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Vissi d'arte, vissi d'amore (為藝術, 為愛情)

(2006-08-09 22:31:13) 下一個

Vissi d'arte, vissi d'amore (為藝術, 為愛情)


為藝術, 為愛情

Maria Callas

http://fs2.139.com/0/215/besgold_sony/sound/20058323248776.MP3

~ ~

http://www.ziqiang.net/jpa/gj/32.mp3

Instrumental

http://www.ziqiang.net/jpa/gj/31.mp3

星光燦爛

http://music.stedu.net/opern-male/n130.mp3

  關於歌劇《托斯卡》 鬆盛青

  《托斯卡》與《藝術家的生涯》、《蝴蝶夫人》齊名,是普契尼的三大歌劇之一。但《托斯卡》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普契尼的歌劇創作中較為全麵而廣泛的真實主義,也就是現實主義。

  不同於另外兩部歌劇,普契尼的《托斯卡》原本取材於薩多的同名戲劇。早在1889年,普契尼就對薩多的這部戲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懇請他的出版商裏科爾第同薩多洽談《托斯卡》歌劇腳本改編的版權問題,可能由於當時普契尼的名聲還並不是很大,因此這事也就一直沒有了下文。一次,在巴黎與薩多本人的親自交談中,普契尼告訴劇作家,他對這部歌劇的音樂構思已經醞釀成熟,並且說他所要塑造的女主人公托斯卡的形象,將不同於自己以往創作中的任何一個歌劇角色。但傲慢的薩多對此卻不屑一顧,主觀地認為所有女人在戀愛時都屬於同一類型,因而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不想幾年後,事情卻有了一些變化。大約在1893年,裏科爾第與當時名氣不在普契尼之下的作曲家費蘭凱蒂簽下了寫作歌劇《托斯卡》的協約,費蘭凱蒂親赴巴黎與薩多商洽版權問題。巧的是當時威爾第也正在巴黎準備《奧賽羅》的首演,作為薩多的好朋友,他還參加了其中的一次會談。當時已年屆82歲高齡的威爾第也深為《托斯卡》的劇情所感動,尤其是畫家臨刑前告別生命的那一段戲。據說當時威爾第甚至搶過薩多手中的劇本高聲朗讀了這一段。他還多次在其它場合表示,薩多的作品中隻有《托斯卡》可以作為歌劇的素材,如果不是自己年事已高,他一定會親自動手進行改編創作。

  此時的情形與六年前已有所不同,加之《藝術家的生涯》首演的成功,此時的普契尼已躋身於著名歌劇作曲家的行列,而名氣不大的費蘭凱蒂則自動放棄了這份合約,普契尼的心願最終得以實現。

  薩多的戲劇《托斯卡》是一部典型的通俗劇,它選擇藝術、愛情、宗教信仰等一係列要素作為戲劇發展的主線,所以這部戲是最完善的情節戲,舞台角色也都充滿了鮮活的生命力。可以說,薩多的戲劇為後來歌劇腳本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加上普契尼的合作者賈科薩和伊利卡都是著名的腳本作家,一個擅於把情節更為詩意化,另一個則擅於豐富人物的情感細節,所以使得歌劇《托斯卡》的劇情發展更富戲劇性,甚至連薩多本人都認為歌劇腳本比自己的戲劇還要好。

  與當時其它的歌劇相比,《托斯卡》的劇情發展、場景變化、情緒轉換等都更趨自然。這部歌劇之所以能獲得如此高的成就,優秀的劇本是原因之一,但普契尼獨特的音樂戲劇手法則是更為主要的因素。

