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姥姥的旅美見聞

(2012-02-07 11:02:30) 下一個
2000年8月我和先生赴美探親,這是我們有生以來第一次走出國門,一氣坐了十幾個小時的飛機,才到達地球的那一邊――美國。當然,要是在改革開放以前,像我們這樣與共和國同齡的普通百姓要想出國那可真是天方夜譚了。初識美國一踏上美國國土,第一印象就是天空真藍,朵朵白雲飄著,感覺天地間距離很近伸手就能觸到雲彩似的。記得中秋節晚上,月亮又大又圓,素影婆娑,仿佛嫦娥曼舞蹁躚……。不禁想起年青時代批判所謂“崇洋媚外”者,“外國的月亮都比中國的圓”之說。現在看來拋開政治色彩不談,確實是環境保護得好,汙染少、空氣潔淨、視覺使然。當時我們住在俄亥俄州,正值中秋,廣袤無垠的玉米齊刷刷地覆蓋著大地,沒有村落,沒有電杆電線之類,也沒看到有田間勞作的人。女兒告訴我美國基本上沒有農民,隻有農業工人。一般是飛機播種,地下有自動灌溉係統。土地是種一年休耕幾年不等,因而不貧瘠。收獲時也是機械化,人力很少。美國農業現在已實現了專業化、機械化和商品化。點滴人權美國被稱作是車輪上的國家,基本上都是以車代步,高速公路非常發達。我們驅車前往華盛頓的途中,高速兩邊幾科都是樹林,生態環境非常好,影影綽綽中還能看到林中人家。聯想到我國近幾年高速公路發展也很快,隻是路邊樹木少了些,曠野地多了點。當行駛到馬裏蘭州時,連綿起伏的丘陵山脈鬱鬱蔥蔥。車窗外,我偶然看到一座小山頭上有一戶人家,就隨口講了一句“這家人真怪,孤零零地住在這個山頭上,多不方便啊!”女婿開著車接過話說“這是人權!”我更加不了解了“怎麽會扯上人權呢?” 女婿說在美國比較自由,在國家和本州法律允許的範圍內可以選擇適合的地方建房居住。政府負責修路、通水電等等,因為這些都是人生活生存的起碼條件,政府必須要做到的。我恍然領悟,此前對於人權問題的理解限於政治範疇多一些,如此看來應該更廣義些才是。免費參觀首都華盛頓是美國的政治中心。聯邦政府各機構、國會和最高法院都在此。城市職能比較單純,就業人口約50%為政府職員,城市建築風格歐式居多。白宮每天上午10時前對外開放,有幸者還能在院內遇到前總統克林頓夫婦,甚至還可以交談幾句,國會山也是每天定時向遊人開放供參觀遊覽。當然,這都是“9.11”事件以前的事,現在就不得而知了。 我們走馬觀花地參觀了免費開放的林肯紀念堂,肯尼迪藝術中心、國家圖書館;曆史、自然及航空博物館等因為都是免費參觀,節約了不少門票開支,當時我們國內博物館、公園大多數都收門票,甚至大門票套小門票,國人往往都望而卻步。不過,現在好多了。隨著經濟的發展,文化教育事業也有很大的進步,許多博物館、公園、藝術館都已免票開放。就說我們湖北省博物館吧,建築風格、設施配備堪稱一流,館藏文物彌足珍貴,文化底蘊厚重,每天參觀的人絡繹不絕尤以青少年居多。肯尼迪藝術中心令人難以忘懷,倒不是它的規模、設施及許多國家贈予的珍貴精美的各類禮品,也不是曾經在此觀賞過演出的政要名流的足跡,而是熱情負責的導遊兼講解員。那天,中收大廳有四五個佩戴工作牌的老人,主動接待我們的是位老太太,她首先問我們是不是中國人,她說她喜歡中國並告訴我們當月月底將有一個中國藝術團在此演出,她邁著略顯蹣跚的步履帶我們一家四口人樓上樓下地遊覽,詳盡地介紹了各個演藝廳、陳列品等等。我和先生雖不懂英文,但她那和藹慈祥的態度,一絲不苟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們。