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桂林行 (攝影 2)---蘆笛岩--Music Nocturne

(2008-02-04 22:25:46) 下一個

  蘆笛岩位於桂林市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裏,是一個以遊覽岩洞為主、觀賞山水田園風光為輔的風景名勝區。蘆笛岩洞深240米,遊程500米。洞內有大量奇麓多姿、玲瓏剔透的石筍、石乳、石柱、石幔、石花,琳琅滿目,組成了獅嶺朝霞、紅羅寶帳、盤龍寶塔、原始森林、水晶宮、花果山等景觀,令遊客目不暇接,如同仙境,被譽為“大自然的藝術之宮”。從唐代起,曆代都有遊人蹤跡,現洞內存曆代壁畫77則。自1959年發現並開發後,如今已建有餐廳、茶室、水榭、湖池、曲橋,並設遊船,廣植花木,成為中外遊客遊覽桂林時必至的旅遊熱點。

  蘆笛岩所在的光明山, 從前叫毛毛頭山。原來半山腰隻有一個小洞口, 僅容一人進出, 山坡上又長滿蘆荻草, 並不引起人們的注意。《臨桂縣誌》裏, 記載了光明山, 但是沒有說山腰有岩洞。洞內保存有自唐貞元八年(792年)以來的壁書70餘則, 大部分是用墨筆在洞壁上書寫的題名紀遊。這些壁書表明, 蘆笛岩並非亙古無人知曉。附近的村民, 早就知道這個靈巧之洞, 可是人們長期以來秘而不宣。
“蘆笛岩頭枷鎖破, 桃花源內仙靈唱。”(郭沫若《滿江紅·詠蘆笛岩》)解放以後, 人們生活安定, 用不著避難了, 便道出了蘆笛岩的秘密。1959年, 附近村民提供了岩洞的情況, 經過勘測建設, 於1962年正式開放。因為洞口附近生長著蘆荻草, 據說可以做成笛子, 取名蘆笛岩。
蘆笛岩是一個囊狀的岩洞, 進口與出口相鄰, 進洞處為原來的天然洞口,出洞處是開鑿的人工洞口。洞深240米, 遊程約500米。岩洞是70餘萬年前, 地下水沿著岩石的破碎帶流動溶蝕而形成的。洞中大量的石鍾乳、石筍、石柱、石幔、石花, 是在岩洞形成以後, 含有碳酸鹽類的地下水, 順著岩石裂隙流出, 水份蒸發, 碳酸鹽類沉澱結晶, 逐漸堆積而成, 千態萬狀態, 琳琅滿目。
  蘆笛岩的特點是洞中滴水多, 石鍾乳、石筍、石柱發育成為洞中的填塞物也特別多。遊人進洞, 在林立的石柱縫隙中間轉來轉去, 加上彩色燈光的照耀,如同置身仙境一般。
熊瑾玎《讚蘆笛洞》詩, 作了生動的描寫:桂林岩洞多靈巧, 蘆笛新開巧不同。異彩繽紛今古自, 奇蹤探索忘西東。初臨絕壁懸崖上, 似入瓊樓玉宇中。莫怪吾華常自傲, 世間那有此仙宮。詩人極力讚美蘆笛岩, 將它引為我們中華的驕傲。
  蘆笛岩的景觀, 不僅精致美觀, 而且珠聯壁合。滿洞的石鍾乳、石筍、石柱等等, 好似象牙雕刻, 仿佛黃楊木雕, 美觀異常, 被譽為“大自然藝術之宮”。
  我們遊覽蘆笛岩, 能夠欣賞到許多美妙的景致 。

文字來源
http://www.book-hotel.cn/date/art/74.html

水晶宮是蘆笛岩最著名的景點.  岩洞內光線暗, 一般的鏡頭都拍不好。大光圈的標頭50 mm f1.8的鏡頭到洞裏真是有大有用舞之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