  在歌劇《托斯卡》裏,普契尼在題材方麵完全擺脫了他在《曼儂·萊斯科》和《藝術家的生涯》中所追求的悲劇的傷感情調,而著力於渲染男女主人公為藝術、為愛情而奮然舍棄一切的情緒。普契尼並不著意刪減、濃縮戲劇的場景,而是借著音樂,使戲劇的情節和結構得到更深層次的展現。例如在第一幕結束時,眾人在教堂準備祈禱的場景中,圖謀不軌的斯卡爾皮亞上場,他為了能抓到政治犯而費盡心機,並利用托斯卡的嫉妒心理,設下一石三鳥之計,這整個過程在歌劇中都一一被呈現出來。第一幕以同時表現人們的宗教虔誠和警察局長斯卡爾皮亞的邪惡的戲劇場景結束,形成了強烈的諷刺性對比,賦予了全劇無比的震撼力。又如第二幕開始時,斯卡爾皮亞有很長的一段獨白,他計劃要托斯卡唱完慶祝奧軍得勝的清唱劇後到他這兒來。為了了解慶功宴進行的情況,他命人打開窗戶,通過宮廷裏傳出的樂聲,從而得知托斯卡的行蹤。同樣,不久之後,斯卡爾皮亞試圖從被捕的畫家卡瓦拉多西口中得知政治犯的藏身之處,也是由幕後傳來的聲音呈現托斯卡正在演唱清唱劇,隨即回到此處。稍後,斯卡爾皮亞又以行經窗外的行刑隊的鼓聲攻破了托斯卡最後的心理防線,逼她就範。這一切都一一顯示了普契尼高超的戲劇表現手法。在《托斯卡》中,普契尼展示出他獨具一格的音樂戲劇語言已發展至相當成熟的水平,音樂內容和劇情進行相互呼應的多層次的設計手法也日臻完善,使之得以同時呈現多層次的劇情發展與多時空的內在與外在的戲劇張力。

  1900年1月14日,歌劇《托斯卡》在意大利羅馬的康斯坦濟劇院首演。當第一幕開始時,關於一些無政府主義者要製造恐怖事件的謠言引起了場內的一陣騷亂,演出被迫停止,但恢複安靜後,演出又重新開始,觀眾用熱情的喝彩接受了這部歌劇。1901年,《托斯卡》首次登上了美國大都會歌劇院的舞台,並創造了一部歌劇連續上演31個演出季的記錄。在歌劇《托斯卡》中有幾段非常著名的詠歎調,這也是許多世界著名歌唱家們的保留曲目,《為藝術、為愛情》就是其中最優秀的一段女高音詠歎調。這是托斯卡假意答應斯卡爾皮亞的條件時所唱的,該唱段的開始是富有激情的宣敘調,表達了她對藝術、愛情和生活的熱愛。轉調後,溫柔深情的旋律又表現了托斯卡對上帝虔誠的祈禱,詠歎調中間部分用一係列的三連音刻畫了托斯卡在警察局長無恥的威逼之下的痛苦心情。《托斯卡》中另一段著名的詠歎調是卡瓦拉多西的《星光燦爛》,這段膾炙人口的男高音詠歎調是他在赴刑場前給托斯卡寫訣別信時所演唱的,表達了他熱愛生命、向往幸福、珍惜愛情的情感和思想,抒發了他悲憤、失望和痛苦的心情,旋律優美抒情,感人肺腑,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總之,普契尼的歌劇《托斯卡》是現今人們最喜愛的,流傳最廣的,也是最易於被人們所接受的偉大歌劇作品之一。

  關於本DVD版本的表演

  本片這個製作中最受關注的明星是女主角托斯卡的扮演者伊娃·馬頓,這位匈牙利女高音歌唱家以演唱理查·施特勞斯和瓦格納的歌劇見長,被譽為是近年來最優秀的瓦格納女高音之一。而自1973年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扮演托斯卡獲得極大成功後,伊娃·馬頓對圖蘭朵公主(《圖蘭朵》)、萊奧諾拉(《遊吟詩人》)等意大利歌劇女主角的精彩詮釋,也贏得了人們的廣泛讚譽。本片中這場激動人心的演出在悉尼掀起了一陣狂熱的風暴,《澳大利亞時報》對伊娃·馬頓所詮釋的托斯卡進行了這樣的描述:“熱情、勇敢、美麗、富有張力,這正是普契尼的這部歌劇中想要表現的東西。”