原來我們在大廳看到的幾個老年工作人員都是義務工作者,女兒告訴我們,給我們解說的這位老人已經74歲,當了15年的義工了,她非常喜歡和熱愛這個工作,現在年紀大了,一星期來這裏工作三天……。我頓時肅然起敬,想不到資本主義發達的美國竟然還有思想境界這麽崇高的人。參觀結束了,她和我及女兒擁抱吻別並感謝我們能聆聽她的講解,這又令我著實感動了一番。領略紐約美國是移民國家,各大洲100多個民族的後裔生活在這裏,在共同的生活中,逐漸融合成為統一的美利堅民族,其中83%為歐洲移民,12%黑人。英語中美利堅和亞美利加為同一詞,被譽稱為民族熔爐,是幾乎容納了全世界各民族的人。紐約就是一個縮影,它是美國第一大城市和最大海港,也是全國財政金融和文化藝術中心,還是最大的經濟中心。工業門類繁多,商業、金融業繁榮,街上不同膚色不同國家的人處處可見,比比皆是,中國人也不少。在曼哈頓區的唐人街猶如在國內大城市裏一樣。街頭林則徐的銅塑像、中國式的商店、餐館甚至占道的攤販、中文廣告、中文招牌等等,是那麽的熟悉、那麽的親切,雖說是在異國他鄉,倒也沒覺得特別陌生。華爾街、哈德孫河上的大橋、第四十二街、時代廣場、老火車站及一些摩天大樓等經曆了歲月滄桑顯得有些破舊,但仍不失為構成紐約國際大都市重要的元素。聯合國總部大廈坐落在紐約第一大道上。遠遠望去飄揚的萬國旗中五星紅旗十分醒目。大廈廣場上,一把扭曲的手槍雕塑象征著要和平不要戰爭。至今我們雖然仍是發展中國家,但是我們在國際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2000年時,世貿大樓巍然矗立,對比之下曾是世界最高建築的帝國大廈黯然失色。那時我國還沒有加入世貿組織,遊覽大廈時在五彩繽紛的各國成員國國旗中沒有我們的五星紅旗,多少感到有些缺憾。可悲的是“9.11”事件摧毀了雙子樓,現在世貿大廈已是一堆廢墟了。再識美國 2005年5月我和先生第二次赴美探親,住在印第安納州拉法葉市的普渡大學。普渡大學是有著100多年曆史的公立大學,也是世界大學排名百所之內的名校,尤以工科為強項,對留學生比較慷慨,以中國和印度的留學生最多。值得一提也是引以為豪的是我國導彈元勳之一的鄧稼先先生就畢業於此。這一次在美國住了近半年的時間,有機會遊覽了美國西部、中北部及東部的一些地方,頗有感觸。如拉斯維加斯就是建在內華達州沙漠上的一座賭城,尤其是新城匯集了世界曆史名建築的風格,富麗豪華的酒店、賓館鱗次櫛比令人歎為觀止。賭場寬敞、堂皇、安靜有序,侍應生不時地穿行遞送酒水,大多數賭客都很紳士,這樣的氛圍大出我的想像之外。記得在澳門參觀賭場時,可能是人太多了,場麵嘈雜,人聲鼎沸,賭客興奮的、沮喪的、暴躁的千姿百態,溢於言表。廳內煙霧彌漫,與香港電視劇中的場景不無一二。 舉世聞名的科羅拉多大峽穀在亞利桑那州,那遠至天際的千岩萬壑、峭壁懸崖、不測深淵的奇特地貌蔚為壯觀,令人震撼。據說我國的西藏大峽穀是世界之最,隻不過現在還沒有開發而已。美國是一個隻有200多年曆史的國家,曆史文化古跡很少,對認為是古跡的東西非常珍惜。遊覽亞利桑那州的倫敦橋時看到一邊橋欄杆上掛著星條旗,而另一邊欄杆上掛著米字旗很是耐人尋味。原來這座橋還真是從倫敦原封拆遷過來的。這座橋1831年建造於倫敦,1962年經曆了100多年的歲月滄桑,不堪交通重負被美國商人購買,1968年開始拆遷,整座大橋的一磚一石,欄杆橋燈等等所有構件一應裝船海運到亞利桑那州重建,1971年完工開放,作為旅遊景點,也算是一個古跡吧,其整個工程量之大可想而知,很有意思。