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3)
2014 (133)
2015 (134)
2016 (213)
2017 (172)
2018 (214)
2019 (232)
2020 (191)
2021 (129)
2024 (2)
如果現在 中科院給知名科學家屠呦呦“追認”一個院士頭銜,她該怎麽辦?我認為,她最佳選擇是拒絕,是說“不”。正好把當年四度申請院士,卑躬屈膝的憋氣一吐為快。 打個比方,一位小夥子向美麗姑娘4度求愛未果,如今小夥子功成名就,富的像貪官一樣流油,姑娘回心轉意。但是小夥子千萬不要被虛偽的花姑娘甜言蜜語迷了心 竅。要斬釘截鐵的拒絕,“NO”。道理就是如此簡單。
為什麽如此建議呢?
俗語說“機遇垂青那些有準備的頭腦。”福星,大 科學家,著名的中藥學者屠呦呦終於鐵棒磨成針,院士累累申請不到,諾獎卻像天上的蘋果一不注意砸在腦袋上了。這顆炸藥包(獎)來得及時,對中國院士製度產 生了原子彈一般的衝擊波,地震一樣的破壞力。那些中國科學界的院士們,那些頂級大牛們,心裏有點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鹹,說不出的滋味。那些院士官員 們,不得不認真地考慮申請了四屆院士的屠呦呦的院士資格問題。中國政府正好借此東風,好好改進院士評選方式和條件,進一步減少院士的利益,真正擔綱中興科 學的重任,不辜負善良中國人的囑托。
我第一回當了密探發現中國科學院內部文件已經寫著:“追認”屠呦呦同誌為我院院士。今年正好是院士評 選年,下月抄近道,直接追認屠呦呦為榮譽院士。盡管從來沒有幹過此勾當,如今沒有退路,不得不如此了。科學院實施此計劃還是有些困難,因為沒有先例,還不 知這麽幹民間反應如何,尤其此是在海內外掀起了驚濤駭浪,媒體評論鋪天蓋地。今後類似情況如何處置呢?穩妥一點吧,還是等兩年後正規途徑申報,審批。當然 不能再次滑鐵盧,中途拉下了。問題是兩年的等待不僅不現實,而且外界包括中央和科委會直接施壓也未可知。那時就是錯上加錯。
麵對突如其來 的邀請,玫瑰花, 橄欖枝,知名科學家屠呦呦該怎麽辦?我認為,她最佳選擇是拒絕,是說“不”。因為這樣可以給科學院一個警鍾。屠呦呦落選中國院士並非第一人,“雜交水稻之 父”袁隆平,曾同樣遭遇此命運!更荒唐的是一些屢遭檢舉、質疑官員卻坐上院士寶座,而且太師椅很穩定?這樣的院士評選究竟用的什麽條件和標準?兩院院長究 竟怎麽了?院士們都在幹什麽?大家不要帶著太多期望,實際上中國院士製度是“名利場”,不是好的製度。因此,院士裏麵有好人,能人,不是院士的好科學家也 多了去。
重要的一點是今非昔比,如今的屠呦呦已經不再需要院士頭銜,她的知名度已經遠遠高過絕大多數普通院士了,院士對她本人已經沒有任 何政治,經濟和學術價值。她已經是無“院”(冕)之王,她的學術地位已經高於普通人心目中院士。因為院士中沒有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她屠呦呦諾貝爾獎的光 環蓋過所有的院士。她也已經有了用不完的錢(取決於怎麽用)。她也沒有那麽多的時間,經曆,和力量去獲取院士才能獲得的利益。如果嫌錢不夠用,她也可以到 處兼職,四方賺錢。但是拒絕院士至少讓人們還認為學術界有一片淨土,有才有能的人不一定需要院士的頭牌,國內國際上照樣買賬。
其實中國科 學院本來也沒有什麽大錯的,按照八股文一般的評選標準,屠呦呦硬件條件確實不是那麽高。而且,國際上此類現象也不是沒有。日本人田中耕一在1980年代開 發出基質輔助激光解吸/電離法(MALDI)。2002年獲得化學諾貝爾獎時他沒有任何光環,沒有博士學位,甚至沒有碩士學位,沒有教授頭銜,也沒有一官 半職的。田中耕一還是全世界第一位學士獎得了諾貝爾化學獎,日本人也不覺得難堪。他後來也沒有得到更多的關懷,因為他就不喜歡當官,也不喜歡坐辦公室。所 以仍然是實驗室的苦工。文化勳章獲得者。文化功勞者。日本學士院會員。一些科學家亦認為德國的2位化學家米夏埃爾·卡拉斯、弗倫茨·希倫坎普是MALDI 技術的真正推手,應該得獎。
此事說明,真正的學問,真正的研究卑賤者也可以做得出來。不一定需要高學曆。
無獨有偶,美國 等國家同樣也有諾貝爾獎獲得者不是院士的。更有真正作出好成果者,別說諾貝爾獎,別說院士,連教授位置都保不住的人大有人在。比如綠色螢光蛋白的發明者之 一並立誌把它引向應用的人普臘石(Douglas Prasher)。1985年普臘石和日裔科學家下村修(Satoshi Inouye)獨立根據蛋白質順序拿到了水母素的基因序列。1992年,普臘石克隆到GFP的基因。有了cDNA,一般生物學研究者就很好應用,比用蛋白 質方便多了。普臘石1992年發表GFP的cDNA後,申請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時受阻,評審者說沒有蛋白質發光的先例,研究沒有價值。一氣之下,離開學術界 去麻省空軍國民衛隊基地,給農業部動植物服務部工作。後來被解聘,隻得去修車行開服務車。
其實當時他如果花幾美元,就可以做一個一般研究 生都能做的實驗而獲得諾貝爾獎。但是漂亮的工作就差一把火候,可惜呀。由於沒有經費把舉手之勞的成就,拱手讓人(不過那時誰也不知道會得到諾貝爾獎呀)。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做線蟲的Marty Chalfie拿到普臘石的基因幾個月功夫發表了文章,與改進GFP的美籍華人錢永健,和最早的原創人日本人下村修獲得了諾貝爾獎。值得表揚錢永健,他係 統地研究了綠色熒光蛋白的工作原理,並對它進行了大刀闊斧的化學改造,不但大大增強了它的發光效率,還發展出了紅色、藍色、黃色熒光蛋白,使得熒光蛋白真 正成為了一個琳琅滿目的工具箱,盡管獲獎,他卻不是原創人。
另外,想說諾貝爾獎其實就那麽回事,得了就是了。除了聰明,還需要機遇,也有 集體智慧和中國慣用的人海戰術(全民運動)的作用。屠呦呦自己還是謙虛謹慎的,尤其對功勞究竟屬誰尚有爭議的得獎人,更得小心。這樣的考慮,不拿院士也沒 有什麽不妥。諾貝爾獎也不是沒有爭議,有時也發得有錯。
另一個問題是院士畢竟隻是認同一個科學家的學術能力和成就的方式而已。不一定要達 到諾貝爾獎的水平。照樣年年評,有名副其實的好院士,也有南郭先生靠蒙混過關上來的。咱們國人的陋習是借機發一通牢騷,掀起網絡和印刷文字的新高潮,拿諾 貝爾獎和院士畢竟本來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其實大可不必。
對於屠呦呦本人來講,獲得院士不一定是好事,從經濟和學術的常規思維出發,確實沒有什麽實際意義。好比得到博士後再追認一個學士,沒有意思。所以還不如辭退。沒準美國英國會授予外國院士,那個也許更有含金量,也更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