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經朋友指點,我終於找到地方下載了惦記了十二年的動畫片聖鬥士星矢。高考的那年夏天,電視裏在放聖鬥士,我看得如醉如癡。但剛到紫龍自殘雙眼打敗梅麗莎魔鏡時,就要開學了,我坐著火車告別故鄉。學校宿舍沒有電視,我與聖鬥士們一別便是若幹年。
今年初,美國的 Cartoon Network 居然又放起了聖鬥士。坐在電視機前,我心中的興奮不減當年。可過了不久,也差不多是放到相同的地方,Cartoon Network 又將它換下,大概是裏麵的打鬥太過血腥,對美國的花骨朵們的健康成長不利吧。我鬱悶無比,心想是不是又要等上十二年?幸虧這位空大俠,如今終於過足了癮,熬了三個星期的夜把這一百多集突擊看完,了結了少年時的一個心願。
想來很多同齡人都曾深深為聖鬥士美侖美奐的聖衣,縱橫無涯的想象和引人入勝的希臘神話背景而沉醉。然而印象最深的還是貫穿整個故事被極力渲染的戰鬥精神。守護雅典娜的青銅聖鬥士,憑著不屈的信念,—次次從自已的血泊裏站起來,最終打倒級別與實力都遠勝於自已的黃金和白銀聖鬥士。記得當年一時間小孩打架都常常振臂高呼一聲:“燃燒吧,我的小宇宙!”
己到而立之年的我已不太相信精神力量能象階級鬥爭似的一抓就靈,但初看聖鬥士時卻正血氣方剛,對此深信不疑。在隨後大學四年裏,勇往直前的我多有頭破血流的時候,但也偶能做成一些今天恐怕沒有膽子去做的事。或許人的成長,本來就是在銳氣和穩健中尋找平衡點的過程。
曾有說法,聖鬥士中過份強調憑著意誌的作用來以弱勝強,這是在宜揚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甚至是軍國主義。對此我不敢苟同。試想星矢紫龍他們對手實力不濟,三拳兩腳便被放倒,那拍這麽一百多集誰看得下去啊?金庸的小說看著過癮,不也是因為主人公和他遇上的敵人越來越強嗎?
其實從聖鬥士整個故事框架來看,它的中心思想更接近西方的自由主義。海王篇裏,海神劫持雅典娜,並發大水淹沒陸地。他的理由是世人貪婪汙濁相互殘殺,因此需要他來清理統治,拯救並建立一個純潔的世界。怎麽樣,聽著也有道理啊?可當年的希特勒和波爾波特不也是這麽說這麽做的嗎?且不說他們最後都失敗了,在他們實現理想的過程中,有多少無辜的人付出慘重的代價,而具有強烈道德優越感的海神們則試圖讓人相信這都是必要的犧牲。整個係列中,向雅典娜下手的教皇,北歐女神和冥王,都有與此相似可以自圓其說的大道理,而聖鬥士們卻不吃這一套,為保護人類無怨無悔,最終取得勝利。軟弱,自私的畢竟是人類的天性,若是要把自己定義的“崇高”強加於他人,畢竟是行不通的。
海王篇中的一個劇情集中的說明了這一點。冰河當聖鬥士,為的不過是能得見到被冰層封在深海下的媽媽,而他的同們師兄則一開始便是滿腦子維護正義,驅逐邪惡的理想。然而二人走到最後,冰河成了真正的英雄,而他的師兄卻成了海王的幫凶。
再聊聊輕鬆點的話題。“聖鬥士”一詞,小日本翻譯成英文時寫作"saint"。然而這個詞一般的意思是“聖徒”或“聖人”,尤指基督教中的聖徒,如聖.彼得,聖.保羅等。而被稱作saint的,給人印象卻往往是虔誠儒雅之輩,很難與星矢,一輝這些勇猛的形象聯係在一起。或許正因如此,在美國 Cartoon Netword 放映時,片名譯作"Zodiac Knights(星座騎士)"。我認為這個翻譯更加貼切,因為聖鬥士們的作為,很有點象中世紀的貴族騎士,以戰鬥為己任,幫助弱小,尊重女性。
另外,美國版和日語版的台詞的差異也很有意思,很是反映了兩國人性格上的區別。看看好萊烏的片子就會知道,最危急的情況下,美國人都會想法幽默一下。有一集中,星矢身負重傷,懷中還抱著昏迷不醒的雅典娜,受到兩個白銀聖鬥士的追殺,被逼到了懸崖邊。他堪堪避過烏鴉座聖鬥士的致命一踢,而後者卻用力過猛摔下懸崖,星矢還不忘貧一句嘴:“Hah, you missed me!” 冰河被第人打得飛出十多丈,直砸在石頭上,慢慢倒下時還在念叨:"Oh, that hurts!"此類細節在英文版裏比比皆是,日文版裏卻很難見到。
已經拍成動畫篇的聖鬥士係列一共四部,<十二宮篇>,<北歐篇>,<海界篇>和<冥王十二宮>。其中,<十二宮篇>我92年便看過,<北歐篇>,<海界篇>想來也是差不多時候拍的,裏麵所采用的技術都差不多,想是以手工為主的。但到了<冥王十二宮>,技術上已大有長進,其中希臘聖殿和雅典娜塑像都是采用的CG所作出的三維模型,十分逼真,而且整個動畫的效果也原非前三部所能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