  在劇中飾演男主角卡瓦拉多西的蘭波托·弗蘭,和飾演斯卡爾皮亞的約翰·肖,也是近年來國際歌劇舞台上倍受關注的歌劇明星。

  指揮本場演出的老一代歌劇指揮名家艾伯托·厄爾蒂則是本片的另一大令人矚目的焦點,他曾師從指揮大師費利克斯·魏因加特納和弗裏茨·布什。自1930年在羅馬首次登台指揮以來,厄爾蒂就是科文特花園、斯卡拉大劇院、拜魯伊特、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等歐美各大歌劇舞台上重要的指揮家,直到1988年,他仍然擔任著羅馬歌劇院的指揮。指揮這場演出時,厄爾蒂已是年逾八旬的耄耋老人,但在指揮台上,他的風采依然不減當年,著實令人驚歎。

普羅西洋經典歌劇係列--《托斯卡》簡介(圖)

~~~~~~~~~~~~~~~~~~~~~~~~~~~~~~~~~~~~~~~~~~~~~~~~~~

托斯卡全劇;卡拉斯(Callas)飾演托斯卡,斯苔芳諾(Stefano)飾演卡瓦拉多西,維克多·德·薩巴塔(Victor de Sabata)指揮米蘭斯卡拉歌劇院樂團和合唱團演出錄製。客觀地說,這是《托斯卡》的最佳版本選擇。當時卡拉斯正值巔峰時期,演唱絲絲入扣,婉轉而優美。薩巴塔是與托斯卡尼尼一道,在20世紀上半葉將斯卡拉歌劇院提升到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元老級指揮家。米蘭斯卡拉歌劇院建立於1778年8月3日,以米蘭大公的妻子斯卡拉王後的名字命名,19世紀的所有意大利傑出作曲家都為斯卡拉歌劇院寫過作品,在整個20世紀中,托斯卡尼尼、薩巴塔、阿巴多等許多著名指揮家都曾執掌劇院的藝術創作。雖然此版本也屬老版本,但其魅力之所在,恐怕非仔細聆聽不能領略其中的奧妙。

敢為的女歌者——普契尼和他的歌劇《托斯卡》
梁 寒

  1998年9月,人們被中國北京的一個世界性的文化活動吸引著、凝聚著—那就是由中國著名電影導演張藝謀執導,由世界著名的歌劇藝術家和意大利佛羅倫薩歌劇院的藝術家們參與,在世界著名指揮家祖賓·梅塔的帶領下,在北京紫禁城太廟,向全世界介紹一個全新演繹的大型實景歌劇《圖蘭朵》。
  人們之所以如此關注這部歌劇在北京的上演,原因很多。但想來是不是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圖蘭朵》是意大利的傑出歌劇作曲家普契尼的代表作之一,藝術水準很高。二是這部歌劇具有非常濃重的中國文化背景,劇情故事本身就荒誕地發生在古代中國。三是由張藝謀這樣一個中國的電影導演來指導這樣一部歌劇。四是在紫禁城實景演出。這樣一來,人們便堅信不移了:一定會有一些不同以往的新東西。演出結束了,這次演出的最大意義何在呢?我想:簡單地說就是,普契尼的《圖蘭朵》增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絕佳的新版本,這個版本將越來越顯示它巨大的文化價值。
