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轉貼]兒童智力智力發展規律

(2012-03-03 08:53:26) 下一個
- 7歲以前這種兒童的語言發展,不要急於開發兒童的識字和算數能力。
- 7-11歲提前灌輸係統,抽象知識刺激左腦有可能導致右腦發育不充分飽滿。
- 右腦不是靠學習,而是靠刺激,任何知識需要有未分類的方式去引進才能保障右腦飽滿地成長
- 產生神經症的不是沒有理性,而是右腦感覺事件能力不夠,左腦理性理解事件的能力過強。
- 15歲以後是左腦的高速發展期(推數學家長們還是等15歲以後吧)

兒童智力智力發展規律

  3~7歲是右腦高度發展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兒童所有的行為都是學習,包括他的遊戲。在心理發展方麵,我們一直主張孩子應以遊戲為主導的方式學習,而不是以坐著板凳規規矩矩的方式學習。但是,千萬不要在孩子7歲以前過度刺激他的文字能力,我們的言語在提前,過去我們以為2歲半是言語發展的高峰期,鼓勵孩子說話,但是不一定要鼓勵他認字,這是現代對兒童智力發展的觀念。認字是什麽?我們給孩子講這是花、蘋果之類的語言信息,當孩子沒有一個中間的思維過程替代物“文字”時,他的思維過程是以實體方式、以圖形方式完成的。比如說我們談到蘋果,孩子對蘋果的理解沒有“apple”這個中間物,他可以直接演繹到蘋果的本體、圖形的個體化。當兒童學會英文字母時,他的大腦不再反應蘋果這個物體,隻是反應apple這些字母,對字母的反應是幾個細胞就可以了,而對蘋果的反應要幾十個細胞來完成。以右腦發展為主導的階段時,7歲以前言語會刺激左腦發展,言語在左腦區域,是人類文化、人類科學、智力發展的產物。為什麽左腦發展遲?因為它的細胞比較新,心髒細胞有幾十億年,左腦皮層細胞發展隻有幾千萬年,人類從原始人到現代人隻有幾千萬年,右腦的細胞比左腦古老是因為很多動物有右腦的神經結構。在這段時間,可以發展言語,但是盡量不要發展文字。

  孩子什麽時候接觸文字呢?在7歲以後。此時他的左腦開始發育,7~11歲是左右腦共同發展期,這時候右腦越來越飽滿,左腦開始欣欣向榮,他可以認識大量的文字並將其歸類,7歲以後的孩子遵守規則變容易了,但讓7歲以前的孩子做到這點很難。在左腦沒有形成的時候,用理性科學教導孩子是困難的。孩子11~15歲時右腦幾乎發展飽滿,右腦的發展特征和左腦不同,右腦發展不能用分類、係統、完整的文化去刺激,要用散亂的、片斷的、零散的、邊緣化的、非中心的、非係統的方式去刺激。右腦不是學習而是刺激,任何知識需要有未分類的方式去引進才能保障右腦飽滿地成長,左腦是我們人類進行分類或者進行歸納抽象的大囊。

  現在有一種觀念認為,過早刺激左腦可能會使右腦不能飽滿發展,從心理學講,真正讓人類痛苦,產生神經症的不是我們沒有理性,而是我們理性過強,用右腦感覺事件能力不夠,左腦用理性的方式理解事件的能力過強。為什麽那麽多人有壓力和痛苦?這來源於右腦和左腦的發展不夠匹配,右腦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機會,我們過早地刺激了左腦的發展,我們教給兒童的文化是成型的,像老爺爺講故事要從頭到尾,這個從頭講到尾就需要左腦來理解,但是如果是一個片斷、零散的講授,右腦就可以勝任,不需要左腦過早開發。人類的科學是以左腦為主來發展的,但是人類的生活,人類的幸福感、自尊、人類在現實生活中的自足和社交都是靠右腦來完成的,不是靠左腦。心理學恰好是研究人類右腦出了什麽錯誤,很多人因為學習不好自殺,很多人娶不到太太、生活不幸福,為什麽?因為他沒有形成和人類打交道的能力,他的右腦沒有形成飽滿狀態。

  15歲以後是左腦的高速發展期。這個時期每個人都喜歡模型,喜歡推理,孩子學數學、物理學變得非常輕鬆。為什麽在中學有物理學,是因為兒童已經受到大量存在的物理現象的飽滿刺激,可以開始歸納、分類和邏輯理解了。如果一個孩子隻待在家裏或者一個相對狹小的生活環境裏,學習物理學就會更困難。舉個例子,從小喜歡看星星、觀星象的孩子長大後學習天體物理學就輕鬆快樂很多。要讓孩子在中學階段能夠愉悅地學習,關鍵就是在15歲以前讓他能夠有廣泛的興趣愛好,並能在自己的興趣引導下做一些工作。

  我個人認為整個小學不是為了獲取知識,隻是為了讓孩子喜歡學習、習慣學校環境,以及增進在同齡群體中的相處能力。把學習當成一種愉悅和喜好是這個時期家長特別要在意的,如果從小在學習中得不到快樂,那麽學習的動力會變得很弱。中學其實也不是獲取知識的階段,而是孩子如何建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的時候,整個6年中學,孩子都要在現存的、一致性、簡單的教育方式中發展一套自我適應和獲益的獨立學習方式,有了這樣的學習方式孩子才會終生受益,讀不讀大學孩子都會成為一個擁有豐富知識的人。大學才是孩子真正獲取知識係統的時候,有了學習的愉悅感,有了獨有的有效學習方法,那麽在大學這樣一個擁有知名教授、圖書館、研究氛圍、精英人才的地方,孩子會迅速成為一個知識性的人才。

  所以,小學生的家長要關注孩子的學習感受,不要那麽強調成績,中學生的家長要關注孩子如何習得有效的學習方法並增進效率,不要太在意孩子在班上的成績排名是比較好的做法。不要擔心孩子會因此學習不好,強調成績和學習內容是老師和學校的工作,家長要成為一種現存教育不足或缺陷的補償係統,學校不關注的家長就要關注,這樣孩子在學習的壓力下不至於產生厭學的心理。

  16歲以後人類的智力結構差不多形成了,高中生多半顯現出自己的學習特色,無一例外,隻有會學習的孩子才能進入好的高中,也隻有能在學習中感覺良好的孩子才可能會學習。家長有時要用這樣的思維思考:如果你不是一個在知識獲取上成功的人,那麽你越起勁地教育孩子結果越糟,他隻會越來越像你。把學習的責任交還給自己的孩子,可能才是家長最聰明的做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