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水立方
初夏清晨的水,靜靜地躺在月塘裏。偶爾會出一個小泡泡,或泛起一陣淡淡的漣漪。讓人們忍不住猜想下麵是不是有小魚兒。
布穀鳥在遠處的山間,發出有節奏的叫聲,更加增添了山村的寧靜。這裏是湖南邵陽 (原名:寶慶)隆回縣金石橋鎮的黃金井。這裏曾經勝產黃金。是一個美麗富饒的地方。
黃金井坐落在群山環抱的山穀裏。這裏的山並不高,但卻連綿不斷。植被茂密。想要進來,必須得走過長長的崎嶇山路。
我爺爺張錦春家的新屋就建在月塘的邊上。灰磚大瓦房顯得格外的氣派。房子依山傍水。月塘之所以叫月塘是因為塘的形狀像一個彎彎的月亮。
約莫半個小時,山村慢慢醒過來了。偶爾會聽到雞鳴和狗叫聲。
張家的新屋裏也漸漸忙碌起來,門前掛著一對大大的紅燈籠。門上還貼著雙喜字。大少爺,張錦春,就要迎娶羅家大小姐,羅立平。
這並不是張錦春第一次娶親。他的第一任太太因病去世了,留下一個女兒,張清華。
張錦春是張老太爺的唯一的兒子,因此格外看重。像現代的父母一樣,希望好好培養兒子。提出送他去歐洲學習。但在1926年8月,23歲的張錦春選擇了去黃埔軍校學習。他順利地考入了黃埔軍校第六期,第一大隊,步兵第五中隊學習。1929年2月畢業後被編入國民革命軍任騎兵營長。
1935年,張錦春還是一個英姿勃勃,前途無量的青年軍官。羅立平的父親是不遠處一個叫做“煙竹崗”的地方的一個晚清時期的老舉子。也是當地的大戶人家。能夠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張家,也是非常滿意的。
結婚儀式進行的繁瑣但順利,1936年12月,他們的第一個兒子,張凡,出生了。當時,他的名字不叫張凡,而是張拾遺。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中國農村,兒童死亡率非常高,大部分兒童都死於各種疾病,特別是細菌性痢疾。農村的衛生環境與衛生知識有限,又沒有抗生素,兒童隻有活過八歲,才有可能長大成人。
起名“拾遺”就是說,這個孩子是被別人“遺”棄了,我們“拾”回來的,不值錢,不要奪走他的性命。就像有些農村的孩子叫“狗旦”,“狗剩”一樣。
當時的湖南農村,因為貧困,民風彪悍。周圍連綿不斷的山林,為土匪的繁衍提供了便利。孩子不僅僅要與疾病抗爭,有錢人家的男孩子還要躲避土匪的綁架,勒索……
“隨軍和我在一起吧!”在張拾遺僅僅8個月時,張錦春對太太說,“這樣對孩子和其他家人都安全一些”。
就這樣,不滿一歲的張拾遺便隨軍顛簸,打仗。僅僅兩個月後,抗日戰爭爆發了。戰爭變的更加殘酷,
1939年12月,為了拖住侵華日軍的南下,有騎兵加入的包頭戰役打響了。在戰鬥中,張錦春的大腿負傷。但戰鬥成功地拖延了日軍地南下。
1941年,張錦春當時正駐守湖南衡山,他的太太羅立平病倒了,轉年就去世了。望著不到五歲的兒子,張錦春悲傷不已。
自己是張家的唯一兒子,現在又有這麽一個小兒子需要撫養。經過艱難的思想鬥爭,張錦春決定解甲歸田,一定要將這個孩子養大成人。
回到家鄉後,張錦春為死去的太太舉行了隆重的喪葬儀式。他請來了當地廟裏的和尚,為亡妻念佛,超度亡靈,並為窮人免費發粥十天的。即使這樣,也無法抹去對死去妻子的思念。
於是,他決定,再去羅家提親,將羅立平的妹妹,羅立珍娶進了家門。這就是羅氏娘。很快,張錦春失望了,因為他發現,雖然是一奶同胞,但妹妹與姐姐是完全不同的人。
當時,家裏有一個姓劉的女傭,對張錦春極其關心,照顧。於是,張錦春就將她收入偏房,就是劉氏娘。劉氏為張家生養了一個極其聰明,卻極醜的小男孩。他聰敏,伶俐,周圍的人無不愛他。連他的姐姐張清華和哥哥張拾遺都對他寵愛有加。可是,在他6歲時,被疾病帶走了。他是唯一一個在張清華和張拾遺長大成人以後還時常念叨的死去的兄弟。
在匪患猖獗的湖南鄉村,沒有了槍杆子做後盾,山上的土匪又開始不停地騷擾張家。一次,張錦春走在村口,一群土匪迎麵走來。為首的是張錦春認識的一個人,小時候也一起玩過。他來到張錦春麵前說到:“少爺,最近手頭有點緊。。。”,沒等他說完,張錦春立馬將自己手上的一枚金戒指取了下來,說“拿去吧兄弟!咱們是朋友,以後要多多照應我們家!”。隨後的幾年裏,張家確實寧靜了許多。
1944年冬天,張錦春舊傷複發,一病不起,很快撒手人寰。家裏就剩下孤兒寡母和一個上了年紀了張老太爺。不光周圍的親戚開始覬覦他們的財產,山上的土匪又回來了。
一陣急促的敲門聲劃破夜空,家人將門打開後,一幫土匪衝進了張家。他們來到張老爺子麵前索要財物,被老爺子一口拒絕。“砰”的一聲槍響,老爺子倒在了血泊裏。。。
從此,張家便開始衰敗,一直到1949年的解放初期。羅氏娘和劉氏娘分別改嫁了。張家的田地,商業門麵,房產也被分了。不到13歲的張拾遺徹底地淪為了孤兒。因為有點文化,開始為村裏記賬糊口。很快,比弟弟大五歲的姐姐,張清華,便開始在隆回中學教書了,並供弟弟去邵陽讀高中。直至朝鮮戰爭爆發後不久,張拾遺和其他幾位同學從高中直接應征入伍。張拾遺入伍後,改名:張凡。(待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2z9iwbbqnI
網上找到的黃埔軍校六期畢業年口令操練真實錄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