說到曆史,美國有的州就有所謂的“保留地”。我曾到過印第安納州的一個小鎮,那裏的居民生活方式、習俗、服飾等等保持著十八世紀歐洲人的傳統。出行自行車、馬車代步,沒有汽車。晚上用汽燈照明而不是電燈;生活用品、小商品手工製作居多。無獨有偶在加利福利亞州參觀丹麥村時也是類似情形。十八世紀丹麥移民開始在這裏生活,已經兩個多世紀了,一直保留著許多當時的風俗習慣。街道、房舍就像安徒生童話裏描述的那樣非常漂亮,也很有特色;小工藝品、甜點、糖果巧克力等都是手工製作,非常精美。丹麥女王瑪格麗特曾專程訪問過這裏。芝加哥是美國第二大城市,也是最大的交通樞紐,它坐落在五大湖之一的密歇根湖畔,芝加哥河橫貫市中心,直通密歇根湖。河兩岸高樓臨水而立,底層窗戶在水麵上,再上麵有露天咖啡座、步行街道等等。一座座路橋連接著一條條街道,路橋間距很近,交通非常便利。河麵上遊弋著大大小小的遊船,遊客可乘船沿河觀賞都市風光,穿行在座座橋下,再入密歇根湖,看帆船點點,湖鷗群翔,別有一番情趣。前幾年我們武漢就有被稱作是“東方芝加哥”的說法。可能是地域特點相似吧。武漢有“風水寶地”城市湖泊麵積最大的東湖;有外國人感歎的“上帝賜予的黃金水道”長江,上有三橋飛架南北,下有隧道貫通兩岸,交通九省通衢,鐵路四通八達,而且長江要大氣得多。這些方麵還是可以和芝加哥相媲美的。作客人家二十歲的美國姑娘蒂芬妮是普渡大學在讀的學生,並在女兒的辦公室兼職一份工作。她要結婚了,熱情邀請我們全家參加她的婚禮,我們欣然接受。這是我們第一次直接接觸美國人,親眼目睹美國平民生活的一個側麵。那天女兒的秘書麥當娜及其丈夫大衛和我們同車前往。婚禮在小鎮的公園裏舉行,草坪上支起一個碩大的帳篷,裏麵隔著紅地毯過道共擺了三十多個白塑圓桌,每桌圍放八個座椅,桌上有八小袋彩色巧克力豆;入口處放有礦泉水,用者自取。紅地毯裏端的白色拱門紮滿了鮮花翠柏非常漂亮。人們陸陸續續到了,幾乎滿場,我們是唯一的外國人,看到我們的,都很禮貌地向我們問好。天氣很熱,女士們身著夏裝,裙裝精神亮麗;講究的男士西裝革履,打著領帶或領結,雖然風度翩翩,可臉上汗如水淌,濕透了領口,仍是泰然自若,可見美國人是很注重禮節的。婚禮在喜樂中開始了,由手持聖經的牧師主持儀式;六位伴郎、六位伴娘、兩位捧婚戒的小花童的陣容突出了婚姻的神聖,儀式進行了約半個小時,程序與影視中的西式婚禮相似,就不再贅述了。 “婚宴”在公園的休息室裏,靠牆桌上擺有蛋糕、巧克力、冰淇淋、水果沙拉等各類甜品,大家自覺排隊依次選用,和諧、自然。整個婚禮,人們多以掌聲、拍照表達對新人的祝福。場麵顯得隆重而不失熱烈;簡約又不失排場。看來舉行婚禮的根本單方不分國家或民族都是相同的,形式就各不相同了。可能是工作關係很融洽吧,女兒的同事麥當娜和簡年齡跟我相信。處於對女兒的好感和尊重,對我和先生也很友好。簡的丈夫在拉法葉開了家意大利菜式的餐館,她誠摯地邀請我們去看她家的餐館並介紹我們給她的先生認識,且一定要請吃飯。周六中午我們應邀前往,餐館不大生意還不錯,湊巧女兒和簡都熟識的律師布蘭特也來用餐。這個近花甲之年的老先生非常幽默。很禮貌地打過招呼後,即興賦詩說要送給露茜(女兒的英文名),接著就斷斷續續吟誦起來,大意是中國姑娘美麗、聰明又善良,為我所愛雲雲。我們是聽不懂,女兒翻譯給我們聽。有點好笑但也感受到美國人的誠實、坦直,也不乏熱情。