  賈科莫·普契尼(Giacomo Puccini)1858年6月22日生於意大利的路卡城(Lucca)。他也是一個在很小的年齡就顯露出極高的音樂天賦的孩子。在家鄉時,他跟隨私人音樂教師安傑羅尼(Ange Loni)學習。後來,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米蘭皇家音樂學院。他在音樂學院的授業恩師,是作有歌劇《歌女焦空妲》(La Gioconda)的意大利作曲家彭奇埃利(Amilcare Ponchielli 1834~1886)。彭奇埃利曾對意大利現代歌劇的教學和具體創作都起到過極大的影響。普契尼原來對交響樂更有興趣,但是,他的老師彭奇埃利認為他更具備歌劇創作的潛質,更應該學習歌劇。將來想做的事恐怕並非自己所長,這次老師的選擇對了。
  普契尼的第一部歌劇是為參加比賽而作的獨幕劇《群妖圍舞》(Le Villi),雖然沒有得獎,卻得到意大利著名詩人、劇作家、作曲家博伊托(Boito,1842~1918)的青睞。這部歌劇於1884年在米蘭上演。1893年上演的歌劇《瑪儂·萊斯科》獲得成功,1896年又推出《藝術家的生涯》(La Boheme又譯《繡花女》)。有趣的是,《藝術家的生涯》開始時並不受歡迎,但很快就以其人物塑造鮮明、感情表現到位、技巧嫻熟而成為一部最流行最受人喜愛的傑作。1904年的《蝴蝶夫人》(Madama Butterfly)開始時也並不像事前想象的那樣成功,但在普契尼將它改編為三幕歌劇後,得到社會的廣泛的推崇,作曲家本人也像一個大英雄一樣,獲得無盡的掌聲和喝彩。1926年普契尼根據戈齊的劇本創作《圖蘭朵》,但是,尚未完成,癌症就奪去了他的生命。後來歌劇《圖蘭朵》的第三幕由意大利作曲家阿爾法諾(Alfano,1876~1954,曾先後擔任波洛尼亞音樂學院、都靈音樂學院院長)出色地續寫完成。
  普契尼一生的歌劇創作,在性格塑造、音樂配器、情感表達、戲劇性衝突和技巧方麵都表現出其他人所少有的才能。他的12部歌劇和其他一些合唱作品,為他奠定了在歌劇發展史上的崇高地位。應當說,他是本世紀意大利最偉大的歌劇作曲家,是威爾第之後的意大利歌劇界的又一高峰。
  普契尼性情多愁善感,但是氣度很大。他的每一部新作問世,總會招致一些人的大肆攻擊,而每當此時,他總是若無其事,上床蒙頭呼呼大睡。
  普契尼和托斯卡尼尼是好朋友,但也時常小有齟齬。一次,普契尼按照意大利家鄉的習慣寄給托斯卡尼尼一個聖誕節麵包,但是剛一寄出就想起不久前才和對方大吵一架,心中後悔,唯恐托斯卡尼尼認為他是以此承認錯誤,又擔心托斯卡尼尼把麵包原封不動地寄回,那將難堪之極。左思右想之下,他急忙跑到電報局,給托斯卡尼尼發去一封電報:
  “我錯寄了聖誕節麵包。”
  很快,普契尼收到了對方的回電:
  “我已將聖誕節麵包誤食盡矣。”
  普契尼會心地大笑起來。
  三幕歌劇《托斯卡》是普契尼在100年前的1900年奉獻給人類的歌劇巨著。《托斯卡》、《藝術家的生涯》(又譯《波西米亞人》《繡花女》)、《蝴蝶夫人》並成為普契尼的三大歌劇。《托斯卡》的劇本是伊利卡和佳科薩根據法國劇作家薩爾都(Sardou)的同名劇本改編而成。劇中講述的是1800年6月發生在意大利羅馬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至真至純的女歌唱家,被包圍在黑暗的政治和警察當中,然而敢作敢為,讓須眉男兒為之感歎流淚。
