個應用就是包裝簡曆。國內的時候幾乎不寫什麽簡曆,我牛故我在,除了弄戶口辦護照這樣的國際事務之外,都是人求俺啊,口碑相傳,本事放那裏有人替你牽線搭橋了,寫什麽故事啊。但這疙瘩就不同了,你是誰啊?新警察吧,新馬甲,秀一下你都幹過啥呀,有沒有本地經驗呢,技能達標了嗎,溝通怎麽樣,團隊不團隊,適應性如何。你幹過的當然多了,你當然幹過你正在申請的這個活兒了,要不你申請這個幹嗎呢?這個時候打包的任務就來了。2001年1月,我白天窩在經濟係地下室的計算機房學軟件,晚上就開始不停地定位包裝報上招聘的各個職位。這個開始的時候還有些不自然,覺得這不是有作假的嫌疑嗎?去學校職業谘詢找顧問,人家說每個人的人生路都是豐富而多麵的,你必須針對每一個職位定向地包裝你的經曆,哪怕總統選舉,米國最高法院新法官的聽證會,你都得包裝你的經曆,重組你的故事。故事當然都是真的,但講述起來各有不同。
我的簡曆太多了,所以應聘什麽職位我都能講好多故事。當過農民,賣過菜,養過豬,還去考過文工團終於落選了,然後學過蔬菜食品農田水利,開過拖拉機,80年代中後期小文藝複興的時候跟著起哄辦過文學社記者團,又到長安街上唱過國際歌,然後弄雜誌,寫經濟論文,和幾個老鄉一起到吉林請專家準備人工生產冬蟲夏草,然後就是長時間碼字,通宵達旦開專欄,給新興資本家辦文化產業,搞批評報導被各種領導反批評,然後的然後,就是大風起兮雲飛揚,新東方鼓動我們上西方,坐上一個波音7幾7,一屁股落到溫哥華國際機場,然後的然後,如你所知,多倫多曾經多了一個小木匠。簡曆太多,簡直不是簡曆,包裝起來既容易也困難。在那個冰雪交加的深冬,我看到什麽招聘職位基本都能給自己掛上鉤,問題是怎麽取舍材料,怎麽把自己包裝成一個白求恩那樣的毫不利己專門利公司的國際資本主義戰士。
2001年,資本家打廣告已經經常在網上,但網上的廣告基本都是不著急的廣告,很多都是大網打魚,兜著玩兒。真正上火的嚴肅的廣告一般還是到正規的大報紙。渥村的流行報紙一個是環球郵報,另一個是渥村市民報。前者全國的大雇主都在這裏顯擺招聘,後者就著眼本地。兩個報紙每周的職業版全部加起來估計有20來個新的嚴肅的招聘廣告,除掉那些勞工職位以外。勞工的我已經幹過一堆了,俺們現在混了一年,已經很研究生了,就暫時不勞工了,把機會讓給別人。所謂的專業廣告在那個經濟日漸凋零的新世紀的開端,大約包括以下幾類:政府部門招經理主任的,這個當時高了點兒,要求基本是跟上帝及其隨從人員有一比,而且後來終於證實這個廣告過程實在屬於走形式,是形式就是內容的表現之一;國營企業招中高層管理策劃人員的,渥村有包括全國郵局、進出口貿易等五大國家公司,裏麵人多勢眾,混進去不容易,混到高層就更難點兒;然後就是非政府的研究部門、機構和協會,這個看上去有戲,招的都是真幹活的人,但檔次定位還比較的高,經濟學家統計師精算人員研究助理都屬於這一類,年薪五萬六萬的起價。五萬以下的就算了,各種助理,還要白領狗,首先語言就過不了關,還任何東西都沒有自主權,還忙得雞飛狗跳的,我幹不了。IT的廣告基本就到網上挖了,但因為我向來跟IT無緣,就斷了這個念想,連故事都懶得編了。
學校就業中心的專家說:找工作本身就是個全職工作。定向簡曆花了我每天好幾個小時,後來各種人生故事都被整理成模塊,根據要求組裝搭配。每天白馬黃刀倫敦溫莎地發郵件,隻要看著順眼點兒的,上天入地的各種職位咱都能拉上關係。
老莫說,你就是一萬金油,哪裏都能糊一把。我說,四海之內皆老板,隻要你給我一個機會,我就還你N個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