雖然飯菜不是很可口,但友情可見。麥當娜更是熱情,定要邀請我們到她家作客。聽說美國人主動邀請到家裏作客,那就是給予最高的禮遇了,盡管是尋常百姓家。參加蒂芬妮婚禮時,就認識了麥當娜及其丈夫大衛。那天到她家,雖然語言不通,可還是象老朋友似地十分高興。象許多美國普通人家一樣,院裏有大樹、草坪,房屋周圍種滿了玫瑰及叫不上名的花,門口花盆裏插著小國旗,門上懸掛著自編的花環。大衛退休前是個高級木工。他告訴我們,房子是他親手蓋的,許多用具,家具也是他親手做的,而房內的布藝、小擺設、小裝飾大都是由麥當娜親手縫製的,我們不得不佩服這對夫妻的勤勞及熱愛生活的態度。午餐是在陽光房用的,餐桌上一個大玻璃盤上擺有牛肉卷、雞肉卷、豬肉卷、火腿卷及火雞肉卷,中間是黃瓜段、西芹段、胡蘿卜段、西蘭花及小番茄;旁邊放著鹹奶酪和調味醬;另一個玻璃盤上則是香蕉、草莓、蘋果、甜瓜、胡柚等水果沙拉;一個精致的小滕筐裏盛著新烤的小麵包;一大冷水杯的冰紅茶是刻意為我們準備的。想著中國人喜歡喝茶;另一大冷水杯裏是冰橙汁,看得出來這是主人精心準備的一頓午餐。對照中國人的待客之道,這也許算不上請客,可對於飲食簡單的美國人來說,可就是很豐盛的了。似乎忘記了語言障礙。大衛像老朋友見麵一樣侃侃而談,當看到我們略顯尷尬的神情時才意識到我們原是不懂英文的,就歉意地請女兒告訴我們,他對中國很感興趣,想知道中國是什麽樣,人們是如何生活,有無養老金等等,並風趣地說如果到我們家作客,他也會是這樣的。大家會心地笑了。美國家庭年收入超過4.5萬美元的就算中產階級。顯然,麥當娜和大衛不屬於那個階層。他們住的是沒有地下室的平房,大約有二百來個平方,庭院也不是很大,還擁有一個十幾英畝大的湖泊。兒女們已成家不在身邊,他們是再普通不過的人家,可生活得平實、知足、幸福。結識大衛和麥當娜夫婦使我對美國社會多了一點了解,同時也感受到了美國人民的善意與友情。這次作客的經曆將永遠留在美好的記憶之中。家住麻省 2007年11月我們第三次赴美探親,女兒女婿已在麻省(馬薩諸塞州)工作,家在靠近波士頓的韋斯裏市。麻省可算是教育大省。義務教育、高等教育比較發達,世界知名學校很多,如在波士頓劍區橋的哈佛、麻省理工;牛頓市的波士頓學院;韋斯裏市女子學院等等。令學子們向往的聞名遐邇的哈佛大學是世界優秀人才的搖籃,全球的政界、商界、醫學、法律等領域的許多精英都曾就讀於哈佛。我們慕名前往,校園裏最顯眼的是創始人哈佛先生的塑像,其次就是位於左邊矗立的中國式龜碑,碑正麵全是中文鐫刻。那是1936年中國留學生在300年校慶時捐建的,上麵留有其名。說實話,單論校園環境我國北大、清華、包括我們武大並不遜色,不可否認在師資力量、教學質量、科技含量、學校財力等方麵還是有一定差距的。韋斯裏女子學院始建於1870年,1875年招生開學,是有著100多年曆史的名校。校園環境幽雅,山水相映,臥冰湖畔的紅磚房曾是文學藝術社的活動場所,1913年宋美齡就讀韋斯裏時,經常在這裏參加活動,誦詩、彈琴,至今還留有用中英文介紹她的文字;我國著名的作家冰心先生也畢業於此;另外前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萊特、前總統夫人現任國務卿希拉裏•克林頓都是從這裏走出去的。在他國,凡是遇到有關中國的人和事都會情不自禁,親切感油然而生;看到中華民族傑出人才的足跡,往往由崇敬之情引發自豪之感,也許這就是歌中所唱的永遠改變不了的民族情結和中國心吧。