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
文:許宏
二裏頭,本是一個地處中原腹地洛陽平原的普通村莊的名字。和中國千千萬萬個村落名一樣,她樸素得不能再樸素。但就在她的身後,在綠油油的麥田下,卻隱藏著3000多年前華夏民族的一段輝煌的曆史,這段曆史也被其後人遺忘了3000多年,直到50年前她進入了考古工作者的視野,才從此躋身於中華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的殿堂。我們也由此知道,在數千年華夏史前文化積澱的基礎上,這裏產生了最早的“中國”。
什麽是“中國”?
做學問最講究概念的準確。要講清楚最早的“中國”是怎麽來的,先要與大家一起梳理一下“中國”一詞的來龍去脈。
在古代中國,“國”字的含義是“城”或“邦”。從字形上可以看出,一個邦國是以都城為中心而與四域的農村結合在一起的,它又是以都城的存在為標誌的。“中國”即“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中國”一詞出現後,僅在古代中國就衍生出多種含義,如王國都城及京畿地區、中原地區、國內或內地、諸夏族居地乃至華夏國家等。“中國”成為具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正式名稱,始於“中華民國”,是它的簡稱,英文為CHINA;現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
金文中的“國”字
在金文(青銅器銘文)中,“國”字的原始字形作“戈”加“口”即或字。其中,戈是聲符,也兼有執戈守城之意,口表示城邑。到了春秋時期,四周又被加上了外廓,表示國之疆界。最初的“國”並沒有明確的疆界,最早的“國”字也忠實地記錄了這一特征。
其中,最接近“中國”一詞本來意義的是“王國都城及京畿地區”,那裏是王權國家的權力中心之所在,已形成具有向心力和輻射性的強勢文化“磁場”。其地理位置居中,有地利之便,因此又稱為“國中”、“土中”或“中原”。從這個意義講,“中國”的出現與東亞大陸最早的王權國家(或王朝)的形成是同步的。
圖:崛起於中原地區的三代王朝
應當指出的是,早期國家在空間上是由若幹“點”組成的,這些不同等級的聚居點以中心城市為中心形成統治網絡,現代觀念中劃定邊境線的國界的概念,那時還不存在。最早的“中國”也僅是指在群雄競起的過程中興起的王國都城,以及以都城為中心的社會政治實體所處的地域,尤其是它的中心區域。其後,隨著東亞大陸由王國時代進入帝國時代,隨著曆代王朝政治版圖的擴大,“中國”一詞作為地域、文化和政治疆域概念,它的內涵也經曆了不斷擴大和變化的過程。同時,它的由來也逐漸不為人知,人們往往知“中國”而不知最早的“中國”在何處,它是如何崛起的,又有過怎樣的輝煌。
看看文獻怎麽說
由上述分析可知,最早的“中國”應當就是最早的王朝都城和它附近的京畿地區。在古典文獻中,“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於東周時期成書的《尚書》和《詩經》等書中。《尚書?梓材》是周公教導他的弟弟康叔如何治理殷商故地的訓告之詞。其中“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意即皇天將中國的土地與人民交給周的先王治理。這裏的“中國”應指關中至河洛一帶的中原地區。而《詩?大雅?民勞》中“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惠此京師,以綏四國”的“中國”則與“京師”同意。殷墟甲骨文中也有“中商”、“大邑商”、“天邑商”等帶有文化本位色彩的、對本朝王都的自稱,其含義應與西周時代的“中國”相當。
文獻中記載的最早的王朝是夏商周三代王朝,它們分布的核心區域不超出以黃河中遊為中心的中原地區,這一帶也就是最早的“中國”。
西周金文把最早的“中國”指向洛陽盆地
在出土文物中,“中國”一詞最早見於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的銘文。這一國寶級的重器1963年出土於陝西寶雞。長達122字的銘文講到周武王在滅商之後就有營建東都的重大決策,曾祭告上天說:“餘其宅茲中國,自之薛(乂)民”,意欲建都於天下的中心,從這裏統治人民。這篇銘文把“中國”的最早地望確指為洛邑所在的洛陽盆地及以其為中心的中原地區。《史記?周本紀》在記述這段曆史時,也引用周公的話,認為洛陽盆地為“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裏均”。
國寶“何尊”
何尊銘文中的“宅茲中國”
銘文記載了周初成王開始營建東都洛邑時,在一次祭典上對宗室子弟宣布的誥命。這是最早出現“中國”字樣的出土文獻。
為西周王朝所青睞,被認為是“天下之中”而營建東都的洛陽盆地,在長達2000餘年的時間裏,先後有十餘個王朝建都於此。司馬遷的《史記》中即有“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的記載(《史記?封禪書》);其後,又有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等朝代在此營建都邑。這在世界文明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其中,二裏頭遺址就是洛陽盆地這一最早的“中國”區域內的最早的一座大型都邑。
洛陽古代都城形勢圖
今天,在東西綿延30多公裏的盆地中心部,由西向東排列著東周王城、隋唐洛陽城、漢魏洛陽城、二裏頭遺址、偃師商城等五大都城遺址,被譽為華夏文明腹心地區的五顆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