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玩深奧的經濟學,也不談馬克思的資本論。我深入淺出,讓大家同學換個腦筋,知道別人怎麽攢大錢,而我們的錢袋總是空空如也,塞不滿。因為我們大家都是俗人,一個普通的工作舍不得丟,也不知道錢能夠再生,哪裏賺得來錢?要學會以錢圈錢,一本萬利,何樂而不為。
經濟學規律告訴我們,當代是資本時代,資本通過杠杆而變化。物理學定律是力臂越長,力可以放大,力乘以力臂就是功-即錢。投入一定的本錢,放大後就有了利潤。這就是賺錢的原理。當然,要賺錢必須破除觀念,那就是孔乙己大書生氣息,要和孔方兄接地氣。這是邁出走向經濟世界的第一步。
下麵我們從經濟層麵講,社會上存在三類人:
第一,資源者。他們就是你我他,社會上的職業者。忙忙碌碌,為別人創造財富,自己所獲不多,勉強養家糊口。他們是資源的最直接擁有者,依靠出賣自己的資源生存,比如農民靠耕地、工人靠體力、醫生靠技能、作家靠寫作,還有老師律師等等。盡管都是憑本事幹活,賺得的錢不一樣。當然文化程度高低,能力大小,關係網絡都可以決定收入的大小。
第二,配置者。資源是誰的不重要,關鍵要有資源配置權。這類人依靠配置資源掙錢,從事資源的投入-整合-運營-產出工作,以企業家為主,創業者也屬於此類。他們掌控一部分資源,不一定是自己的(可以部分擁有資產)。這種人要比資源者好,有些富人比如馬雲,可以是億萬富翁。
第三,資本家。他們離資源最遠,但是所有資源卻統統歸他們掌控,他們隻躲在幕後玩操作遊戲。風險投資者就屬於此類人,比如孫正義投資馬雲,阿裏巴巴上市使他大獲成功。資本家無國界,他們可以控製全球資源流向;可以通過金融體係支配大量別人的資產。俗話說一本萬利,就是這個道理。當然我們普通人是沒有那個本錢的,必須白手起家,從頭開始。
資源名義上都是資源者的,實際上都是資本家的。看一個人能量多大,關鍵是他能配置多少資源。按照這三種不同性質的角色扮演,今後的個人如何獲得財富?無非隻有三條渠道:出售資源、配置資源、掌握資本。
普通人即“資源者”通過出售自己資源生存,也就是資源者的技能,即:時間+體力,這也是社會上分布最多的人群。所以一般普通人隻能找一家企業工作,出售自己本身換來財富。然而普通人的時間、體力都是相差無幾的,他們能夠出售的資源都是差不多的,於是為了讓自己的資源賣上好價錢,就隻能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和熟練水平。
人們普遍的做法就是讀書,這就是為什麽父母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讀書,為什麽清華北大,哈佛耶魯的畢業生一般會比一般大學的人起薪高一些。
但是現在文憑帶來的技能差距差別越來越小,一個普通的一本學生與二本學生已經沒有什麽本質的差別,反而不如技術學校(藍翔挖掘機)畢業生的附加價值高,這是因為前者數量多,後者數量少,而且後者更加注重實踐,供需關係決定了資源的價格。讀書無用論已經有不小的市場了。
一個普通人,要麽通過讀書獲得更高、更稀罕的的技能價值;要麽通過極力的思考也可提高自己理論和實踐能力。創造更多價值。
另外,對於“資源者”來說,還有天生稀罕資源,比如外貌。長的好看的普通人,可以在日常的婚配、工作、生活中獲得很多額外的財富,比如進入演藝圈,成為稀缺資源,價格遠遠高於一般人!外貌在一般情況下難以改變“資源者”的本質處境,隻能略微提升。王寶強就算是健身+保養+專業造型設計,也是無法從外貌上超越劉德華的,所以他是傻根,華仔是上帝寵兒,先天加分。不過外貌這種資源不一定是越漂亮越好,一些象形演員(演毛澤東),王寶強和黃渤的外貌特質也是他們成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所有的普通工人、白領、職業經理人都屬於“資源者”。他們的特點是獲得財富是有限的。他們有時辛苦了一輩子,但是遇到家人生一場大病幾乎就會崩潰,有的為了供養孩子、病人需要打三份工,這是非常心酸的。
當然,有的人天生就擁有稀缺資源。比如富二代,生下來就可以繼承一批遺產這種稀缺資源。官二代,有權有勢,錢財滾滾而來。明星的孩子,天生就獲得了媒體關注的稀缺資源。再比如某人住在市中心的破院子裏,隻要拆遷就可以獲得一大筆財富;運氣非常好,買彩票中了獎也行。這類財富,可遇而不可求,隻能靠運氣。而且這些好運的“資源者”往往不懂如何經營資源,他們的財富不具可持續性。
2. 配置者(企業主)
這種人不是資源的直接擁有者,他們往往通過腦力去設計資源的配置,通過優化資源去賺錢,企業家就屬於這一類。在奴隸社會最重要的生產力要素是“人力”(即:奴隸);封建時代是“土地”,而資本時代是“資本”,資本的本質就是資源的配置。
企業家是從事資源的組織、管理並承擔經營風險的人。企業家的收入跟他配置的效率成正比,上不設限。下也可以破產。為什麽很多人想去創業呢?就是因為他們想從第一類人努力攀爬到第二類人。一旦從“資源者”升級到“配置者”,就意味著不用再出賣自己的技能,而是開始經營自己的思想和智慧,人身和經濟都實現了自由,從而實現人格上的自由。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資源者”都適合去創業,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化、眼光、魄力、創新力、機遇和資本。創業者的素質和數量決定了一個社會的資源配置效率,代表了生產力水平。配置者非常需要創新精神。30多年前,中國開始第一次改革開放,那時整個中國百廢俱興,大膽出來闖蕩的人,即使沒有文化、沒有見識,都成了企業家,得益於當時的環境。賣茶葉蛋的勝過造氫彈的,理發師勝過大學教師。
如今中國進行改革開放的已經深化了許多,中國已經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對企業家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些素養也都是可以後天創造的,比爾·蓋茨在發家之前已經做了7年的程序員。所有後天的努力,“資源者”完全可以轉換到“配置者”。除了能力知識之外,對事業的忠誠和對社會的責任,才是企業家常勝不竭的原動力。
3. 資本家(幕後掌握)
目前社會的財富,看似是屬於分散的“資源者”的,實際上卻是歸“配置者”享用的。但在本質上,全部是屬於資本家的!