書業一瞥麻省屬美國東部沿海地區,較內地發達開放,文化氣息濃厚。無論多小的城鎮大都有圖書館及規模不等的書店、書行或書局。圖書館的費用由政府開支,完全是公益性的,可免費借閱書刊雜誌、查找資料等等。我曾到過韋斯裏市圖書館,館廳暢亮、整潔,書、刊、電子出版物等分類精細,意外的是還專門設有老年人閱讀休息室。巴諾、博德裏、亞馬遜公司是三大圖書銷售商,它們的連鎖店幾乎到處都有,同時也從事網絡銷售。它們有些經營方式與我國明顯不同。一定規模的書店大都提供座位、免費上網、免費飲用水,有咖啡座、娛樂室亦可休閑。顧客隨意瀏覽選購,也可以就座閱讀,從開門到打烊沒有誰會盯著或告誡不要翻髒弄破或看了一天不買而遭白眼。可以說,書店畢竟不同於公益性質的圖書館,盈利為本,無可厚非。而這種不是純商業性質的銷售模式在我們國內鮮見,應該算是一種重人文、人性化的書店文化吧。美國圖書市場一般越是暢銷,越是普及的書價格越便宜,如《哈利•波特》一套7本才50多美元,比較消費水平與收入比例,確實不貴。而科技含量高、專業性強的書籍價格就高,其印刷質量紙材屬上乘。大學教材差不多每本都在百元以上,如《分子生物學》單價110多美元,而《大學化學》則160多美元。在市場經濟中,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定位,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關係還是值得研究的。《今日美國》、《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芝加哥太陽報》有著100多年曆史,波士頓的《環球報》及《時代周刊》等是美國很有影響的傳統媒體。由於美式的自我為中心的理念,多以國內報道為主,國際方麵重大的、突發的事件時有報道、評論,現在由於經濟危機,再加上新媒體如電視尤其是網絡的衝擊,新聞出版業受到直接影響,有的報業集團甚至瀕臨破產。這種無奈的局勢在經濟複蘇之後能否出現轉機尚難預測。我們居住的社區經常收到各種各樣的印刷品、廣告,也有雜誌。每到周末信箱裏滿是商場的、大型超市的、廠家直銷的、專賣店的單張或成冊的彩頁廣告,林林總總、五花八門,都是直接介紹商品、折扣信息等,僅此而已。每隔幾星期各家門口就會放一本塑膜包著的大部頭電話簿,與我們武漢的“黃頁”電話號碼很相似,是贈送的,印刷質量及紙張都不錯,可想而知,印刷行業的效益應該不會很差。在美居住的時日裏,最令人滿足的就是能看到中文電視、中文報刊。美麒麟電視台可提供我國中央四台、十一台、北京、東方、鳳凰、湖南等二十多家衛視台節目,因為時差原因,雖然不能在第一時間看到“新聞聯播”、“ 焦點訪談”等重要欄目,但還是能夠知曉和了解國內國際的形勢、事件等,當然也能欣賞到喜愛的文藝節目,這可是我們不能缺少的精神食糧。中文報紙《星島日報》、《明報》是香港辦的,《世界日報》是台灣“聯合報”係的,在華人社會發行量、銷售量最大,影響也最大,有訂閱、有零售,觀其內容,時事報道大部分還是比較客觀、真實的。引人注意的是一些華人商店、餐館、超市進門一側擺放著可任意拿取免費報紙、刊物,有英文、中文兩種。中文刊物《僑報周刊》、《東周刊》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有曆史知識、古今中外傳奇故事、人物、娛樂圈等等可讀性強的,往往被一拿而空,很受歡迎。