呱呱隨筆

工學碩士, 微軟認證係統工程師, 前中國科學院高級工程師. 推薦博文: 1.初到加國 3.找工雜談 16.加國四年闖蕩雜談 19.無知無畏下海記 20.加國華人移民現狀之另類思考 30.回國,回憶,回流
個人資料
呱呱隨筆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汽車無人駕駛就是扯蛋 – 由埃塞俄比亞飛機航空災難說開去

(2019-03-13 17:08:21) 下一個

2019年3月10日,埃塞俄比亞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37 MAX8客機在飛往肯尼亞途中墜毀, 機上149名乘客和8名機組成員全員遇難,其中包括8名中國乘客。這是半年內第二架該型號的波音客機墜毀。2018年10月29日,印尼獅航一架波音737 MAX8客機失事,造成189人遇難。時隔不到5個月,兩起引發重大空難的飛機均為波音737MAX 8,外界紛紛質疑這種機型的安全性。隨後,有文章分析了可能導致此機型發生空難的原因,並稱兩次空難原因“相似”,可能與飛機軟件設計缺陷有關。

由此我想到了目前世界上火熱的汽車無人駕駛研究及實用化領域。我認為汽車無人駕駛就是扯蛋,主要是安全得不到保證,有如下問題值得考慮:

1.自動控製軟件設計可能存在缺陷,不可能麵麵俱到。地麵環境比天上複雜多了,並且突發狀況非常多。

2.傳感器的靈敏度及可靠性不能應付複雜環境。拿汽車上的眾多攝像傳感器與人眼做對比。當遇到霧,雨,雪,灰塵時,傳感器的精確性會大打折扣。人眼的最大特點是它的外麵有一個靈活無比,開合自如的眼皮,它能保護眼睛;還有人眼分泌出來的眼淚,它可以清洗眼球,讓眼睛永遠在幹淨無塵環境下工作;再就是人眼受人的大腦控製,會根據環境變化來調整,這保證了我們的眼睛在絕大數情況下都可以正常工作。上帝給我們人眼的這種完美設計是任何人工傳感器都不能媲美的,目前的傳感器一般都是非智能的,隻機械接受信號,我估計要造出類似人眼這種高智能的仿真傳感器幾乎是不可能的。我的Honda 2018 CRV汽車配有一個倒車後視攝像頭,,它裝在汽車尾部外麵,經常蒙上灰塵,我要經常對著它哈氣然後用手直接擦拭它,這樣這個倒車攝像頭才看得清楚。我對電腦電器懂一些,知道如何維護這個攝像頭,那些不懂的人開這個車,如果攝像頭蒙上了灰塵,倒車時繼續依靠這個攝像頭,你說危險不危險呢?

3.汽車的電子控製及機械係統也會常常出故障,如何能保證汽車處於正常的受控工作狀態?要知道飛機是要有規律性的檢查及維護的。目前一般人對汽車的保養維護意識都不高,那些電子監控係統出了故障提示都不知道咋回事。我就有一次接到在高速上開車的女兒打電話給我說一個汽車報警燈亮了,是啥意思?我也要馬上開電腦上google查,查到了馬上回複她。

4.最大的問題是一般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你如何敢把汽車的駕駛權利給出去,讓汽車自動駕駛?估計即使無人駕駛能真正上路,開無人駕駛汽車的人得有大心髒,可是其他開普通汽車的人沒有大心髒來承受交通中的更多事故危險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2)
評論
Zucker 回複 悄悄話 說的很對,再好的傳感器也比不上人眼,我車上盲點傳感器一到下雪天和其後幾天都不能正常工作,如果是自動駕駛還了得!
飄蕩粒子 回複 悄悄話 人眼這完美設計,還有一個特點 - 司機犯困時會眼皮會蓋住眼球。
另外,多少人腦智商低於100的人在開車。
哈哈
CastlePines 回複 悄悄話 非常同意. 汽車,飛機安全人命關天,豈能讓電器和軟件做主. 況且軟件bug多多就太不靠譜了. 還是人自己掌控好.
半島人 回複 悄悄話 無知者無畏。

汽車剛發明的時候還沒有馬跑的快。飛機剛發明的時候就是玩命。
越王 回複 悄悄話 "如果攝像頭蒙上了灰塵",不是“對電腦電器懂一些”的人大概也知道如何去做。
回複 悄悄話 樓主,吃飯噎死的人很多啊,要不以後不要吃了?
覓音 回複 悄悄話 手動自動各有利弊。人不能取代機器,機器不能取代人。
portfolio 回複 悄悄話 當今社會,商業忽悠到處可見。
braker999 回複 悄悄話 "工學碩士, 微軟認證係統工程師, 中國科學院高級工程師" 哈哈哈
westshore 回複 悄悄話 長途貨車無人駕駛現在已經是現實了,已經進入商業使用。
狐鵠 回複 悄悄話 看看坐飛機的人有多少,當初飛機剛出現的時候大家都想誰敢坐這玩意上天,不摔死才怪呢,現在呢都在天上飛呢,就算掉了很多飛機,但又有什麽影響呢? 都在做飛機漫天飛。波音掉了兩架飛機,暫時都不坐波音8了,但很快就過去了,大家也很快就忘掉了。該飛還得飛。 智能自動駕駛一旦技術成熟,肯定沒人會坐人開的車的,因為人隻有在自動駕駛汽車裏才像主人。現在是誰開車誰是大爺,開心不開心都是司機說了算,即便老板的司機那也是大爺,老板在車起動的那一刻就把司機當爹了。
Fisherman8 回複 悄悄話 人為操作失誤車禍率和人工智能失誤車禍率比較一下就知道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