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梁漱溟跟毛主席的著名爭論和知識青年上山下鄉

(2012-05-09 18:51:40) 下一個

梁漱溟跟毛主席的著名爭論和知識青年上山下鄉

莊冬

這是我的一個老帖子,整理一下重貼一次。

其實呢,梁漱溟和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其實沒有什麽直接關係。

但是,梁漱溟這個解放後敢於和毛主席在公開場合分庭抗禮的被譽為“中國最後一個大儒”的人有一次與毛主席的被人們津津樂道的著名爭論,那次爭論的內容卻是跟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有直接關係的。我來給大家慢慢道來。

雖然,人們津津樂道梁漱溟跟毛主席的那次著名爭論,可是,人們卻往往不注意他們爭論的內容,卻隻注意毛主席說有沒有“雅量”的問題。梁漱溟對他跟毛主席的那次爭論有一個詳細的回憶,網上還可以找到他的手稿呢!大家可以去查查看。

梁漱溟和毛主席爭論的主要焦點是梁漱溟說的這一條:“還有其三,是我想著重點說出的。那就是農民問題或鄉村問題,過去中國將近三十年的革命中,中共都是依靠農民而以鄉村為根據地的。但自進入城市之後,工作重點轉移於城市,從農民成長起來的幹部亦都轉入城市,鄉村便不免空虛。特別是近幾年來,城裏的工人生活提高得快,而鄉村的農民生活卻依然很苦,所以各地鄉下人都往城裏(包括北京)跑,城裏不能容,又趕他們回去,形成矛盾。有人說,如今工人的生活在九天,農民的生活在九地,有“九天九地”之差,這話值得引起注意。我們的建國運動如果忽略或遺漏了中國人民的大多數──農民,那是不相宜的。尤其中共之成為領導黨,主要亦在過去依靠了農民,今天要是忽略了他們,人家會說你們進了城,嫌棄他們了。這一問題,望政府重視。”

毛主席即席講話:“有人不同意我們的總路線,認為農民生活太苦,要求照顧農民。這大概是孔孟之徒施仁政的意思吧。然須知有大仁政小仁政者,照顧農民是小仁政,發展重工業,打美帝是大仁政。施小仁政而不施大仁政,便是幫助了美國人。有人竟班門弄斧,似乎我們共產黨搞了幾十年農民運動,還不了解農民?笑話!我們今天的政權基礎,工人農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這一基礎是不容分裂,不容破壞的!”

這裏我就不討論這個“總路線”裏包括很多的內容了,其中就有一些人們恨之入骨的“大躍進”。但是,事實是很多人,特別城裏人,是從這個“總路線”裏得到了好處滴。

大家知道中國是一個農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要發展工業,發展工業就需要工人就必須發展城市,發展城市就需要擴大城市人口,而城市人口得來源隻有農村。

曆史上世界各國發展工業時的城市人口,也就是工人,的來源是破了產的農民,其實是逼迫農民破產,而破了產的農民不得不進城成為工人的。因為,工業化初期時的城市生活並不像現在這樣比農村的生活好,那時候的工人的工作非常苦,比如說沒有八小時工作日,也沒有福利和假期等等等等,因此當時的農民是不願意進城當工人的。

中共的發展工業或者叫發展城市的做法不是逼迫農民破產,而是像梁漱溟說的“城裏的工人生活提高得快,而鄉村的農民生活卻依然很苦,所以各地鄉下人都往城裏(包括北京)跑”,因此,可以說中共的發展工業人口的方法不是逼迫農民破產,而是人為的製造了“城鄉差別”,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城市和鄉村之間的剪刀差,效果就是用“城鄉差別”吸引農村人進城當工人,而且是用“九天九地”之差的“城鄉差別”來吸引農村人進城當工人。

在毛主席的這個“城鄉差別”或者叫剪刀差之下得利的是城裏人,而吃虧的是農村人。為此,梁漱溟指出“有人說,如今工人的生活在九天,農民的生活在九地,有“九天九地”之差,這話值得引起注意。”顯然,毛主席不僅沒有同意這個說法,還給予了梁漱溟嚴厲的批評,而且似乎從此看不上他的學問了。

如果,大家不像毛主席那樣看不上梁漱溟的學問,也就是說大家看得上梁漱溟的學問,因此,既然他向毛主席提出了“城裏的工人生活提高得快,而鄉村的農民生活卻依然很苦,所以各地鄉下人都往城裏(包括北京)跑”的問題,並且強調說“有人說,如今工人的生活在九天,農民的生活在九地,有“九天九地”之差,這話值得引起注意。”所以,我們可以認為梁漱溟相信這個問題是可以解決的,或者說至少也是可以減輕的,否則以他的學問應該就不一定會專門跟毛主席提,自然也就更不會跟毛主席爭論了,以至於梁漱溟後來也檢討自己當時的態度不太好。

因此,大家是否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毛主席同意了“如今工人的生活在九天,農民的生活在九地,有“九天九地”之差”這個說法,並且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城裏的工人生活提高得快,而鄉村的農民生活卻依然很苦,所以各地鄉下人都往城裏(包括北京)跑”的問題,那麽就會有措施來減小這個“九天九地”之差吧?那麽,這樣一來,城裏人的生活就有可能會不如以前那麽好了,準確地說就是城裏人的生活就不會比農村人的生活好那麽多了。

所以,由於事實是毛主席不僅沒有同意“如今工人的生活在九天,農民的生活在九地,有“九天九地”之差”這個說法,而且給予了嚴厲的批評。因此,是不是可以認為正是因為毛主席沒有同意這個說法,城裏人相對農村人的“九天九地”之差生活水平差距得以保持了下來了呢?