中文報《號角》由華人教會主辦,宣傳基督教教義、傳教、佈道信息、信徒見證、人生感悟等等也受歡迎。波士頓中國城有幾家中文書店,都不是很大,我曾逛了一次,名曰“世界書局”的書店,乍看店名以為規模一定不小,進去則不然,店麵約有五六十平方,相當於國內的書屋,進門兩側掛滿了暢銷書、光碟的廣告海報,圍牆框架和中心櫃台碼滿了中國大陸、香港、台灣的圖書、期刊、雜誌和音像製品豁然映入眼簾的“康熙大帝”讓我激動不已,那可是我們長江文藝社出版的。有精裝的每本29美元、有平裝的每本15美元,聽老板說此書賣得不錯。真想炫耀一下本人就是來自湖北出版行業的。當然也有再版的“紅樓夢”每本11美元;“三國演義”每本10美元;“水滸傳”每本8.5美元;“讀者文摘”3.5美元。如果折合人民幣的話,售價略比國內高 ,但就美國的收入與消費水平相比較,書的價格還是不貴的。書局的經營方式與國內書店大同小異,我瀏覽翻閱著猶如在我們文化城圖書市場徜徉一般。去日有痕臨大西洋岸的海濱城市波士頓是美國曆史的見證。1773年以傾茶事件為導火索,愛國誌士們策劃獨立運動,起草聯邦憲法,以致後來的獨立戰爭的發起都是在這裏進行的。當年愛國者的足跡如聚會的小酒館、巡邏人羅伯特•紐曼最先發現英軍的地方大教堂、獨立戰爭功不可沒的報信人銀匠保羅.李雅爾的故居(波士頓最老的房子);紅磚鋪就為標記的自由之路,至今仍完整地保留著並對外開放,供遊人參觀、瞻仰、緬懷、體味,寓曆史知識,愛國教育於其間。 追溯曆史,英國人最早就是從波士頓一帶登陸美洲大陸的,迄今仍稱新英格蘭地區,波士頓有全美第一條鐵路,第一個地鐵,充滿歐陸風情的查理斯河畔、港口、碼頭、老火車站、街道、教堂及城市建築,使這座曆史文化名城魅力無窮。誠信互動 去年5月份,美國經濟開始滑坡,次貸危機、金融海嘯征兆顯現。政府采取一次性退稅政策,鼓勵消費,擴大內需,以促進生產,刺激經濟。有關部門通過網絡將這一政策公布於眾,具體標準是17歲以上有收入的納稅人每人600元;17歲以下無收入是、者每人300美元。女婿在家裏網上填報了收入與納稅情況,家庭人口及應退稅數額等,一星期後便收到了退稅款已到帳的通知,沒有經過所謂的查證、核實、審批、發放、簽收這些程序和手續,一個關乎國計民生的政策就落實到位了。過程簡單,時間之速,效率之高是難以想象的。一次,女婿陪我們帶著外孫到動物園遊玩,門票價格:成人12元;老人10元;兒童免票,女婿如實購票。我問他老人票售票員看不看證件或看不看是否是 兩位老人,女婿回說什麽都不看,憑自己說的幾位就是幾位。我不由得想起幾年前80多歲的父親從台灣回來探親,一起參觀武昌首義紀念館的往事,購票通告上寫著“門票5元(人民幣),老人免票。”購票時隻有我們一家三口,我說有一位老人,售票員要看老年證,我們說沒有;要看身份證,我們說也沒帶,但你可以看一看是不是老人?回說:看也不行,也必需有證件。那我們就無話可說了!看起來一件小事,一張門票也不算什麽,隻是感覺相互間誠信的內涵打了折扣,人情味、人性化的東西少了許多。誠實主、守信、守時、守序是美國社會備受推崇的公德。不論於公於私,如有不誠實的記錄,就很難改變成見,會遭受質疑,有過到美國使(領事)館簽證經曆的可能都知道這一點。感受和諧美國特別注重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的保護,各地都有政府指定的自然保留地,而且不允許對保留地有任何個人行為,以免影響和破壞其原始生態。因此樹木、湖泊、濕地、草甸遍布,賴以生存棲息的野生動物隨處可見。