資本家的定義是:以資本運作為業的人。第二次工業革命後,企業家們積累起巨額的財富,他們的企業對一個國家產生極大的影響,為經濟命脈,企業為了獲得高額利潤,通過相互協議或聯合形成了壟斷,而這時的“企業家”開始坐在了幕後操縱這一切,演變成了“資本家”。
“資本家”跟“企業家”的最大區別是:資本家不直接參與企業的經營和管理,而是在幕後操縱企業宏觀思路,他們的產品就是各個企業。通過投資、入股、並購、重組的方式,將一個企業的未來把控到自己手中,孫正義投資了馬雲,成全了阿裏巴巴,馬雲就是企業家,而孫正義就是資本家。孫正義手裏有N個馬雲,成了日本首富。再比如巴菲特專門坐在老家做投資操縱他的布局,他也是資本家。所以,我們必須成為孫正義,巴菲特。
資本家怎麽賺錢?如果有了1億元的資本,你可以花一千萬雇上這個國家最聰明的一批人,把你的資本從1億變成2億,你躺在床上就賺了九千萬。而這一切,隻因為你再從事資本運作,你隻需要夠聰明和有魄力,不需要有力氣、不需要花時間、更不需要長得漂亮。
我們需要明白的是:第3種人賺的錢就比第2種人多,第2種人賺的錢比第1種人多。因此,第1種人在努力進化到第2種人,而第二種人在拚命進化到第3種人。每個人都在玩命探索的方法,成功的要素是:你的頭腦有多聰明?或者你積累的資本有多少?
賺錢的方法千百種,為什麽人們偏偏選擇“打工”呢?事實上是,一般人不打工你能幹啥?你以為你出來幹別的就能賺錢?其實不容易。那到底怎麽樣從第1種人進化到第3種人?
第一步,你要進行資本積累-先完成資本積累。這一步最重要,也是發揮大家的想象力和實力的時候了,擺地攤、開淘寶、等等,不一而足。一句話,這一步就是出賣你的個人資源,就看你賣不賣的上價了。資本積累的同時自己也要不斷更新,豐富文化,增長知識,積累經驗,同學們,多學習和鑽研吧。
第二步、善用資本,用資本賺錢。怎麽用資本賺錢?問你們個問題你們就明白了。如果你家開了個小飯店,每個月能賺1萬,但是需要個廚師。你自己炒菜水平很高,如果自己當廚師,飯店每月淨賺1萬;如果雇傭一個廚師,每月花8千,飯店淨賺2千。你怎麽選擇?
正確的答案:雇一個廚師!這樣你隻要能用每月一千利息的貸款,再盤下一個飯店,那個飯店也能淨賺一千了。(補充:這個飯店賺兩千,還利息一千,淨賺一千,數學不好的不要再給我留言了好不,知乎跟微博一個水平麽)。而你,隻需要這樣盤下100個飯店,每個月就能淨賺10萬,而你這時,卻在國外旅遊,成了第3種人。
很多人一直在打工,他們沒有成為第3種人,很好理解。但是改革開放之後做買賣的,也有很多人還是沒有錢,就是因為,他們自己做廚師,自己的妹妹做服務員,自己的老媽管收銀,僅此而已。不過大部分人既不敢輕易放手,也不敢大力投資。殊不知,盡管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但是舍不得包子,打不著狗呀。
所以,以後問自己怎麽成為第3種人,就是一句話:“不要自己炒菜,雇一個廚師”。如果能用資本去賺1塊錢,也比用出售自己的體力賺100塊錢更符合金融思維。
另外,聰明和資本,如果你隻具有其中一點,記得,要找隻有另一點的人去合作,他們也在等著你!生命中的下一個7年,下一個10000小時,你打算怎樣度過?
當然還有很多方式可以賺錢。比如,股票抄得好,也可以積累資本,然後轉入投資行業。也可以用第一桶金買不少房子出租,賺得利潤。自己全然不用勞動。甚至連管理都可以雇人。
資本思維對每一個人都有助益。普通人,就算成不了坐擁巨富的“資本家”,也可以成為優秀的個人投資者,從而實現逆襲。未來,人均財富不斷增加,每一個人都應該成為投資人。(此文編緝時參考了水木然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