反過來,如果毛主席聽了梁漱溟的,那麽城裏人相對農村人的“九天九地”之差生活水平差距就會有可能變成“八天八地”之差,“二天二地”,甚至“一天一地”之差,或者就“零天零地”之差沒有差別了呢?

順便說一句,人們熟知的彭德懷的“為民請命”也是跟梁漱溟一樣其實是“為農民請命”。

因此,在中國人這個大家庭裏,城裏人是不是應該為了他們的相對農村人的“九天九地”之差生活水平而感謝毛主席呢?農村人是不是應該為了他們的相對城裏人的“九天九地”之差生活水平而怨恨毛主席呢?

同時,在中國人這個大家庭裏,城裏人是不是應該為了他們的相對農村人的“九天九地”之差生活水平怨恨梁漱溟呢?農村人是不是應該為了他們的相對城裏人的“九天九地”之差生活水平而感謝梁漱溟呢?

滑稽可笑的現實是有知識的城裏人怨恨毛主席,感謝梁漱溟!

當然啦,今天中國的工業基礎是當年的城裏人的直接勞動貢獻打下的,雖然是在農村人的支持下。必須承認,中國城裏人在短時期裏為一個千年的農業國向工業化轉化是作出了史無前例的成就的。

但是,有得必有失,有一利必又一弊。“如今工人的生活在九天,農民的生活在九地,有“九天九地”之差”這個說法顯然有相當的刺激性,後來梁漱溟也檢討了當時自己的態度不太好。但是梁漱溟畢竟不是等閑之輩,他用了這麽個有刺激性的說法還是應該有他的道理的,因為生活水平的差別往往會造成一些人的高人一等的感覺,這一點在後來的城裏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中就強烈地表現了出來。

為什麽城裏的知識青年不願意上山下鄉呢?那還不是因為城裏的生活比農村好嗎?而且還不僅是好,事實上是好很多。用前麵梁漱溟提到的說法就是城裏生活相對農村生活有“九天九地”之差!因此,城裏的知識青年當然是不願意上山下鄉的了。

當然啦,這些城裏的知識青年就不管農村人是不是該生活在農村。他們也不會想到農村人是不是該跟他們一樣跟政府鬧事要公平。他們也不會想到農村人的人數和力量都比他們大的多得多。

自然就更不用說這些城裏的知識青年是不會想到他們的相對農村人的“九天九地”之差生活水平是梁漱溟認為不妥還跟毛主席爭論,是毛主席擔待了“沒有雅量”的惡名給城裏人保護了下來的啦。大家看看這些城裏人是不是得了好處不僅不感謝毛主席的提高城裏的工人生活的政策,而且還不是吃了虧而是好處少了一些就恨毛主席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政策呢?

不管那個爭論究竟是誰是誰非,反正梁漱溟和毛主席的爭論還有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這一切都已經是幾十年前的曆史了。事實是城裏人在梁漱溟和毛主席的爭論中得到了好處而農村人吃了虧同時毛主席擔待了惡名,後來他們在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中跟農村人生活了幾年的時間裏損失了一部分他們在梁漱溟和毛主席的爭論中得到了的好處。

有一點知識的人們,有一點思想的人們,講一點道理的人們,你們到底應該感謝誰?你們到底應該恨誰呢?

有一點知識的人們,有一點思想的人們,講一點道理的人們,如果你們是城裏人的話,城裏人相當於農村人的“九天九地”之差的好生活是毛主席擔待了惡名為城裏人保護下來的,你們到底應該感謝誰?你們到底應該恨誰呢?

有一點知識的人們,有一點思想的人們,講一點道理的人們,如果你們是農村人的話,你們到底應該感謝誰?你們到底應該恨誰呢?

當然了,如果毛主席聽了梁漱溟的,那麽城裏人相對農村人的“九天九地”之差生活水平差距就會有可能變成“八天八地”之差,“二天二地”,甚至“一天一地”之差,或者就“零天零地”之差沒有差別了,可是,如果這樣的事情當真發生了,那麽,用來吸引農村人進城當工人的“城鄉差別”就沒有當年那麽大的吸引力了,中國發展工業需要的城市人口還能有嗎?

也許呢,“九天九地”之差是太大了,也許呢,“六天六地”之差就可以了,也許呢,“五天五地”之差則恰到好處。

可是,這,有實際的操作性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