一些招人喜愛的梅花鹿、鬆鼠、野兔、白天鵝、野鴨、鴛鴦等經常出沒,就是走近它們也不躲避,依舊悠然自在。像這樣在大自然中零距離觀賞動物實在是非常愉悅的快事,人與自然的和諧盡現其中。與美國人打交道,雖然語言不通,但從神情上可以感覺到還是很友好的。路上遇到會主動打招呼,有的開著車還會招手示好,看到行人等待過馬路,還在行駛的車立即停下來手勢示意行人先走,車多時長龍般停一溜。如此禮遇體現了人為先、人為本的理念。我們幾乎天天到附近的小公園散步,常經過的路邊人家慢慢熟識了。一天,一家的男主人看到我們突然大聲洋腔的用中文說:你好,恭喜。我們有點驚訝,但也很高興,感覺距離拉近了許多,隻是無法更進一步交流。自此,每次看到我們,就用中文說你好,我們則用英文回應,像老熟人似的。許多美國人喜歡養寵物狗,溜狗時絕對手牽,另外還拿著塑料袋,以備狗溺便後隨時抓起來紮好,丟入垃圾桶,公共意識可見一斑。除了特殊地方,一般公共場所都沒有請勿吸煙的示牌,原來美國人自覺地不在室內包括自己家裏吸煙,以免影響家人及他人,已形成了一種自然習慣。在公共場所如餐館、巴士、火車站、地鐵、候機廳以及前麵提過的賭場,都是人群聚集的地方,大都幹淨、安靜、人多不亂。很少看到大聲喧嘩、旁若無人地誇誇其談,無所顧忌的接打手機或無目的的走來走去那些不顧及他人感受,不講社會公德的不文明現象。一般美國人的業餘生活比較簡單,節假日到戶外活動的多。有驅車到海邊遊泳的;有自帶遊艇衝浪的;有沙灘上享受日光浴的;有靜靜地坐在草坪上觀景、看書的;還有朋友相約到公園燒烤、聚餐、聊天的;到樹林裏采蘑菇、到果園裏摘水果等等。這種貼近自然,自由自在的休閑方式,即有詩意又有意境,還有利於身心健康,很值得推崇。我們居住的韋斯裏市治安環境良好,商店、住宅都沒有防盜門、防盜網之類的裝置。放在家門口的郵包、郵件不會丟失,留在外麵的東西大至汽車、遊艇、小船,小到兒童玩具都不用擔心被竅或撿走,可謂路不拾遺。如果用有教養、有包容性、講社會公德、整體素質較高來形容美國大多數公民的話應該是比較客觀公正的。 真愛無界 2008年5月12日我國四川汶川大地震,震驚了世界,牽動了人心,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美國媒體也不時地報道有關情況。社會各界及一些華人社團、教會自發組織募捐。女婿工作的生物製藥公司、女兒工作的大學就是以職工捐多少,單位就另出多少的方式,一並通過紅十字會轉交給中國的。在波士頓中國城的“中國超市”門前,我曾看到在誌願者挎著寫有中英文字樣的“中國汶川”募捐箱前,人們紛紛解囊的情景。看到那麽多不同膚色、不同人種的美國人伸出援助之手,作為一個普通的中國公民真是感慨良多。曾幾何時,我們勒緊腰帶無償援助自己陣營裏所謂“同誌加兄弟”的國家,最終得到的是小人式回報,甚至反目成仇。當今世界格局發生了較大變化,國際社會也在不斷地發展和進步,不論那個國家或地區遭受到不可抗拒的巨大自然災害時,都會得到國際社會的救援和幫助,一定意義上說摒棄不同政治製度、不同政見、不同信仰而伸出援手是一種境界,是傳統的人道主義和現代的國際主義的一種詮釋。鄰居家王奶奶來自江蘇徐州,每天接送乘校車的小孫女上學放學。有一次她坐在路邊等候接放學的孫女,沒成想凡經過的美國人都停下來關心地問她是否需要幫助,甚至有位跑步的男士在不遠處一直很關切地注視著她。她在美國已定居幾年能聽懂幾句英語但不會說,無法解釋清楚她是在等校車,直到校車來,看到她起身,大家終於明白了是怎麽回事才紛紛轉身離開。