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留學德國的閑事一二

(2012-05-08 08:04:17) 下一個

        每天上班坐在車上是我深切感受書卷,時事, 音樂和人情的時刻。常常也會沉入美好往事的回憶中。

        昨天收到一個朋友的來信,他被公司派到上海工作。可能有中國團來,問我是否能替他找到合適的翻譯。我想了一下,竟然覺得好像真沒有可推薦的。不是沒有好翻譯,而是我生活圈子裏的中國人現在真得不多了。有的也都有職業在身。思緒一跳躍,將我帶到了20多年前初到德國的情形。那時整個慕尼黑的中國人加起來大概都不到800個。而留學生和學者一共才幾百個,互相即使不是直接認識,也都麵熟或耳聞。慕尼黑有個Haus 福 – 福屋,是天主教會30年代給亞非學生建的宿舍。到了90年代初,就都被中國人占滿了,大陸的和台灣的各半。那年代,中國人到哪,都帶著階級鬥爭的火藥味。這個福屋裏,聽說還有共產黨和國民黨的黨支部。聽了覺得可笑,但也感覺縮短了和家鄉的距離感。當時出國留學的幾乎都是拿獎學金的。德國大學當時又不要學費,獎學金夠吃夠用,也夠回家路費的。很多人不知不覺在很優越的環境裏慢慢喪失了求學的上進心,以致荒廢學業的也不少。但中國人學業成功率依然是外國人中最高的。

         第一代留學生的笑話也不少。給我影響最深的就是英國公園野鴨的故事。慕尼黑城內的英國公園是世界最大的城市公園,橫貫全市,風景優美,造福市民。留學生的Haus 福就座落在英國公園旁邊。90年代開始慕尼黑中國留學生日益增長。不久慕尼黑人漸漸感到一個不可思議的現象:英國公園的野鴨日益減少。某天突然一輛警車開進了福屋大院。福屋主管是有名的德國神父Gerhards。他接待了很友好且樂嗬嗬的兩個警官。問清警察的來意後,神父大笑起來。然後他召集了這時在家的全部中國學生,讓警察直接向學生們講述他們的來意。緣由是福屋的鄰居們好幾次發現福屋垃圾箱裏有野鴨毛。警察並不以此對學生們做任何責備。隻是對中國學生說:英國公園的野鴨是觀賞用的,不是食品。就此英國公園的野鴨重新獲得繼續生存機會。而中國留學生偷吃野鴨的故事也傳為“美談”。一般德國人對中國人很好感,對學生更遷就。那時每年初夏,福屋都舉辦燒烤大宴,中國餐擺滿一個大院,來的都是慕尼黑喜歡中國的各界要人和中國學生。慕尼黑警署長也到場的,大家都大誇吃在中國。對中國人來到異國他鄉這胃思鄉情濃深得同情。可憐的中國學生吃掉幾隻野鴨是很可理解的事。他們這種富於理解的寬容反倒讓中國學生更覺得慚愧。初想,如果野鴨都給吃了,這光禿禿,無野禽的公園豈不遜色。天長日久學生們也會受德國人憐惜生物的影響,尤其是孩子們對小動物的憐惜,往往更感人。隨著互相接觸交往的深入,中國人見什麽都先問“能吃嗎?”民族特征,也漸漸在德國成為眾所周知的傳聞。我帶團到香港,在海邊,德國人問,這香港海裏有沒有鯊魚。導遊說,沒有。德國人問為何。導遊說,全給吃了。這鯊魚翅不就是山珍海味裏排頭的麽。全團德國人聽了沒有一個不笑彎了腰的。中國特征又多了一個“全給吃了”。

        生活方式,民族各異。走到一起難免會產生摩擦。就這樣心懷一點對人的寬容,對自己的一點自嘲,很多矛盾會化解,乃至成為成長和共進的起點。中國的文化曆史如此淵源,居世界文化之最。這個世界,無論那個民族,其稍有點文化的人,都對此敬服不以。所以做中國人全不必大肆渲染自己。我們越是輕輕說話,得理讓人,就越讓人刮目相看。而且留住中氣,多學點別人所長,我們可以少走彎路,更快進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