  全劇在三個和弦的最強音的引導下,第一幕在聖·安德烈大教堂(Sant Andrea Della Valle)展開,政治犯安傑洛蒂(Angelotti男低音)因為參加了建立羅馬共和國的起義運動,事敗入獄,他設法逃出監獄,藏進教堂。在警察總監斯卡爾皮亞(Scarpia 男高音)帶人進入教堂搜捕的時候,正在教堂作畫的畫家卡瓦拉多西(Cavaradossi 男高音)保護了他。卡瓦拉多西的戀人、年輕美麗的歌唱家托斯卡(Tosca 女高音)為愛人的安全擔心,她為愛人祈禱。他們二人在這裏唱了一段愛情二重唱“你不懷念我們的安樂窩嗎?”托斯卡描繪著他們的“溫暖的愛情常在的小天地”。警察總監似乎已經嗅到了些什麽,他暗自唱到:
  “托斯卡,成功了!
  這回你的心裏就要有我斯卡爾皮亞了。”
  第二幕,法內賽宮,正在餐桌前吃晚飯的警察總監斯卡爾皮亞讓人把托斯卡招來,同時他開始提審托斯卡的愛人。托斯卡來到,向斯卡爾皮亞求情。斯卡爾皮亞早生惡念,他逼迫托斯卡委身於他,才肯容情。托斯卡茫然不知所措,她唱了那首著名的詠歎調:
  “我從未輕易傷害過任何生靈,
  一切的一切都隻為藝術、也為愛情,
  啊,我上天的父啊,
  你為何卻把我拋棄!”
  這是近現代意大利歌劇中最優美的詠歎調之一。
  托斯卡萬般無奈之下,隻好先答應下來。警察總監斯卡爾皮亞答應在行刑時用虛彈,往文書上簽字以後,他手持文書,走向托斯卡,張開雙臂要擁抱她。他心中狂喜:
  “托斯卡啊,你終於也屬於我了!”
  托斯卡忍無可忍,拿起餐刀,直刺斯卡爾皮亞的胸膛。他踉蹌倒地,發出哀鳴:
  “啊,這就是托斯卡的親吻!”
  第三幕,聖·安傑羅城堡的一座平台,刑場。行刑的隊伍押著卡瓦爾多西走上台階,他被告知“你還有一個小時的時間了”。經過懇請,他得到允許給托斯卡寫一封信,他開始沉浸於對托斯卡的回憶之中,唱出一段極其優美的詠歎調“星光燦爛(E luce van le stelle)”。這時,托斯卡在暗淡的神秘的光線中來到平台上,她百感交集,讓卡瓦爾多西看了文書。卡瓦爾多西緊緊地握著托斯卡的手,唱到:“啊,這雙溫柔而純潔的手。”她告訴他一定要經過一個假的行刑,槍響後他必須倒下,一直到她去叫他時才能起來。他們共同唱著“死的痛苦”(Amaro sol perte mera ilmorie)當行刑結束後,托斯卡上前道:“現在你起來吧。”
  可是,她再也不能將愛人喚醒——警察總監用文書作幌子,欺騙了她。這是真的行刑!正在這時,警察們發現斯卡爾皮亞被殺死,他們開始追捕托斯卡。托斯卡告別躺在地上的愛人的身體,登上城堡的高處,飛身躍下而自盡……
  20世紀初的1900年1月14日晚,羅馬康斯坦奇歌劇院,《托斯卡》在這裏首演,大獲成功。此後這部戲一直常演不衰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托斯卡》與中國有著不解之緣。劇中的忠實於藝術愛情、心地善良而又剛毅果敢的女歌唱家形象深深地印在人們的腦海裏。五四運動以後,我國的文藝團體曾將歌劇《托斯卡》改編為話劇《熱血》在中國上演。“一二·九”運動以後,上海新華影片公司拍攝的影片《夜半歌聲》中,也出現了《熱血》的鏡頭:一位中國藝術家正在痛斥意大利軍隊侵犯阿比西尼亞和西班牙的強盜行徑,情緒昂奮地唱著《夜半歌聲》的主題歌(田漢作詞、冼星海譜曲),以表達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強烈憤慨:
  “誰願意做奴隸?
  誰願意做馬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