因為在美國像王奶奶這樣如果身體不適或行動不便老人,大家是有責任有義務也樂於給予幫助的。因此,如果說因為陌生而冷漠、因為冷漠而仇視是社會的陣痛和文明頹廢,那麽因為同情而博愛、因博愛而助人是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的升華。實話實說美國是發達國家之首,在國際事務中總是稱霸,充當國際警察幹涉別國內政,擴張勢力範圍甚至武裝介入挑起戰爭,遭到世界人民強烈譴責。有時也能主持公正和道義,援助這個,幫助那個,貌似和平使者。縱觀美國政府的一些對外政策及其行徑,有時很矛盾,美國到底是什麽性質和類型的國家是很難嚴格定義的。源於中西文化的差異,我對美國人相互交往的有些方式很不以為然,比如邀請朋友到餐館吃飯,就坐後各點各的菜,用完後各付各的帳,所謂“AA”製,合著就是結伴吃飯。我們中國人可就實在多了,既然是“請”朋友,肯定是請者做東買單,以表達誠意,表示友情,畢竟我們是有著幾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的大國民啊。除了國家憲法,美國各州還有自己的地方法律,麻省的法律就有一條,允許同性戀及同性戀者結婚。我曾在波士頓遇到一次同性戀者大遊行,其人數之多,規模之大超出想像之外。他們舉著標誌性旗子,有步行的,有乘馬車的,還有大型彩車,興高采烈,手舞足蹈,眾目睽睽之下,作親昵狀,猥瑣態,實在令人反感。遊行隊伍中不乏一些兒童,可能是被收養在同性戀家庭的。觀看的人也很多,有鼓掌的,有喝彩的,也有冷眼相向的。主要街道禁止車輛行駛,還有警察維持秩序,遊行進行了四個小時,像是盛大節日集會似的,真是不可思議。中國之傲 2008年北京奧委會舉世矚目,海內外中國人翹首以待。開幕式那天是美國東部時間星期六的早上八點,人們早早起來期待著看實況轉播。不知什麽原因,具有轉播權的美NBA台沒有同步播放,而是推遲到晚上八點播映,還不是完整的實況轉播,剪輯了不少畫麵,其間又插播了許多廣告和北京的風光片。盡管如此,開幕式場麵的恢弘、氣勢的磅礴,聲、光、電高科技與藝術策劃幾近完美結合,演繹出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畫卷,美輪美奐,寓義博大、精深。令老美膛目,讓中國人振奮。自此許多美國人開始注視中國,對中國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畢竟美國人眼裏的那些唐人街、中國城是上世紀以遠的中國包括香港、台灣的一隅。與改革開放後今天的中國是截然不同的,不可比擬的。女兒的同事形容京奧“無與倫比,上帝之作”。幾乎天天提到有關中國的話題,如風土人情、文化藝術,甚至茶文化、酒文化、飲食文化等等,還饒有興趣地到中國餐館品嚐中國菜。有一個同事到紐約出差,還特意打來電話問女兒唐人街哪一家的小籠包子好吃。以我之見,北京奧運會最大的成功就是讓世界認識和了解了中國,讓像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不得不對我們另眼相看。今天的中國雖然還是發展中國家,但日益繁榮富強也是有目共睹的。在美居住的那些日子裏,最強烈的感受就是為我們國家的強盛而驕傲,為自己是中國人自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