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3)
2014 (133)
2015 (134)
2016 (213)
2017 (172)
2018 (214)
2019 (232)
2020 (191)
2021 (129)
2024 (2)
|
拜登最終屈服中共
美國《美國前景》最近一篇揭露拜登對中共的政策嚴重屈服,甚至不息發生內訌,做出巨大犧牲也要順應中共的要求。主要原因是拜登不知道腦子進水沒有把一個床鋪不以為然的氣候問題放在頭版頭條上,而這個議題是北京威脅華府、與華府討價還價的籌碼。要依我的意誌這根本不是什麽問題。美國發展需要食品,需要廉價工業品,這些中國可以提供。所以美國物價飛漲,民不聊生的情況下中美關係必需改善,有助於他中期選舉和民意測驗,現在拜總統已經到了新低。
從預算僵局到供應鏈危機,在政治經濟領域傳出一連串壞消息後,拜登總統與白宮幕僚長羅恩·克萊恩宣布,拜迫切需要在下個月於英國格拉斯哥舉辦的氣候大會上獲得重大勝利。所以停止批評中共對人權的侵犯,停止關稅戰及其他旨在對抗中共的經濟政策。阻止國會眾議院就禁止進口與新疆強製勞動有關的產品進行立法。《防止強迫維吾爾人勞動法》草案今年4月下旬通過眾議院外委會,推遲表決的做法使領導層顯得無懈可擊。
另一個引起拜登政府內部分裂的議題是美中太陽能板之爭。上個月,幾家美國本土太陽能板製造商向美國商務部提交請願書,要求調查中國公司以轉移生產地的方式,非法規避反傾銷和反補貼稅。白宮為討好北京,已經多次向商務部長吉娜·雷蒙多施壓,要求其披露投訴公司的名字。海外時評人士程曉農曾分析指出,中共並非不明白減排口號與政策中的荒謬,但依然配合拜登。因此在利益麵前其他都是海市蜃樓,民主就是利益的平衡。
從最近中美緩和的局勢來看拜登實在忍不住了,為了他自己的小算盤,為了民主黨的利益,該讓步,還得讓步。
回憶起來其實從最早開始,中美在拜燈的新政關係中一直舉足輕重,不過十分雙簧演得十分配合,給外界的印象是先坐不下來,談不好。正所謂,山重水複疑無路,其實大家你知我知,心知肚明。早已胸有成竹,不過不能把賣國做得十分明顯,讓人懷疑他們勾勾搭搭。
拜在中國簽證,關稅,華為,還有其他方麵都全麵讓步。最大的勾對就是中國如果出兵台灣,美國不會強力介入,最多做個樣子,動一動軍艦而已,口頭譴責幾句而已。
據說明年之後打台灣可能性急劇增大。中國假如出兵,肯定是萬劍穿心,千炮齊鳴,海陸空全麵進攻,加上新式超聲波武器,和無人機長驅直入。就像當年日本人1937年長驅直入一樣,一骨碌解決問題,不會超過一星期。用無人機,或者刺客殺人,說不定菜英文還沒有學好說普通話,就命歸黃泉,嗚呼哀哉。
中國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品製造商,供應全世界,而不是僅僅是中國自己。如果中國為了降低減排量而降低消耗,也就是客觀上縮小產品數量,也就等於降低出口,客觀上美國市場上可以獲得的產品數量就會降低,你覺得誰著急?比如美國人的手紙是自己造的,但紙漿是中國來的,中國降低紙漿供應量,你覺得美國人能得到的手紙數量會不會減少?
中國目前不僅在生產終端產品上,也在產品原料和組件上是最大供應商,沒有中國提供的汽車組件,美國連汽車都造不出來。不是沒有技術,而是沒有原材料。
這就是為什麽川普打貿易戰,但汽車零件免稅。美國市場上的汽車輪胎100%是中國供應。
其實實質就是中國用自己的環境汙染換來了獲得世界生產基地的地位。
這次中國限電,一個目的就是降低排放,客觀上讓產品數量減少,尤其是那種耗電和產生大量汙水的輕工業,其中很多是中小企業,供應美國市場上的商品,什麽聖誕樹之類的。
對於中國來講,這樣做有利有弊,肯定是盡國際降低排放的義務,但增加就業壓力。
但對於世界來講,客觀上是市場上因為商品的減少而導致物價上升,可能衝擊經濟。
那麽你是希望中國堅持減排,還是希望避免自己的物價上漲?
這是一個選擇,選擇權不在你手裏。這個“你”,指的是任何中國之外的國家。如今的在氣候問題上的悖論是,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生產商因此耗能大導致排放量大是可以理解的,但美國已經是後工業社會,並不具有很大的製造業(隻占經濟的15%),為什麽要消那末多能源?
世界上第一人均耗電大的是加拿大,人均年耗電量是1200度,美國是1000度,中國是400度,這看著合理嗎?不需要生產製造什麽的地方耗電更多?
或者公平嗎?
年輕的聼者奇怪:老先生這麽大年紀了,美國總統都換多少屆了,這樣的結論有什麽道理呢?
“奸商還能為美國人和政府維護點利益,至少本能上討厭虧損、喜歡減稅,不會加稅、不喜歡通脹。國家給買空軍一號,也殺價一半,給納稅人省些錢。但是如’敗家等‘、’害你死‘、’陪你歸西‘ 這三個民煮職業政客,一輩子靠嘴皮子撈自己的錢,花納稅人的錢從來不心痛!一花就是3.5兆,錢花完就加稅,也不管通脹25%,物價狂飆,老百姓怎麽活!如果腦袋沒被驢踢了,誰還會投他們票。最好問一下你媽媽,最近到菜市場看過民生價碼嗎?“
但願海峽兩岸不會出現戰爭。 目前來看讓人捉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