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體詩格律是在初唐由沈佺期,宋之問依六朝詩作歸納總結奠基,但是,真正嚴格遵守格律的近體詩大行其道卻是中晚唐的事,早期的近體詩常有與格律不合之處,古人讀詩叫“誦”,抑揚頓挫,想來詩人們會按照讀音的揚抑對不符合格律的句子進行修改,而這從今人眼中看來就是所謂的“拗救”,唐詩數以萬計,又沒有人明確標明拗救的規則,後人隻能用窮舉法予以總結歸納出“拗救”的公式來。
歸納拗救,首先需要統一音韻,現在研習唐詩通用的平水韻成於宋之後,這樣總結出來的“拗”和“救”的準確性自然會有偏差, 也因此在詩詞界引起不少筆墨官司,至今關於一些拗救的認定仍有爭議,本人不是詩家,亦非學者,在此隻舉一例稍作探討。
《贈郭季鷹》 李白
河東
郭有道,於世若浮雲。
盛德無
我位,清光獨映君。
恥將雞並食,長與鳳為群。
一擊
九千仞,相期
淩紫氛。
如果百度,可以找到網頁說這是一首五言古詩,而非五律。是否如此?
首先, 如果以格律來看,這首詩有四個地方出律,按上麵標出的,藍色應“平”,紅色應“仄”。除次之外,這首詩粘,對有序,頜聯,頸聯對仗公證,應該是有意為之。再仔細分析,首句:
河東郭有道,按律應該是“中平平仄仄”,現在“郭”平水韻為仄,第一個字用了平聲的河免去了孤平,留了個三仄尾。
第三句,盛德無我位,這個“我”應該是平,卻用了仄,這個應該是大拗。詩仙卻置之不救。
尾聯的出句的“九”和對句的“淩”是小拗的對句相救。
仔細查了一下,第三句的“仄仄平仄仄”有的書籍中稱為特拗,可以不救。
以此,我認為這應該是一首五律而不是五言。
關於“仄仄平仄仄”這個特拗可以不救的結論,可以在林正三先生所著的
《詩學概要》中找到,不過林先生沒有給出實例。類似這一首中的特拗不救我曾在其他唐詩中也見過。